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图形作为具有东方魅力的形式艺术发展到今天,对各种现代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进行将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图形相结合的教学中,可以从"形"与"意"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形的"形"与"意",并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在他们的设计中自然的流露出来,以创造出更具民族化、个性化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
刘方义  魏菲娅 《包装世界》2021,(6):71-72,75
文章以服务理念下的工作室"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属性和学情分析切入,通过包装设计课程内容定位、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策略与实施、教学资源与场所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从教学评价、教学特色、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成效,旨在为同类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商业图形设计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比较分析商业图形设计在其传达的内容、目的、形式等方面与纯粹的艺术图形创作存在的本质区别。并以此研究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图形设计》课程做行课实践。授课中融入商业图形设计与受众需求契合度、受众心理的认可度以及受众接受度等关系,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运用在教学指导与学生课后创作中,并通过真实商业媒介让学生有实践性的创作体验,以使学生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重视目标受众。再行导入图形设计衍生品的商业性开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产学研"教学形式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靖  傅亮 《包装世界》2016,(3):56-57
阐述了"构成"在我国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及"构成"教学的初衷,并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剖析如何在"构成"教学中培养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念,力图通过"构成"教学中的逻辑与直觉训练、分解与组合训练、发现与创造训练来整合"构成"课题,明确教学目标,使"构成"与专业课有更好的衔接,为以后的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产品设计中的"变"与"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伟 《包装工程》2010,31(4):35-38
通过对产品设计中的"变"与"通"进行分析,提出"变""通"结合的观点,从而使设计具有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黄文涛  高山 《湖南包装》2022,(4):35-37+51
艺术设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系统,“度”是实现这个系统和谐状态的方法。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在符号、形式、色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把握艺术设计中的“度”,实现和谐设计。并通过设计实践,提出“视觉有度,思维无限”的概念。视觉表达以“度”为准则,不仅有利于设计思维的无限发挥,还有助于艺术设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尹定邦"设计移位"论理念运用到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去,给当今设计教育领域的变革带来新的思考,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从尹定邦的个人简介入手,进而分析其著名的"设计移位"论学说,研究其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实践应用和多元价值。尹定邦的"设计移位"论中将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在教育期间掌握转换位置去思考设计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市场经济服务。尹定邦"设计移位"的概念立足于市场经济,将其运用到包装设计教育领域是切实可行且将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许通陆 《包装工程》2018,39(12):254-257
目的探索中西古钱币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原因,研究设计过程中的"事理学"规律,指导今后的产品设计过程。方法通过对古中国与古希腊钱币的形式风格、制作材料工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所解决的"事"进行的逐步比较,从其表象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得到钱币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普遍规律。结论中西古钱币形式与风格的差异不仅是由制造与使用钱币的主体不同造成的,而且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环境等多种外部因素对钱币的制作材料、表现题材、制作工艺等也产生了影响,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形式与风格。可以看出钱币的设计过程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虽然古钱币造物的"事"不同,但是其中的规律,即"事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商业包装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直接与销售市场紧密接轨的专业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领域跨度是比较大的。从传统方式授课形式看,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局限性,课程拖沓,知识点零散不易交叉和衔接,所以我们尝试探索实践对商业包装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在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中,确立了一套"企业委托,真实项目,真实流程;团队授课,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轮人为轮”篇的设计美学思想及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姝喆 《包装学报》2013,5(3):92-98
《考工记》中"轮人为轮"篇对车轮制作的每一工序、工艺及规范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说明,体现了我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及设计理念。其设计美学涉及器物功能、形式与造型、材料、结构等方面,同时从人、物、自然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重己役物""天人合一""巧法造化""去其常然"等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工业设计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舒湘鄂 《包装工程》2004,25(4):104-106
论述了工业设计中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这一理念,及在设计中物质向非物质的转变过程.认为社会的产品将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软件形式";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形态将改变工业设计的观念和方法,也将作为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说明:运用了彩墨画中的"粉色"与"积色"两种技法为设计元素来进行的海报整体设计。以"粉色"大泼墨流淌的墨色为主要背景,结合"积色"的枯笔横线,把对比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上.画字隐去其字义,取其形意,辅以淡彩的花卉作品,借由大面积的留白,让人产生无数的意象空间。伴以多彩的色团作为视觉上的点缀,产生"彩"与"墨"的无限融合遐想。最后以设计者字为  相似文献   

13.
正设计说明:一方文化创意设计作品是将山东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现代生活应用相结合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作品整体设计理念体现"天圆地方",契合儒家文化中的"仁"之和爱与"义"之方正。作者从传统的藻井图案中,发掘其圆融和谐又方正合宜的结构特征,抽取其核心元素,将古代纹样与现代生活器具混搭构成,尝试将跨越千年的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解决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入性、教学形式的匹配性等问题.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课程思政"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以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如何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并分别以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单...  相似文献   

15.
《工业设计》2008,(6):20-20
工业设计师的灵感源泉,来自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创意的无限灵感往往因材料的限制而受到束缚。拜耳材料科技提出了"度身订制"的理念,从高科技材料、到创新的应用方案到最终产品,自始至终与设计师紧密合作,提供创新设计的解决方案,将创意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分析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形式入手来表明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别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设计教育改革成功的四所高校——D.school、Aalto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对比归纳。结合我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模式,总结出了设计教育改革四个方面的启示,分别是能力训练: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知识建构: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意识培养:从"设计思维"到"设计实践"、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最美的书"为例,探讨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语言.从"最美的书"入选作品为主,深入分析其被称为"最美的书"的原因,是如何将情感融入设计作品中,引出书籍设计中情感化设计语言的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书籍设计中情感化设计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随后结合"最美的书"中具体的设计案例,依次从装帧形式、版式、材质、颜色等多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喻文华  行佳丽 《包装工程》2019,40(10):32-36
目的从语言学与汉字设计这两个视角出发,研究汉字简化中的功能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表明语言学与汉字设计对于汉字简化研究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方法为更恰当地体现汉字视觉层面的"简化",将"简化"替换为"省变",继而提出"省变"的概念,并对"省变"的可行性进行相关论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引用认知心理学中对于汉字简化程度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解析传统与现代书法以及现代设计对于汉字"省变"的实践成果。结论初步归纳汉字设计的"省变"方法,即借鉴行书与草书的结构,省略部分点画,遮挡局部和"涨墨"等。验证其对汉字设计的意境营造与汉字的跨界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 《包装世界》2012,(6):52-53
正一、大赛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包装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创意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包装联合会决定继续联合举办"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大赛将继续遵循企业、实践、技术、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原则,以"真题真做""展览、学术论坛、教学与实践"等形式相结合,促进我国包装创意产业发展。"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将进一步扩展设计内容、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化的评审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说明:本标志创意来源于"锦杨"的拼音首写字母"J"、"Y",凸显公司独一无二的属性感。在外形设计上用向外无限延展的数码化小方格代表其行业属性的"科技"感,用"飞扬"的线条感将"J"与"Y"巧妙融合在一起,象征着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标志色彩采用"蓝绿"两色,意味着企业科技与环保的发展理念,饱和的色彩同时也便于其VI上的扩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