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武钢冷轧厂是从联邦德国引进的设备。导电辊是该厂连续镀锡机组的专用辊子,分光面辊和麻面辊两种,用于镀锡、软熔和后处理三道工序。镀锡机组全线共有十三根导电辊,是生产镀锡薄板的关键部件。镀锡、软熔和后处理用的导电辊用途各有不同,以软熔导电辊为例,软熔段安装的两根光面辊,传导交流电压60~230伏,电流6000~12000安,承受温度200~300℃,机组速度300米/  相似文献   

2.
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脱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寒光  闫丽芬 《钢铁钒钛》2006,27(3):44-47,54
粘锡是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应用化学方法脱锡是延长导电辊寿命的重要途径.开发了氢氧化钠(钾)为主要组成,并加入适量亚铅酸钠(钾)和硝酸(亚硝酸)钠配制而成脱锡剂,当脱锡剂温度为40~80℃,导电辊表面温度为40~70℃时,对粘锡导电辊具有很好的脱锡效果.粘锡导电辊脱锡后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恢复到4.0μm以上,导电辊使用寿命提高80%,降低导电辊修复成本90%,并大幅度减少导电辊更换时间,提高电镀锡机组生产作业率.  相似文献   

3.
宝钢电镀锡机组2#软熔导电辊粘锡失效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锡是宝钢电镀锡机组 2 # 软熔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 ,通过模拟 2 # 软熔导电辊的工况条件 ,研究了影响导电辊粘锡失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淬水槽水温和导电辊冷却水温是影响导电辊粘锡失效的主要因素 ,提高淬水槽水温和导电辊冷却水温 ,都促使导电辊辊面粗糙度降低 ,加剧辊面粘锡。此外提高淬水槽中的锡含量 ,也促使导电辊粘锡。采取带钢出淬水槽后加快带钢冷却和降低导电辊冷却水温等措施 ,可减轻导电辊粘锡 ,提高导电辊寿命  相似文献   

4.
宝钢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钢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使用寿命短,抢修频繁,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机组的正常生产。我们对软熔导电辊的失效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定粘和磨损是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电镀锡机组工艺段中导电辊的功能和结构,计算并分析了导电辊的电流密度,以此为依据来探讨导电辊在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给出了导电辊设计和维护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冷轧薄板厂镀锡线是从西德引进的设备。自投产以来,每年需将十几根导电辊送往西德修复再生。为了解决光面导电辊的镀层技术,我们于1984年底开始进行光面导电辊镀层的研制。导电辊技术要求很高,生产工艺复杂严格,系西德专利。以软熔段光面导电辊为例,它需传导交流电60~230伏,6000~12000安培电流,承受200~300℃的温度及各种腐蚀。机组速度达300米/分。这种工作条件要求导电辊必须是有极其良好的导电性能,要  相似文献   

7.
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20mm冷轧单元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的使用寿命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组的正常生产,抢修频繁。对软熔导电辊的失效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主要是粘和磨损所造成的综合失效;提出了改善导电辊粗糙度形态、提高耐磨性和变更带出槽工艺、改善软熔导电辊工况、减少粘锡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迪  赵宪明  王国栋  周正元  胡俊  赵昆 《钢铁》2002,37(7):33-36
通过对罩式炉退火制度进行优化,采用优化的辊面凸度曲线,在双机平整机上,使厚度小于0.25mm镀锡原板的干平整伸长率大于1.3%。利用退火制度和平整伸长率的合理组合,生产优质T4级上限硬度镀锡原板,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试轧后投入批量生产,结果表明,镀锡原板的表面硬度达到HR30T63-65,板形良好,各项性能要求均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9.
依据导电辊集电环的热平衡计算,分析导电辊发热的原因,提出集电环与导电辊之间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应大于54%;并推导出集电环表面温度的计算公式,据此能较准确地计算出集电环的温升,以便及时调整操作条件,保证机组顺行。对冷轧厂电镀锌机组导电辊异常发热的实例的解决措施,本文也作了较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脱脂机组卷取张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脂机组采用德方提供的三次累加法确定卷取张力给定值,使卷取张力偏大,这是造成镀锡原板退火后产生面粘结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卷取张力对粘结的影响,并采用减少张力的衡张力控制系统,达到减少面粘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镀锡原板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为某钢厂自主设计制造并成套生产了国内第一条1200mm双机架四辊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该机组为机、电、液完全国产化的高品质超薄镀锡原板平整及二次冷轧生产线。本文介绍了该机组工艺功能、主要技术参数和设备组成等。该机组自投产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可生产出厚度均匀、板形和表面质量优良的超薄镀锡原板,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于热轧板厂支撑辊在使用中的事故损伤造成辊面剥落,本文提出对支撑辊辊面进行修复,并对修复工艺条件及对修复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解铜过程中,阴极剥片机组剥阴极铜时,不锈钢阴极板板面反复的受到机械力挤压、弯曲,操作工不正确的操作习惯,致使阴极板板面出现弹簧板现象(板材凹凸反复)、板材边缘有凹凸拉伸、褶皱变形(塑性变形)等现象,从而影响生产,因此需要修复,以期能够提高阴极板的重复使用效率。通过实验调整校平机不同辊径、辊距,测量阴极板板面垂直度、水平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辊径、辊距和校平力为不锈钢阴极板修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厚板轧机支承辊堆焊修复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谷同壳 《宽厚板》2012,18(6):41-43
通过选择合适的堆焊材料和工艺,对邯钢3 000 mm中厚板轧机已失效的锻钢支承辊进行全辊面堆焊修复。经辊型磨削、硬度和超声波检测后上机使用,结果表明,堆焊修复支承辊能够满足中厚板生产的正常使用要求,且辊面状况良好,周期轧制量达到锻钢支承辊的水平,对钢铁企业修旧利废、降本增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线为高速连退机组,主要为镀锡或镀铬提供基板,本线的清洗段采用长流程卧式清洗,清洗段内带钢总长为140m,并且设计为三层卧式结构,针对容易发生跑偏的问题,通过调节辊系精度、辊型综合设计及降低张力波动等措施,提高了张力稳定性,确保带钢自对中,解决了机组高速生产时的带钢跑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宝钢1 220 mm连退机组生产薄料镀锡和镀铬原板,该机组炉子段采用小张力控制工艺,且炉内没有设计张力辊,所以整个炉子段张力控制难度大,在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SF(均热)段炉辊之间的速差很大,造成带钢表面划伤、炉内张力波动、带钢易跑偏断带等问题,影响机组高速稳定通板。以SF段为例,深入分析炉内张力控制系统,从张力控制策略上进行局部优化,改进炉辊LSC控制功能,并且在炉辊速度控制中引入带钢温度补偿值,从机组运行实绩看,对抑制炉辊速差、张力波动、带钢跑偏具有较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梅钢2009年将要投产的1420mm电镀锡机组的后处理软熔、钝化工艺。梅钢电镀锡机组后处理段采用联合软熔和阴极钝化工艺,并且在钝化冲洗段设计了两个冲洗槽,体现了此条机组设计的先进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食品级超薄电镀锡基板质量要求,通过优化酸洗工艺参数,乳化液理化指标,碱液、电解液的温度、浓度和漂洗水的电导率,提高了产品的表面质量;通过研究HC六辊轧机中间辊横移位置与板形的对应关系,调整工作辊的弯辊量,提高了产品的板形质量;采用全氢强循环光亮罩式退火技术,通过优化退火工艺,保证了产品的物理性能。泰钢成功开发出了食品级超薄电镀锡基板,产品达到了高级表面精度(FC),不平度在2mm以下,宽度偏差在0~3mm以内,厚度偏差在-0.02~0mm以内,硬度达到了T3要求。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脱锡剂的研究进展.研究了不同酸性脱锡剂对导电辊脱锡效果.结果表明,脱锡剂高锰酸钾脱锡效果较好,脱锡速度快,脱锡速度达0.023g/cm2,且添加剂亚硝酸钠有助于脱锡效果.粘锡的模拟导电辊脱锡过程表明,脱锡时间为5 min时,模拟导电辊表面平均粗糙度值达1.074 μm,脱锡的效率达到97.3%.高锰酸钾-亚硝酸钠体系的脱锡剂对导电辊材质腐蚀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R2级表面镀锡基板平整轧制过程表面粗糙度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孟  张清东  李瑞  王波 《钢铁》2010,45(12)
以某厂连退机组R2级表面镀锡基板产品开发任务为依托,通过在试验生产中带钢整体取样和离线测量表面三维形貌,以工业试验方法研究揭示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中带钢表面粗糙度的遗传与变化规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针对大量实测数据建立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带钢表面粗糙度遗传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并根据试验掌握的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和拟合获得的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R2级表面镀锡基板的连退平整轧制过程粗糙度控制的工艺策略、设定模型和工艺参数,形成一套R2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技术。将该套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R2级表面镀锡板,并且使R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精度显著提高,其中满足粗糙度精度窗口[0.37μm,0.47μm]的合格率达到65.33%,基本消除了镀锡辊涂后的表面印刷图案的色差和鲜映度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