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透明纳米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得乳化剂含量低、固含量高的纳米级聚合物,采用自制的属于Gemini型的特殊表面活性剂KD-1进行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只需用1.44%~2.15%(质量分数)的单一阴离子型乳化剂KD-1就可得到固含量为30%~45%(质量分数)的纳米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讨论了乳化剂、固含量、反应温度等对微胶乳粒子大小的影响。提高乳化剂含量和反应温度及降低固含量有利于生成粒径小的微胶乳粒子。研究了乳液的流体力学行为以及共聚物的光学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透明纳米级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属于Gemini型的特殊乳化剂KD-1用于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单体含量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只使用质量分数为0 95%~1 60%的单一阴离子型乳化剂KD-1就可得到较高固含量(质量分数为30%~50%)的透明纳米级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并保持微胶乳平均粒径为40~60nm。与常规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相比,其粒径小,最低成膜温度有所降低,而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液体石蜡为原料,采用复合乳化剂吐温-60、司潘-60制备了高固含量液体石蜡纳米乳液,并利用单因素法研究了配方组成、乳化时间、乳化温度和搅拌转速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液体石蜡、吐温-60、司潘-60和乳化水的最佳质量比为25:3.0:2.0:30,适宜的制备条件为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103℃、搅拌转速12...  相似文献   

4.
以58#石蜡为原料,采用司潘-60和吐温-60为主乳化剂、油酸钾和吐温-80为助乳化剂制备了一种高固含量石蜡纳米乳液,利用单因素法研究了配方组成、乳化时间、乳化温度和搅拌转速对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乳液流动性和黏度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高固含量石蜡纳米乳液的适宜制备条件为58#石蜡、乳化水、司潘...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混杂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莉  沈永丰  陈苏  王延儒 《石油化工》2004,33(8):757-762
利用核/壳型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A)混杂乳液,并通过动态粘弹谱仪、广角X光衍射仪、激光粒度仪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共混方式、不同组成、不同NCO与OH摩尔比对其性能、形态结构以及两相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两种聚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PU/PA混杂乳液的耐水性和机械性能比其对应的物理机械共混物有显著提高。当PA质量分数小于50%时,两相相容性良好。PU/PA混杂乳液中PA含量以及NCO与OH摩尔比将影响混杂乳液的粒径。当PA质量分数小于33%时,乳液的平均粒径几乎与作为种子的PU乳液粒径相同,但进一步增加PA含量,粒径急剧增大。同时,随着NCO与OH摩尔比的增加,其乳胶粒子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6.
含氟单体对酮肼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单体预乳化工艺的自由基共聚法,用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酰肼(ADH)及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等制备了氟化酮肼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采用激光散射粒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等方法对氟化酮肼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丙烯酸酯链段中引入了含氟基团。研究了含氟单体对酮肼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和酮肼交联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氟单体的引入,可很好地改善交联膜的表面性能,提高交联膜的耐水性;但由于含氟基团的屏蔽作用和不相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酮肼交联结构的形成,当n(DAAM)∶n(ADH)=1∶0.6、w(F)=4.6%时,交联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余樟清 《石油化工》2003,32(8):674-677
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醇酸树脂复合乳液,研究了醇酸树脂组成和用量及聚合条件对动力学和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醇酸树脂对乳液聚合有明显的阻聚作用,而且这种阻聚作用随醇酸树脂中马来酸酐含量的增加而加剧。升高聚合温度和增加引发剂用量均有利于改善乳液的机械稳定性。随着醇酸树脂用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和涂膜的耐水性逐渐提高;醇酸树脂中马来酸酐含量增加,乳液机械稳定性提高,当醇酸树脂中马来酸酐质量分数为2 4%时,涂膜具有最佳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8.
页岩储层防水锁微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页岩气储层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水锁伤害难题,以Gemini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GTN+Tween80-正丁醇-正辛烷-水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新型微乳液防水锁剂ME-1和ME-2,并对双连续区域内临界O/W(水包油)和W/O(油包水)边界处微乳液稀释形成不同浓度纳米乳液的防水锁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页岩储层超低渗特性,对ME-1和ME-2不同加量所形成的纳米乳液体系开展了表面张力、接触角、粒度分布、膨胀抑制性以及岩心自吸等性能评价实验,探讨了其防水锁机理,其中1.0%ME-2效果最佳。研究表明,新型微乳液防水锁剂能够有效降低体系表面张力,增大与页岩的接触角,减弱孔喉水化膨胀缩径效应,最终降低外来流体侵入储层孔喉的毛管力,同时可以多形态变形挤入微孔缝中,阻挡水分子侵入,阻缓压力传递,大幅降低页岩储层岩心自吸水量,有效减少液相圈闭及水锁伤害,有利于页岩气储层保护。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A-501)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考察了乳液乳胶粒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并采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硅丙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BA)∶m(ST)∶m(AA)∶m(HPA)=34∶21∶2∶3,w(有机硅)=10%,m(A-501)∶m(AEO-9)=2∶1,w(A-501+AEO-9)=3%,乳液凝胶率3.33%,胶膜柔软不黏手,胶膜吸水率3.65%。  相似文献   

10.
纳米乳液一般指液滴粒径范围在50~200 nm的乳液,是油相(或水相)分散于水相(或油相)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制备过程中需要输入能量。而微乳液是由不相混溶的油、水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外观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可以自发形成。由于2者都具有稳定性高、油水增溶性能好、界面张力低等特点,同时2者可以灵活选用表面活性剂和分散相种类、含量等,配制成适合不同条件下的特定类型的纳米乳液和微乳液,因此在钻井液完井液、油基钻井液滤饼清洗、油气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由于纳米乳液与微乳液在外观、稳定性、制备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和一些文献中常有混淆。分析了2者的相似与区别之处,给出了辨别2者的方法,介绍了他们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指导相关理论和实际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丙烯酸乳液压敏胶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丙烯酸羟丙酯和 N- 羟甲基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单体参与丙烯酸酯共聚,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丙烯酸乳液压敏胶。探讨了单体质量配比、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关键因素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复合絮凝剂LM-1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絮凝剂LM-1由有机絮凝剂CPAM和无机絮凝剂PAC复配而成。室内试验表明,含油污水经复合絮凝剂LM-1处理后,回注污水的三项指标均达要求,无机絮凝剂或有机絮凝剂单剂不能满足回注污水的要求。现场试验表明,复合絮凝剂LM-1加量为30~50mg/L时,处理后回注污水平均油含量3.2mg/L,固体悬浮物平均含量2.3mg/L,粒径中值平均1.2μm,达到大庆油田回注污水的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选用丙烯酸羟丙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单体参与丙烯酸酯共聚,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丙烯酸乳液压敏胶。探讨了单体质量配比、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关键因素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木薯淀粉接枝丙烯酸系列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了木薯淀粉和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有关聚合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5~60℃、单体中和度78%、引发剂浓度12mmol/L聚合条件下,该树脂吸水量达980mL/g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复合表面活性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镉为活性单体、环己烷为油相、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金属离子印迹吸附树脂(简称吸附树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吸附树脂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吸附树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随交联剂含量的增加,吸附树脂的微孔尺寸变小,形成的孔结构较致密,吸附树脂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吸附树脂对镉离子的吸附和解吸速率均较快,有利于吸附树脂的循环使用;吸附树脂为丙烯酸盐与N,N′-甲基双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吸附树脂的颗粒表面凹凸不平,微孔多但孔隙不均匀。  相似文献   

16.
以白油为连续相、Span80/OP10复配乳化体系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0.0%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为分散相,配制了含43%白油、24.7% Span80/OP10(质量比26:74)复配乳化剂和36.4%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反相微乳液。在反相聚合过程中引入无机核蛭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蛭石/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PAMCMS),并以产物中复合微球的粒径、溶胀性能及乳液稳定性为指标,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当引发剂用量为0.09%、交联剂加量为0.025%时,在温度为40℃、搅拌速率为3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8 h可获得粒径达680.4 nm的蛭石/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PAMCMS。激光粒径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得的PAMCMS的平均粒径为680.4 nm;在40℃恒温水浴下去离子水中溶胀10 h后的粒径达2792 nm,增大了近4倍。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的原理及其在制备高温燃烧催化剂上的应用。阐述反相微乳液中不同含水量对催化剂表面积、粒径和表面结构的影响。比较不同催化剂制备方法对高温燃烧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对反相微乳法制备高温燃烧催化剂提出建议,以及对其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2015,44(10):1239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酯基硅油(ASO)为接枝单体,制备无凝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考察了St添加量对等规聚丙烯(i PP)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结果显示,St和ASO成功接枝到i PP上。流变性能测试结果显示,HMSPP在η*~ω曲线(η*:复数黏度;ω:扫描频率)的低频区出现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在G′~ω曲线(G′:储能模量)的低频区出现明显的偏离末端行为,在拉伸过程中拉伸黏度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说明HMSPP中有长支链结构存在。当St和ASO的添加量均为1.0%(w)时,HMSPP的熔体强度从0.051 N提高到0.770 N,且表现出优良的发泡性能,泡孔密度从7.0×106 cell/cm3提高到1.3×108 cell/cm3。  相似文献   

19.
以菜籽粕(RSM)为基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了RSM-g-P(MMA-co-BA)复合高吸油树脂,对该树脂进行了SEM和FTIR表征,考察了RSM,BPO,MBA的用量及单体配比对吸油率的影响,并对其吸油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树脂是RSM与MMA-BA的表面交联型复合物,RSM起到骨架填充作用。合成该树脂的最佳条件为:m(BA)∶m(MMA)=2∶1,w(BPO)=0.7%(基于树脂的质量,下同),w(MBA)=0.04%,w(RSM)=3.2%,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0 h。室温下,该树脂对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苯、邻二甲苯以及乙酸乙酯的最大吸油率分别为41.0,34.9,25.2,23.9,20.5g/g,平衡吸油时间约60 min。吸油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油速率的快慢顺序为: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三氯甲烷邻二甲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