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芭蕾基训音乐在其动作学习中是表达舞蹈动作的情绪和语言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芭蕾舞动律的基础是音乐的节奏,动作根据音乐的节奏在空间和时间中表达它多样的舞姿和造型,如果训练者不顾音乐节奏去完成动作,就不能使动作与节奏完美统一,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以及对乐曲节奏性质的准确理解能力.本文尝试阐述芭蕾基本功训练与芭蕾基训课的目的,通过对课堂音乐节拍、节奏型的分析及音乐对动作的影响,从而掌握在课堂动作训练内容的发展变化相统一,更好地为课堂的舞蹈动作训练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2.
健美操音乐是健美操动作的灵魂,对健美操动作起着促进作用。音乐与动作的和谐统一是一套健美操完美表现的标志,优美合适的音乐不仅伴随着动作的展现,更抒发了丰富的内在情感,为其锦上添花。音乐的选配对动作的节奏、风格、布局及表现都起着制约因素,同时音乐的风格、节奏和旋律决定着健美操动作的编排及表演者的创造力,在各个“黄金分割律”、上安排具有表现力的动作或者是个人最具拿手的动作,达到真正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交际舞顾名思义是在应酬、交际场合中一对对男女跳的舞蹈。跳舞时,既然是交际总免不了说说话,因而舞步较简单,踩准节奏就行,当然舞姿要求大方。 舞会舞这种舞有一定的步法和风格。跳舞时,不能像跳交际舞那样随便说话。男女双方注意舞步的配合,因而舞蹈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表演舞动作难度大,能显示一定的技巧。如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团表演的一些舞蹈。 国际舞全称国际标准舞,是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 1962年规范并制订了统一的几种舞蹈标准。它既适用于作为交际舞、舞会舞,也可以表演。关于这几种舞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下面给大家…  相似文献   

4.
焦霞 《中国科技博览》2011,(35):581-581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对节奏、音准问题比较重视,而对于音乐感的培养,往往被作为次要问题而被忽视了。音准与节奏固然重要,因为乐感的培养必须建立在音准和节奏准确的基础上。如果二者都未掌握好,那么,音乐的乐感就更谈不上了。然而,在视唱练耳课程中,音乐感的培养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音准、节奏和音乐感的培养,这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  相似文献   

5.
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有其特殊性,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上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意”的统一,舞蹈教师要从三方面着手:强化基训,注重美感,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少儿教育中舞蹈培养已经纳入必学课程。在智力方面,舞蹈培训对于少儿在这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少儿生性好动,模仿力也比较强,所以,在少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学习中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以及嬉戏娱乐方面的熏陶,大大加强少儿们的模仿能力。本文笔者根据少儿舞蹈对少儿生理和心理影响,对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成长帮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幼儿学会了唱歌、跳舞、欣赏音乐就能感受到美,就会理解歌词和曲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就会用歌声、动作来反映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喜欢,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相似文献   

8.
音准、节奏和音乐感的培养这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可是在通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知不觉的都会偏重音准和节奏的问题从而使音乐感的培养就会被冷落。出现这个问题也是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掌握的音准节奏之后没有进一步去要求对音乐感的培养,没有去注意音乐的表现力,没有想过音准、节奏以及音乐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当然,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各有不同的发展,但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舞蹈与音乐如同一对亲姊妹,从立意到风格,从情调到节奏,从气氛到意境,都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高密度的和谐统一,从而使欣赏者的“看”与“听”互相充实,取得艺术享受的“丰收”。  相似文献   

10.
交际舞顾名思义是在应酬、交际场合中一对对男女跳的舞蹈.跳舞时,既然是交际总免不了说说话,因而舞步较简单,踩准节奏就行,当然舞姿要求大方. 舞会舞这种舞有一定的步法和风格.跳舞时,不能像跳交际舞那样随便说话.男女双方注意舞步的配合,因而舞蹈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其自身各种潜质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音乐审美教育中,在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也应让学生学会辨别“丑”;音乐审美要凸显其“音乐性”,让学生在音乐音响形式中感受美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阎波 《中国科技博览》2013,(30):252-252
音乐可以创造一个人的灵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从中得到共鸣,并在音乐当中体会到音乐家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造诣,使自己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主要是论述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使音乐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艺术。音乐是一种能使人心旷神恰的艺术,更能陶冶人的心灵,音乐能使人的想象力像翅膀一样,飞向无限的思想空间,能使人的精神得到丰富,使人的思维充分得到延伸。  相似文献   

14.
胡忧 《湖南包装》2005,(3):37-38
“舞蹈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队型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所以在舞蹈的众多流派中,舞蹈艺术不仅仅在于惊人的技巧,而且还在于舞蹈完全匹配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音乐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化为自我倾听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畅快的情感,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那么,怎样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融进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感受音乐。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有利于教学矛盾的解决。运用不同的节奏,发挥其效力,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一、运用教学环节的节奏,捕捉教育时机。二、让教学内容富有“节奏感”,张弛有度,占领知识“制高点”。三、运用思维的节奏,加大课堂容量,扩大战果。四、发挥“节奏”效力,升华课堂情感。总之,教师要运用好节奏教学,发挥“节奏”效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让“自然的节奏”在课堂中流淌,让“节奏的搏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7.
“节奏念白”又名“打家伙”,是某种音乐体裁或歌曲唱前的器乐配制,按一定的节拍设计节奏并念打,这种音乐活动有着独特的音响效果和艺术特色,根据目前的课改要求,我尝试着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实践,真没想到,让学生参与这种音乐活动,我竟然发现它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下边我就陕北民歌《跑早船》为课例,谈谈它如何使我们师生在音乐课堂上乐此不疲,愉快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对于音乐、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提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亲身经验,浅析在音乐、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求对广大音乐、舞蹈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包装设计色彩的音色、节奏、旋律之美的探讨,寻求包装设计中色彩与音乐的共通之处,从而使色彩更好的为包装设计服务,实现产品销售的目的。同时提出色彩作为包装设计中的一种语言,是产品与消费者沟通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的表达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1.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暗文化结构 1.1 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