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宽方位地震资料的速度随方位角的变化、与倾角和方位相关的旅行时差、与方位相关的各向异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当所采集的宽方位资料不是全方位时,如何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后续处理和解释的分方位道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运用分方位道集技术形成合理的方位道集;运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技术精确求取叠加速度;运用与倾角方位角相关的旅行时校正技术进行倾角、方位角的旅行时校正;运用分方位各向异性偏移技术消除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影响等。对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纵波在HTI介质中传播时,沿垂直于裂缝方向的速度小于沿平行于裂缝方向,且反射强度降低和频率变低;横波在HTI介质中传播时分裂成快、慢横波。以大庆长垣喇嘛甸地区的宽方位三分量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方位各向异性的表现特征、影响及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属性的变化,并根据这些性质的变化利用椭圆拟合对该地区的各向异性的方位和强度进行定量预测,与利用横波分裂预测的结果一致。为了消除方位各向异性对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利用椭圆拟合准确求出了HTI介质的方位速度,进行方位速度动校正,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引起的快慢波时差,提高了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秦营三维工区位于金湖凹陷杨村断裂带西段,局部地区资料分辨率较差。由于地下地质构造童杂。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影响共深度点道集的叠加效果,也影响地震剖面水造形态的真实性。为更好地处理实际地震资料.分析了不同静校正方法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微测井和小折射法加剩余静校正方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的反射点,常规的基于双曲线动校正理论的水平叠加技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时,用倾角一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法可以校正视倾角引起的时差,提供一个不受倾角影响的共面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采用视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常规NMO出射角超过35。时引起的大偏移距校正过量问题,为DMO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地层均方根速度;采用时间一空间域的克希霍夫求和三维DMO,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道集,然后叠加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叠加剖面,叠后采用三维扩展STOLT偏移;最后进行方位角速度打描、叠加、偏移,识别地层方向特性和方向各向异性。针对宽方位角的有效处理措施在准噶尔盆地阜11井含油区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鄂西渝东山区为例,分析了利用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时,地面地形和表层速度对地下构造形态的影响。在鄂西渝东区通常是以海拔1000m为固定基准面及地表层速度4000m/s进行地形校正。实际上,地表层速度是横向变化的。研究区侏罗纪砂泥岩覆盖区速度在4000~4600m/s之间。一般,地面海拔高于固定基准面(〉海拔1000m)时,地形校正过量,地下构造形态变浅,产生“假高”;而地面海拔低于固定基准面(〈海拔1000m)时,地形校正不足,地下构造形态变深,产生“假凹”。研究表明,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地形对构造形态的影响,尤其是要注意圈闲幅度小于150m的构造是不是“假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对成像精度需求不断提高,宽方位地震探勘已经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宽方位矢量偏移距(OVT)地震处理是一种新的分方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OVT道集的抽取、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以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能够保留叠前道集真实的振幅和方位信息,校正由于宽方位采集产生的各向异性误差,针对复杂地...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测井资料约束条件下的油藏地质模型精度无法满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要的难题,对利用高分辨率井闻地震资料为约束条件的提高油藏地质模型精度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东营凹陷樊124块利用高分辨率井问地震资料为精细建模约束条件,与其他尺度更广、覆盖空间更大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区块中部发现了一条贯穿整个油藏的近东西向的低序级断层,目的层被分为南北2套油水系统,从而提高了地质模型精度.利用井问地震资料清晰刻画了井间储层的连通及接触关系,从而克服了传统小层对比中难以落实层问连通关系的缺陷,并提出了井问地震资料约束的井问储层连通关系概念模型,为油藏储层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西渝东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寻找礁滩相有利区域是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利川地区为例,针对礁滩相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反射信号弱、资料成像困难的特点,分析了影响礁滩相弱信号成像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使礁滩相弱信号能量增强,子波得到压缩,信噪比提高。本文强调处理成果进过初步解释,确定有利目标区后,需要进行解释性速度拾取,能更清楚地反映礁滩相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一项解决地层倾角大、断层复杂成像的关键技术,可以求取准确的速度场,偏移后断层清晰。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道距、仪器和采集参数不同,且覆盖次数低、信噪比较差的二维老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在低覆盖和信噪比差的老资料处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崎岖海底和海洋深水区速度的复杂性导致沉积层构造畸变、深度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利用测井速度、VSP速度对白云凹陷速度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层速度与海水深度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沉积环境的差别是陆架、陆坡深水区速度异常的根本原因,陆架坡折带是界定地层速度异常的关键。理论模型正演方法研究表明,叠前相干速度反演的精度高、可操作性强,是解决速度异常的有效方法。利用测井速度、叠前相干反演速度及地震叠加速度的优势互补,建立了白云凹陷时深转换速度场,较好地解决了深水区崎岖海底造成的构造畸变问题。利用建立的时深转换速度场转换得到B19井和B20井的深度,与实际钻井深度相比,T50反射层深度误差分别为6和7m,大幅提高了海洋深水区深度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方位角度域地震资料对砂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象,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盒3段为例,依托杭锦旗构造平缓地区宽方位采集与分方位偏移地震资料,优选反射界面相对独立且特征清晰的辫状河道发育区,分别对导眼井和水平井开展六级河道构型单元划分,进而与各方位地震资料反射特征及沿层层序地层切片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某水平井实钻心滩岩性物性条件突变的特征,证实了平行河道走向的方位地震资料在辫状河道连续性及心滩长度刻画准确度方面,相比其它方位资料具有明显优势。研究结果对于五维地震技术在储层精细描述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以储层识别精度为目的的道集数据扇区划分方案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坡折带是沉积地貌突变的古构造枢纽带。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控凹铲状正断层在非平面上滑动造成凹陷北部盖层缓坡弯折,构成盆内沉积区域的分界线,是同生断层集中发育和沉积相发生突变的地带。特定的坡折带类型揭示了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和分布特征,制约着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堆积。在不同的盆地演化阶段,同生断层与沉积相带控制着不同圈闭类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上已发现油气田陆续进入开发和生产阶段,对于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传统宽方位施工方式出发,结合东海西湖凹陷实际地质条件和目前装备技术现状,通过对采集航次和震源船配置关系的改变,设计出满足地质需求的多船宽方位观测系统。在实际采集过程中,考虑到海上平台的影响,又采取变观措施对原观测系统无法实施的测线进行了补充,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海上开发区的多船宽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资料处理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桂生  石星 《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306-307,315
当合成记录或VSP资料与地震资料部分同相匹配不好时,并不一定是资料出了问题,而应当从极性上去考虑;正确地判定极性,才能提高地震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对低速带的静校正中,在地形复杂而低速带厚度又相当大时,用垂向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将可能出现不允许接受的误差;这时应该考虑用倾斜面的法线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在低信噪比和低倾角条件下(或地下构造复杂的褶皱区),应该充分利用速度资料,注意速度的反转现象;在与地震剖面对应的速度谱上,速度反转点往往就是断层的断点,系统地处理这些断点,就可能得到真正的断层位置。  相似文献   

16.
以取心井化验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相识别,对南阳凹陷北马庄-黑龙庙地区储层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沉积相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认为该区储层为一套低孔低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少量岩屑质长石杂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具有中等偏低的成分成熟度和较低的结构成熟度,储集性能一般。通过对该区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特征和含油气性研究,加深了该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充分挖掘其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辽河拗陷低潜山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辽河拗陷低潜山地震资料具有信噪比低、断点绕射复杂、潜山形态及其内幕反射不清楚的特征,为此,必需提高资料信噪比和成像精度。本文采用分方位角速度分析及叠加、地表一致性、三维投影滤波去噪、各向异性倾角时差校正、偏移速度场扫描及层速度场平滑、叠前时间偏移等数据处理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各项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后认为,前三项技术可以在保持有效地震信号特征的前提下,有效地压制干扰,提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从而提高低潜山资料的信噪比;后三项技术有力地保证了低潜山带复杂构造成像的精度。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辽河低潜山地区地震资料特点的资料处理技术系列,对低潜山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具有参考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地震成像的地震速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夏盐3井区存在时间域与构造域高低幅度差异大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前期研究对该地区进行三维叠后重新处理和利用三维速度建模变速构造成图,为夏盐5井的钻探提供了决策依据。钻探后发现。夏盐5井构造高点并不存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该地区构造复杂、地震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叠后时间偏移不能使反射波正确归位,需要使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能实现复杂目标区的高精度成像。研究指出速度建模是关键,并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建模对策。解决了该地区构造深度与地震双程时间不一致的矛盾。为随后钻探的井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以大港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深层地震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叠前深度偏移与模型法提高信噪比处理,即在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CRP道集共反射点成象道集)上,利用模型的处理技术模型法去噪、模型法静校正),实现CRP道集无时差叠加。这项技术是把模型约束思想和地震解释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处理解释-体化的工作方法,使深层地震资料能够较好地成象,取得了较好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受复杂构造活动的影响,敦煌盆地内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地形高差大,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快;环境噪音类型多,地下地质构造复杂。研究区内地震资料比较少,且分属多批次进行采集,资料分布范围广,激发方式和接收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给地震资料的处理和成像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在借鉴前人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分析,利用复杂近地表校正技术、多域复合去噪技术、一致性处理技术和精确速度建模成像技术,探索建立了一套适用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