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志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9,(3):31-42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流流量、含沙量以及泥沙粒径、河床形态等因素对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规律,并以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实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并验证了全下游河道输沙率关系式。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提出三个方案,分析了不同运用方式对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运用得当,减淤效果显著,在水库最初25年运用期内可使下游河道减淤近67亿吨,相当于下游河道17年以上的淤积量,水库拦沙减淤比可达1.1:1。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3):336-339
分滞洪区的存在可以临时分滞超额洪量并有效降低下游洪峰水位,从而减轻下游防洪压力,而分滞洪区的调度方式对防洪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MIKE21软件建立黄河下游典型河段洪水演进数学模型,通过对比黄河下游滩区作为分滞洪区运用时在调度方式以及口门位置不同情况下的洪水发展过程、河段下游洪水位、洪峰流量的变化以及分滞洪区的进洪量,研究分滞洪区调度方式和口门位置对河段的防洪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上游洪水过程合理运用分滞洪区对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更为有利,分滞洪区口门位置对河段防洪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沈志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9,(3)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流流量、含沙量以及泥沙粒径、河床形态等因素对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规律,并以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实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并验证了全下游河道输沙率关系式。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提出三个方案,分析了不同运用方式对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运用得当,减淤效果显著,在水库最初25年运用期内可使下游河道减淤近67亿吨,相当于下游河道17年以上的淤积量,水库拦沙减淤比可达1.1∶1。 相似文献
4.
由于黄河下游长期实行宽河固堤的防洪策略,在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下游滩区必须为全局利益做出牺牲。面对频繁的洪水淹没和泥沙淤积,滩区群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限制了下游滩区经济的进步发展。滩区建设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努力实现洪水安全下泄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黄河和流生域态在安我全国方经面济具社有会十发分展重要的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其中黄河下游干流河道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7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进入黄河下游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小浪底水库运用前,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0.05~0.1m,现行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m,最大达10m以上,形成举世闻名的“悬河”。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堤防存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临河坑塘、临河堤跟河、近堤洼地、近堤渠道、近堤水井等。指出近堤坑塘极易造成堤基渗漏和管涌,临河堤跟河极易导致顺堤行洪和滚河险情,近堤水井极易形成透水通道。根据先近后远、先深后浅、先背河后临河、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编制标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和现状,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河流动力学以及人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兴利、除害问题,以郑汴一体化后的城市为例,建立概念性的数学模型,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减灾措施,模型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黄河防洪用夯实打桩一体机是在原有液压挖掘机上加装一套夯实打桩机构,集夯实、打桩为一体,适合防汛抢险和施工条件恶劣的作业环境。对该设备的受力状况、应力分布、零件材料等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1):8-11
依托现有生产堤在黄河下游滩区规划分滞洪区,枯水期发展生产,洪水期滞纳洪水,是黄河滩区发展的一个思路.基于MIKE21软件建立黄河下游夹河滩至高村河段(以下简称夹高河段)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研究黄河下游典型河段滩区在自然工况、现状工况和滞洪工况下的洪水淹没发展过程,对比分析滩区最大滞洪量、滩区淹没面积、洪峰流量过程以及滩区下游河段洪水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滞洪区的存在减少了黄河下游滩区的淹没面积,削峰滞洪作用明显,减小了下游的防洪压力,在保护生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河道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河下游典型淤筑村台淤筑土的室内试验,获取淤筑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固结沉降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基于试验数据对村台的淤筑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淤筑体固结速度与土体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淤积黏性土在固结过程中压缩指标、孔隙比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前施工技术,模拟了堆载预压和堆载+塑料板排水处理措施对淤筑体固结速度和沉降量的影响.堆载措施可加快土体固结沉降的速度,设置塑料板排水后,土体固结速度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对村台淤筑设计及村台建设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解释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 ,介绍了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指出了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加强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具体方法 .建议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黄河防洪中的作用 ,把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夹河滩水文站、高村水文站3站1994~2003年资料,采用断面法进行河道的冲淤量变化分析计算,表明黄河下游花夹高河道1999年之前为淤积状态,1999年之后河道基本为冲刷状态,断面法累计计算长时段淤积量时,精度会明显提高,为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床演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卫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
黄河下游断流逐年加重,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黄河发生断流的原因,并从节约用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利用现有水库调蓄水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域分水方案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下游游荡段持续淤积及冲刷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6年以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及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下游河道分别经历了持续淤积和持续冲刷的过程,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较为显著,尤其在游荡段.利用1986-2012年汛后实测淤积断面资料,统计了各年游荡段汛后28个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平滩河宽、水深及面积等).然后,采用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结合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了基于河段尺度的游荡段平滩河槽形态,并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河段平滩河槽形态的调整与汛期及非汛期水沙条件都密切相关,且能与前期4年平均的汛期及非汛期的流量及来沙系数建立经验函数关系.该关系式可反映出流量、来沙系数对平滩河槽形态各参数的不同影响,并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河上、中游干流及重点支流水文泥沙定位观测资料统计,对1997—2006年水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70—1996年相比,黄河流域上、中游各区间降水量普遍减少,减幅在3%-11%;上游降水径流关系没有明显变化,而中游地区降水径流关系变化明显;干支流实测水沙量减少,减幅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径流量减少幅度从上游的20%至下游达到40%左右;对于输沙量,除河源区变化不明显外,干流各站沙量减幅在27%以上,头道拐至潼关各站减幅为57%-87%;干支流洪水发生场次普遍减少,且洪量减幅小于同期沙量减幅,前者为8%-46%,后者则为57%-64%;随输沙量减少,泥沙组成也发生变化,不同区域存在着泥沙中值粒径增大、变细和变化不大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黄河封丘段淤背情况,黄河淤背生态经济林建设,探讨了淤背区开发治理模式、治理措施,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不同来源区的洪水有着不同的特点;洪水在运行过程中与河床交互作用,水流与河床、滩地与主槽俱发生泥沙交换;生产堤的存在改变了洪水正常的演进规律;洪水的传播时间和水位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高含沙洪水有其突出的特点。洪水预测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长江荆南三口五河水沙变化及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长江荆南三口五河的水沙变化,针对现阶段的河网水系格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塞支强干、简化水系和进一步加强河势控制的治理规划:松滋河自松西支经苏支河进松东支,再入松虎洪道,避免松澧顶托、倒灌;虎渡自河口经南闸,至新开口改道入藕池西支进南洞庭湖;藕池自河口经黄金嘴、鲇鱼须河、注滋河(沱河)独流入东、南洞庭湖.此初步设想可供有关部门在整体规划荆江、洞庭湖洪水治理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河南段有多处引黄灌区,在工程上可构成一个系统,把各灌区引水、配水与黄河大堤加固、淤临、淤背纳入统一计划,统一调度。清水灌溉,泥沙放淤(筑堤)将开辟黄河下游水沙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以原阳县韩董庄穿堤闸以西7.1km长堤河为试验区,进行了此方面的初步研究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