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诗意安居的家。而城市中的文化景墙。就是家的隔断和那美丽的屏风。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墙以其极为丰富的变幻形式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我们的城市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景墙作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以杭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景墙为对象。探索人与景墙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使其真正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空间景观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3,34(10):1-3
对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国内外地铁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比分析了天津地铁建设中地域性公共艺术设置的现状,并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和具体的几个地铁站点设计,归纳出天津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和内容,得出其设计原则,即主题性、公众性和经济实用性,体现了艺术要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意义与宗旨。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吴萍 《包装工程》2015,36(6):17-20,24
目的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方法以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为载体,从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关系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结论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借此提升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使得城市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之所,更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安从工  李丽君 《包装工程》2012,33(20):133-135,143
从城市家具的五大特征入手,分析了城市家具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论述了城市家具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进而分析了城市家具对于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节点、场所以及文化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力。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家具的良好表达,以及城市家具的设计不能脱离公共空间无声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的本质入手分析其设计需求,并提出相应对策。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形式之一,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和其特殊性,由此提出城市广场在使用上的多样性需求和环境形象的整体性需求,针对两种设计需求提出几点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淑娟 《包装工程》2018,39(6):245-247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对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与原则。方法从公共休憩空间公共设施的基本含义入手,分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等几方面探讨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包括标准化、地域化和人性化。然后结合可持续、地域文化、社会交往与人性化等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其中循环再利用思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地域文化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民俗因素;社会交往要求具有功能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人性化强调安全、舒适与共享。结论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建设与改造,在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附加价值,能够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军  刘佳琪 《上海包装》2024,(2):111-1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生活、交流互动、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艺术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概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与特点、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内涵以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和创新策略。以某城市广场为例,详细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在人性化、生态环保、地域文化特色和多功能设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成果,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公共空间美学量化评价第一步需要对美学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建立理论模型为数据评价模型提供理论支撑。文章通过文献综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主题、生态、视觉和综合4个维度出发,筛选出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评价所需的16个评价指标,并对这16个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为城市公共空间美学量化评价提供评价范围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倪旻卿 《包装工程》2016,37(8):16-19
目的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下的转型变化及社会交往的关系。方法引入大数据和城市空间创新解决方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再认识。结论挖掘设计的社会化功能如何整合空间与需求,将其利用成社会交往交流的平台,以人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为研究核心,总结设计驱动社会创新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策略,让设计干预在社会化的情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城市的物理情景属性、空间体验、技术革新、跨学科共同协作提出促进弹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和忽视行人更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影响。以机动车交通为核心的都市蔓延模式还增加了社会排斥,使城市肌理产生了无序和断裂迹象。因此自打有了汽车以来,规划师的作用日益凸现;有了人车矛盾以来,建筑师的职业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人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常成  史津 《包装工程》2015,36(20):57-60,69
目的基于人文的新视角来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方法以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具体研究载体,从系统性、人性化、文化性三大方面深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策略。结论创建无障碍环境必须基于城市的系统无障碍设计原则,将无障碍设施设计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并从设计上符合城市或地区的整体风貌,这对创建无障碍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庭院给以概括和界定,阐述了庭院与校园之间的渊源关系。以校同庭院为切入点,对交往空间进行解析,包括交往空间的性质、当代学生的交往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及交往空间在校园庭院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的交往与空间理论,提出了在校园庭院中,营造交往空间时必要又往往被忽略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从而引出校园庭院中交往空间设计的不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和形式也随之丰富和发展,而空间的内容必然随着空间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从简单的满足审美与功能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文化、情感以及精神方面和美学价值的需求。千篇一律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大众的需求,而情感化的设计则为当今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考。本文以唐纳德在《情感化设计》中的三个层面作为理论基础,对城市空间情感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月  张小开 《包装工程》2019,40(2):94-98
目的研究新媒介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的规律。方法通过新旧传播媒介的分析与对比研究,推导出新媒介语境下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基本特征、核心要素及设计规律,并进一步用案例验证。结论新媒介语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是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交互性体验模式与创新性信息传达为城市品牌形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吴剑 《包装世界》2016,(3):77-79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如一个城市的地标和象征,是彰显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中发挥了不可思议的作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人们追求精致的精神生活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会希望在城市生活中随时可以感受艺术的氛围、赏心悦目的艺术空间,这也反映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吴余青 《湖南包装》2023,(3):23-25+43
文章旨在探索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表达方法。研究认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内涵可以从公共空间营造的指导思想、形式美表达方式以及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3个方面来解析;其审美意蕴的内涵包括自然美、形式美和意境美3个方面;研究得出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有3种:一是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的自然美表达方法;二是秩序与变化的形式美表达方法;三是空间叙事与意境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照伟 《包装工程》2019,40(4):283-286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社会价值及其设计策略。方法立足于城市导视系统的基本内涵,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主要社会价值,总结其中存在的指示不标准、缺乏统一的知识信息和形式以及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城市的建设步伐等现实问题,再基于导视系统的图形、色彩、文字3要素,从地铁导视系统、博物馆导视系统的设计实例探究,明确图形的创新优化、色彩的多样尝试、文字的内涵挖掘等具体方向与方法,并对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结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风景,科学设计导视系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突出文化与地域特色,在给人们的出行指引方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强化了城市的时尚性、地域性和宜居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内的公共空间——广场,成为人们平时休闲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一些人的观念出现偏差,以及对西方广场设计实行“拿来主义”,使得我国一些广场出现了规模偏大,没有太高的实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西方设计,讲究实事求是,吸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出适合于我国居民需求的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