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对巴楚西段志留系和泥盆系海相砂岩储层沥青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沥青主要顺层发育,表现为块状、脉状、线状、尖灭状等多种赋存形态;微观上往往以充填或浸染状存储于粒间、粒内孔隙以及微裂隙之中;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油质、沥青质和碳质沥青,其次为胶质沥青;志留系储层沥青成因可能主要与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构造运动抬升致使古油藏破坏而发生沥青化有关,泥盆系东河塘组储层沥青成因与早期油藏遭受构造运动及热蚀变破坏、晚期多次运聚调整及一定的气侵作用等多重因素相关。利用沥青可辅助判断排烃作用对储层溶蚀改造作用发生的影响,并可结合成岩作用推测油气成藏时期及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2.
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广泛分布着志留系沥青砂岩, 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和早古生代生油盆地的上倾方向, 表明本区规模巨大的志留系沥青砂岩可能为古油藏露头带。沥青砂岩的分布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沉积体系以及储集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沥青的微观特征也反映了志留系油气多期注入和破坏的历史。油质沥青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呈彼此消长关系, 沥青含量高的部位可动油相对较少。由于存在不同期次的沥青, 沥青反射率的数据比较离散。总体而言,沥青反射率均较低, 为0.15%~0.50%. 通过烃源岩及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 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油源主要为中-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3.
李爱荣  李净红  张金功 《石油学报》2015,36(10):1199-1209,1298
中扬子西部地区经历了多旋回沉积-构造演化,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为碳质页岩、碳酸盐岩及煤等多种岩性,多数达到了过成熟阶段,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过成熟晚期,具有多阶段生烃、晚期原油裂解供气特征。在多旋回构造演化中,中扬子西部海相天然气呈现多源多期或同源多期混合聚集、多期调整及晚期次生变化的复杂成藏过程。基于对中扬子西部地质演化背景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区域有效主力烃源岩,从天然气组分含量、组分参数相关性、烷烃气碳同位素等资料剖析了建南气田各层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油气成藏地质及川东气区资料,厘清了建南气田海相天然气成因及气源。研究认为,建南气田海相天然气均为干气,烷烃气碳同位素呈部分倒转,发生过原油裂解供气;二叠系长兴组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气藏气源来自二叠系烃源岩,基本没有志留系甚至更深部气源供给,由原油裂解气和多类型干酪根降解气混合聚集而成,原油裂解气占主体;志留系韩家店组气藏和石炭系黄龙组气藏属于同源不同阶段天然气混合成因,原油裂解气占主体,气源母质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碳质页岩,几乎没有受到来自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因此,中扬子西部地区海相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尤其以保存条件较好的鄂西渝东区为主,震旦系、寒武系及志留系天然气勘探前景甚好。  相似文献   

4.
和什托洛盖盆地北缘泥盆系海相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表露头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对和什托洛盖盆地北缘沙尔布尔山泥盆系海相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和布克赛尔组灰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31%、呼吉尔斯特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72%,校正后分别达到中等烃源岩、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有机质类型全部为Ⅰ型;热演化程度适中,处于成熟阶段。虽然露头样品风化严重,导致各项分析测试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但沙尔布尔山地区泥盆系海相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是毋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普光5井、毛坝3井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重要的探井,为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普光5井、毛坝3井等钻遇的海相地层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的有机地化综合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宣汉—达县地区在三叠—志留系海相地层中发育了上二叠统龙潭组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中下志留统黑色泥岩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飞仙关组鲕粒滩和长兴组生物礁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高、分布范围广、且为热演化成因,表明该储层中曾经存在着古油藏,是优质的再生烃(气)源。此外茅口组泥灰岩、栖霞组深灰色灰岩等有机碳含量也较高,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再生烃源的存在,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准确地评价碳酸盐烃源岩的成熟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完善沥青反射率演化指标应从研究不同成因、不同结构类型沥青的特殊演化规律入手;芳香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稳定性,是评价碳酸盐岩演化程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沥青质具较强的抗后生变化能力,适用于研究高演化碳酸盐岩。此外,还讨论了分析芳烃馏分及高分子化合物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黔北坳陷小草坝泥盆系古油藏储层沥青充填于生物碎屑白云岩的溶蚀孔洞、晶间孔及裂缝中,储层沥青为固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4.08%~4.14%之间,在有机溶剂中基本不溶解。沥青正构烷烃轻重比较高,一般介于1.5~9.0之间,前峰优势显著;多数沥青样品的萜烷中三环萜丰度相对于霍烷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样品甾烷中C21孕甾烷和C22升孕甾烷丰度相对于C27-C29甾烷同样具有明显优势。沥青及沥青包裹体不发荧光,红外光谱中无脂族基团和含氧基团吸收峰。沥青的物理、光学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经历了高温热演化,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甾萜烷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与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区别明显,而沥青碳同位素与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很好的可比性,表明沥青的油源来自上古生界烃源岩。成藏史恢复表明,古油藏于三叠纪中晚期形成,白垩纪早期深埋裂解形成固体沥青,燕山-喜马拉雅期抬升暴露至地表。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永1井侏罗系地层中存在几套地化特征完全不同的原油,油源分析认为其侏罗系西山窑组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三工河组下部原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而上部油砂的抽提物则具有上下2套原油的混合特征。侏罗系和二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最主要的烃源岩,下二叠系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在二叠纪末至侏罗纪早期,中二叠统烃源岩主要生烃期在三叠纪末期至早白垩纪,而侏罗系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在第三纪以后。根据分析昌吉凹陷的构造演化后认为,西山窑组中的降解原油为侏罗纪末抬升剥蚀前形成的油藏,其正常原油油藏则在白垩系沉积后形成,而三工河组侏罗系原油则相对更晚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四川盆地科学探索井高科 1井为重点研究对象 ,研究了早古生代地层中沥青的光性、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时间 ,探讨了沥青在地史时期的成气期及生气潜力。高科 1井位于川中乐山—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高石梯构造的主高点。高石梯构造东邻古基井构造、西南邻近威远构造及资阳古圈闭。该构造是以震旦系为主体的天然气有利聚集区 ,预测天然气圈闭资源量为 30 0× 10 8m3 。高科 1井钻遇侏罗系、三叠系、石炭—二叠系、下奥陶统、寒武系及震旦系 ,其中缺失志留系—泥盆系。烃源岩是寒武系及震旦系暗色泥岩及暗色碳酸盐岩。储层是震旦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详细的地表和地下地质调研,应用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二叠系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历史展开详细的研究,认识到二叠系中古油藏具有2种沥青和4种形态,分别为软沥青(晶洞内部方解石-沥青充填;板状沥青充填方解石脉残余孔隙;生物屑边缘浸染状沥青)和炭质沥青(充填于破裂缝中)。林1井地表茅口组灰岩晶洞中充填的沥青应来自于志留系烃源岩。破裂缝中炭质沥青烷烃色谱与志留系泥岩、寒武系泥岩和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沥青差异明显,沥青主要来源于自身微生物源和藻类,为内源成因;茅口组古油藏原油充注时间为印支期,原油裂解时期为燕山期;沥青为深埋高温和构造挤压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基本地质条件,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层后期抬升的低温年代学等方面系统解剖了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的成藏特征。习水吼滩古油藏的主要储层是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亮晶生屑灰岩,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生物碎屑颗粒之间和粒内溶孔中,该储层沥青来自志留系自身的烃源岩。志留系源岩生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志留系储层中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97.2℃,结合研究区地层沉积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充注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Ma。邻近志留系古油藏的下奥陶统湄潭组粉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研究区在距今29Ma左右隆升到退火带之内,距今4.5Ma之后经受了加速隆升,约有2100~2450m厚的地层受到剥蚀,最终造成了古油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储集性非常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在宏观上以块状、顺层状、不均匀斑块状分布;在微观上,不同性质的沥青以充填状、侵染状充填于孔隙及胶结物中.实验表明,常规物性分析不能客观地表征被不同性质沥青充填的砂岩的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因此在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残余孔隙度和残余渗透率来客观表征沥青砂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低粘度原油可以再次充注残余孔隙度大于4%的沥青砂岩并溶解其中的有机质,使其残余孔隙度和残余渗透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成为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油田志留系砂岩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高,一般方法难以标定,给油气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并结合实验室资料,总结出测井评价方法,能较准确的标定出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为准确的油气评价和油气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塔里木盆地S74井稠油热模拟实验中油气产率、模拟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降解-氧化沥青的产烃率模式。研究表明,降解-氧化沥青生烃作用主要发生于生油窗内,高成熟演化阶段也有一定的生烃潜力,过成熟演化阶段生烃潜力有限;在产物组成上,350℃(Ro=1.24%)之前以生油为主,产油率约245 kg/t,而之后则以生气为主。据降解-氧化沥青产烃率模式,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生烃量的粗略估算表明,其生烃量巨大,可能是塔里木盆地海西晚期及以后的重要油源。   相似文献   

15.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从而推导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白云石脉的形成温度.根据烃包裹体赋存位置、形成期次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有关白云石的拉曼波谱分析,推断了本区寒武系白云岩矿物的形成及油气充注顺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各井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提出英东2井寒武系白云岩有3期生烃: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为第一期,在成岩期重结晶的白云石中见大量的黑色沥青质包裹体;志留纪末期到侏罗纪,烃演化处于终止阶段;侏罗纪末为第二期,此期生烃量少,只在裂缝中有黑色沥青质沥青残余;喜山期为第三期,在孔隙、裂缝中储集了油气,同时也是现存油气藏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16.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中发育有较多的形态清晰的笔石碎屑和孔隙充填无定形固体沥青,准确区分两者是研究该地区热演化程度的基础。川东南地区多口钻井龙马溪组页岩反射率测试结果显示,笔石反射率比沥青反射率在区域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笔石反射率均大于3.0%,略高于沥青反射率,并沿西南—东北方向热成熟度逐渐增大,对应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2.0%以上,指示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但是,笔石反射率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换算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四川盆地周缘志留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礁滩相沉积特征和古油藏进行了精确刻画和深入解剖,认识到石牛栏组由3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其中第三个旋回在林滩场-良村-丁山构造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沉积,礁滩相储层内部沥青发育,为礁滩型岩性古油藏,但古油藏分布较零星、规模较小,恢复古油藏量约为6.62×103 t。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震旦系古油藏原油逸散跨层充注,但可能存在志留系烃源岩的生烃充注。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如下:震旦系古油藏遭受破坏,原油充注到石牛栏组,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持续深埋,原油裂解,形成古气藏(中侏罗世-中白垩世)-褶皱及快速隆升作用,古气藏遭受破坏(80 Ma至现今)。川东南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而川东-渝东地区将是志留系最为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轮南下奥陶统沥青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某些井的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有沥青,它主要充填在碳酸盐岩矿物晶间隙中,含量1%~3%,沥青反射率1.05%~1.10%.结合该区埋藏史及古地温史推算出原油沥青化形成时间发生在早海西运动期,结合油气地质背景,推断油气藏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期。因此,这套储集层沥青是早古生代油气藏在早海西运动期经抬升、剥蚀、风化、氧化作用而发生沥青化,后经热变质作用而形成,它与塔北、塔中下志留统沥青砂岩属同时代产物,下奥陶统储集层沥青的发现扩大了早古性代古油气藏存在范围。对于认识轮南地区复杂的油气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