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辽河河道演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对沈阳境内辽河河道历史演变的研究和中国成立后研究得出的河道冲淤规律及演变特点,对辽河河道治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①加强弯道险工的治理;②建设有效的控导河势节点工程;③加强柳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④大力搞好河道清障;⑤加快修建干流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辽阳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绘制了2012—2015年地下水流场,分析了地下水漏斗的特征,建立了地下水回灌模型,并对不同回灌方案下地下水的回灌量以及回灌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2012—2015年研究区地下水漏斗面积分别为99.76、124.43、151.85、156.15 km~2;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域地下水水位降速为1.0 m/a,地下水漏斗面积扩大速率为14.09 km~2/a。②利用沙坑和拦河坝工程回灌5 a,地下水水位升高了9.5 m,漏斗区面积缩小了117.07 km~2,漏斗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升幅约为2 m/a,但在回灌后期,地下水水位回升速率减小,漏斗区面积缩小速率减小。③沙坑、拦河坝工程回灌和漏斗区缩减地下水开采量方案下,回灌5 a,漏斗中心地下水水位升高了12 m,平均每年地下水水位升高2.4 m,地下水漏斗区缩减速率为31.23 km~2/a。④沙坑回灌工程中回灌初期渗漏速率大于渗漏后期的,渗漏开始至渗漏0.5 a是渗漏速率最快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四平市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演变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四平市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地下水开采良和降落漏斗间的关系,找了降落漏斗形成发展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降落漏斗的措施,为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戴黄河段的演变特点、趋势及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近年来戴黄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变化仍较大,主要表现为戴家洲头分流区河势不稳定,主流摆幅较大,影响河势和航运安全;戴家洲左汊左岸及黄石河段凹岸已护岸线主流贴岸冲刷,岸线不稳定,影响堤防安全。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戴家洲左汊已护岸线进行加固,实施直港凸岸中上段低水潜丁坝工程和戴家洲右缘中上段护岸工程,对黄石河弯进行护岸加固及对黄石江滩进行综合整治等治理措施,可为河道治理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濮阳市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供用水平衡分析,并根据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埋深长期监测数据统计资料,对全市海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目前濮清南漏斗仍呈恶化趋势,对地下水漏斗的形成与发展及演变趋势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复循环演变及该时期河口治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黄河河口复循环演变理论,主要包括流路进程的单循环、复循环各环节的河口演变规律。以清水沟流路大行河过程的完整描绘为纲,勾画了今后用于指导河口流路规划,河口治理,三角洲经济格局规划的大流路三角洲复合三要素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胜利石油海洋的战略需要,分析了今后清水沟流路运用及短期、长期河口治理特点,提出了进行人工干预措施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冷魁  费渊 《江西水利科技》1993,19(3):212-218
对九江河段历史的和近期的演变分析表明,该河段由于受来水来沙及上游河势变化的影响,深泓有一定的摆动幅度,由此引起潜洲、边滩、浅滩出现相应的冲淤变化,以致影响船舶停靠和通航.对该河段进行治理,一方面可通过挖泥疏浚来缓解目前的矛盾;另一方面,从长运考虑应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来彻底根治目前九江河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四平市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概况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征  杨恩 《吉林水利》1995,(12):23-2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平市城市规模益壮大,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地下水开采连年超采,目前已形成130.1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本文通过四平市区长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及工农业地下水开采情况,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四平市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镇扬河段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中下游镇扬河段的水沙特征和演变特点作了归纳性概述,结合该河段各时期的治理情况,分析了河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近年来镇扬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局部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仪征水道主流贴岸冲刷、世业洲左汊发展速率加快、和畅洲左汊持续发展而导致岸线崩塌、右汊萎缩淤积,特别是和畅洲南缘边滩淤宽以及征润洲尾淤积下延等。在此基础上,为达到较好控制全河段河势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河道治理方案及相应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湛江市目前已有的3个不同类型的地下水超采区,提出了超采区水源替代、地下水修复治理与保护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北部引嫩工程专用水文站丰富的水文和地形资料,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北部引嫩工程江道演变特性和发展趋势,结合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成果对下一阶段的工程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5.
闽江下游南北港河床演变及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闽江福州河段长系列的水文资料,应用水文水力学原理,分析发现南北港水文水力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1977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诸如修建分流丁坝、拆除洪水桥旧桥墩以及盲目在北港大量采沙等原因,导致河流动力作用的恶劣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南北河道、设计南北港水量分配方案是当务之急.文中还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网河近20年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前珠江三角洲网河河床演变特征,并采用80年代和90年代末的河道地形图,通过对比珠江三角洲各主要河道的深泓线、平均河底高程以及河道容积、河床断面宽深比的变化,分析珠江三角洲80年代后的河床演变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河床演变规律——20世纪80年代前以淤积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末转变为以冲刷为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水资源监测计量监控体系建设、马西片区地下水修复补源工程、徒骇河片区地表水挖潜工程、限期封停超采区地下水取水工程、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农业节水工程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压减地下水取水量,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改善地下水超采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助力莘县地下水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沂沭泗水系的复杂情况,分析了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对建国后沂沭泗洪水的历次规划治理作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演变过程复杂,治理难度较大。近十几年来,该段河道冲刷较明显,崩岸频繁,且强度较大。本文分析了该河段历史及近期演变特点,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邯郸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渐形成,地下水流场剧烈演变,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水均衡等方法,分析了邯郸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流场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并计算了1981—2019年各影响因素对地下水流场演变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0年以前邯郸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流场演变主要受自然因素驱动,1960年以后地下水流场演变的驱动力由自然因素演化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地下水源汇项逐渐发生变化;邯郸山前平原排泄项对地下水流场演变的贡献率大于补给项,降水入渗和地下水开采始终是浅层地下水流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1981—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开采量对浅层地下水流场演变的贡献率为80.82%,2001—2019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开采量对浅层地下水流场演变的贡献率为75.79%,浅层地下水流场演变的驱动力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