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新近系储层为复杂岩性,以粉砂岩、泥灰岩为主,针对该套储层粒径细、成分成熟度低、灰质含量高的特点,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资料,分析出油泉子油田新近系N_2~2-N_2~1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及成岩事件,而压溶、破裂和交代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确定该段储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及相应的成岩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2.
从圈闭、烃源、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对燕南构造带新近系稠油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燕南构造带具有邻近富生烃洼陷,河流成因砂体分布广泛、储集性能良好、复合成因背斜圈闭形态完整、通源断裂体系发育等有利成藏条件.由于埋藏浅,大气淡水沿断层渗入,加之因盖层封盖性能欠佳轻质组分散失导致原油偏稠.充足的烃源供给、形态完整的背斜圈闭、区域分布的封盖层和有效的通源断裂是控制该区新近系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川西地区须四段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露头及岩心观测、铸体薄片分析、储层物性测试、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四段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粒岩屑砂岩,分选好,磨圆度较差到中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和压结式。平均孔隙度为6.22%,平均渗透率为0.279 mD。次生孔隙主要包括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构成主要储集空间。相对优质储层受沉积相、碎屑组分、岩石结构及成岩作用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叠置分支河道是有利的沉积微相。石英含量高,岩屑含量低,分选好的中粒岩屑砂岩储集性能最佳。长石及岩屑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占总面孔率的85%左右,可以有效增加储集空间,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裂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透率,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探区,该地区的深水低位沉积研究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在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以及沉积分析方法,对南海北部新近系重点层序(SQzj2 和 SQhj2)的深水低位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该区陆坡深水低位域沉积主要包括陆架边缘三角洲、低位扇、下切水道充填等;新近系深水低位沉积体系的展布以及层序结构的演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盆地古构造地貌、断裂陆架坡折带、构造沉降(速率)、沉积物供给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控制,其中持续的构造沉降是研究区深水低位沉积体系展布及充填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花土沟油田新近系油藏中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显微荧光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将储层中烃类的注入划分为低温低盐度和高温高盐度两期。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研究表明,第一期烃类注入发生在上新世中期,主要是少量低熟烃类的注入;第二期烃类注入为大规模油气的注入,发生在上新世晚期,是现今油藏中烃类的主要来源。这一成藏过程经历时间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 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吴起油田柳沟区侏罗系延安组延10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综合应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资料对沉积特征、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10油层组发育曲流河相沉积,主要包括边滩、河漫沼泽等微相,平均孔隙度16.95%,平均渗透率2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古近、新近系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烃、束缚烃和石英颗粒包裹体烃的分步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不同赋存状态饱和烃馏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构烷烃的峰形为单峰型;碳数范围为nC13—nC42,在不同赋存状态烃中略有差异;碳优势指数(ICP)小于1.2,具有较弱的奇碳优势;m(Pr)/m(Ph)值小于0.39,具有植烷优势,形成于强还原环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指示了源岩的盐湖相沉积环境,不同赋存状态烃之间差异反映了盐湖的咸化演化过程。②油砂中不同赋存状态烃中含有丰富C27规则甾烷、藿烷和长链三环萜,4-甲基甾烷的含量相对较高,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的藻类和细菌对成烃的贡献。m(C29甾烷20S)/m[C29甾烷(20S+20R)]和m(C29甾烷ββ)/m[C29甾烷(ββ+αα)]的比值表明不同赋存状态烃为低熟-成熟生油岩生成的原油。油藏储集层(油砂)中这些不同赋存类型(期次)烃类,反映出油气从烃源岩进入储集层成藏的先后差异。  相似文献   

8.
番禺4洼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禺4洼是一个典型的富生烃洼陷,区域性海泛泥岩、局部基底古凸起及晚期断裂是该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它们共同控制了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最终分布.番禺4洼南侧断裂发育区圈闭成藏条件好,位于烃源岩上方或局部凸起区之上并靠近洼陷的圈闭成藏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0.
琚惠姣  孙卫  杨希濮  韩宗元 《断块油气田》2011,18(2):142-145,157
采用储层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技术,对部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2段储层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储层基本特征,分析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2段储层属特低孔、低渗储层,但局部发育有物性相对较好的有利储层,其孔隙度在6.2%-13.2%,渗透率在(0.1-45)x1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塔河油田9区多口井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认为塔河9区奥陶系凝析气藏的产气层主要为一间房组,部分为鹰山组,岩石以泥晶灰岩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储层基质物性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洞、裂缝,孔隙型发育较少,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溶洞型及裂缝型3种。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局部构造、断裂和裂缝及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发育至关重要,构造高部位岩溶作用较强烈,储层较发育;平面上,断裂和裂缝系统为多期岩溶作用提供渗流通道,有利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及断裂相切部位呈片状展布;纵向上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以下0~60 m的砂屑灰岩段,受到正常潜水面的大气水岩溶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2.
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为研究安塞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明确储集空间发育的主控因素,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压汞等手段,对目的区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安塞地区长7致密砂岩主要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以及微孔隙等次生孔隙,其次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原生剩...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连陆局限-半局限台地沉积,发育白云岩、灰岩、砂岩和泥岩多种岩性,由于受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影响,断层及裂缝发育,导致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基于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A油田Asmari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开展综合研究发现,A油田发育构造缝和成岩缝两种类型裂缝,主要以构造缝占主导。其中,以白云岩为主的A段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密度大,但裂缝尺度小;以灰岩为主的B段裂缝发育程度低,裂缝密度小,发育中-大尺度裂缝。综合应力场模拟和地震叠前方位角各向异性研究A油田裂缝平面分布发现,裂缝主要分布在应力相对集中的断层附近和背斜轴部。结合构造及储层特征研究裂缝发育控制因素表明,扎格罗斯造山运动是研究区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其控制了裂缝平面分布,距离断层越近,裂缝密度越大;而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厚度主要控制了裂缝纵向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缝洞型储层是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多次构造运动引起的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论述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多期岩溶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和海西早期4个主要岩溶发育阶段,解析了岩溶储层成因演化过程及改造历史,研究认为海西早期及加里东中期第一、第二幕为主要岩溶时期,特别是海西早期最为重要,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古构造、岩溶地貌及古水系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5.
绥中36-A油田是渤海海域亿吨级的大油田,古近系含油气层段主要集中在东二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探和地质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勘探和开发相结合,详细分析了该区东二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东二段发育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有利储层相带;同时综合分析成岩作用,粘土矿物含量,温压场及流体充注的等几个影响物性的重要方面,认清了该段发育侧向展布范围广、纵向厚度大,高孔高渗优质储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曹妃甸2-1油田沙一段下部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沙一段下部储层岩性、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沙一段下部储层岩性主要为生屑云岩,粒间孔、粒间溶孔、生腔体腔孔、粒内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为中孔—中低渗。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和古地貌的控制,沉积微相成果和古地貌恢复结果可以为预测有利相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活跃于整个新近纪,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西沙海域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早中新世时期,少量的生物礁初始发育于地势高点之上。至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进入了全面发育阶段,礁体类型众多,如点礁、台地边缘礁、塔礁等,广泛分布于西沙隆起西部的斜坡之上。在发育过程中,随着水体的加深,生物礁逐渐向隆起等地势高部位迁移。至中中新世晚期,进入衰退阶段,以马趾礁、台地边缘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晚中新世以来,生物礁的发育进入了淹没阶段,并以垂向生长的环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的岛礁周缘。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为西沙海域新近纪生物礁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构造断裂产生的构造高点控制生物礁初始发育的位置,后期基底构造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生物礁发育演化的各个阶段,三级相对海平面周期性浮动也影响了生物礁旋回性的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地震相、测井相、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阿尔善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次之,具有近物源特征;储层物性总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性,但也存在相对有利的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孔隙度为9.37%~11.55%,渗透率为6.14×10-3~6.27×10-3μm2),有利于形成含油气储层。针对研究区储层特点,进一步分析认为,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两大因素的控制。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为有利储层分布相带;同时,差异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压溶作用,使得储层原生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发育并得以保存,而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物性整体变差。  相似文献   

19.
杨朋  王筱晔  杜昊 《复杂油气藏》2013,(3):20-23,28
下二叠统山西组1段(简称山1段)是苏里格气田S6井区的主力产气层之一,由于该储层经历了长期的压实、胶结等致密化成岩作用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消失,储集物性较差,属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及其它常规化验资料,对山1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储层性能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山1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环境、碎屑以及成岩作用的改造,这些因素共同改善或破坏了山1段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