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丁小敏  霍宗保  汪占领  李宏 《煤矿开采》2010,15(4):38-39,70
通过对砚北煤矿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与研究,初步揭示了该矿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和特点。为塌陷区治理、居民搬迁、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2.
长广矿区六矿井筒与工业广场煤柱开采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广矿区六矿井筒与工业广场煤柱是矿井生产后期的惟一可供开采的资源,讨论了该矿复杂地质条件下井筒与工业广场煤柱开采的可行性;采用分阶段对称跳采方法,制定了开采方案,煤柱设计采出率69%.分析了煤柱开采地表移动与井筒变形实测资料.实践和观测表明,该矿煤柱开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类似条件矿井的工广煤柱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六道湾煤矿西翼塌陷区进行了地面沉降变形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初步掌握塌陷区地表移动变形趋势,圈定塌陷区地表移动变形范围,为评价西翼塌陷区场地的稳定性和西翼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350m保安煤柱的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条件,通过理论研究和物探、钻探、巷道普查,压力观测途径,论述了-35 0m保安煤柱开采的可行性,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矿因素、地质因素等因素影响煤矿矿井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结果,为了获取准确的煤矿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结果,构建煤矿矿井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模型。选取某省煤矿矿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下沉系数与水平移动系数作为构建煤矿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模型的参数,采用T-S模糊方法构建煤矿矿井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模型,通过修正预测模型的模糊子集隶属函数更新预测模型,提升煤矿矿井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精度。所构建模型输出煤矿矿井采空塌陷区危险性预测结果为中等,针对预测结果提出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合理避让、加强边坡监测3项煤矿矿井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为煤矿矿井开采后防治采空区地面塌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社荣  李永喻 《陕西煤炭》2010,29(1):52-53,30
通过多年“三下”开采与煤柱留设实践,总结了象山矿煤柱留设设计方法和有关问题,并在对矿井实际开采后重要的建筑设施及隧道的损害程度实际观测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与探讨,从而初步获得了煤柱留设的合理参数和科学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集三矿属急倾斜矿井 ,在回收区段隔离煤柱中应用松动爆破技术 ,达到了预期效果 ,提高了采区回采率 ,减少了煤炭损失 ,并为同类型矿井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应用松动爆破回收急倾斜煤层区段隔离煤柱,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同类型矿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矿井在延深、扩建、挖潜改造中,通风系统不相适应的问题,多采用另外开风井的作法。但风井选位比较困难,一般无永久煤柱可借用,需留煤柱专门保护,当井深200~300米时风井煤柱多达100万吨。为避免新建深部风井压煤,建议将深部风井选择在已稳定的已采塌陷区内。 从地表分析,在回采范围超过临界开采范围后,已采塌陷区即出现均匀下沉带,经过一段时间沉降岩层逐渐稳定。因此风井井筒及其相应的通风建筑物只要选在均匀下沉带内,即可不再受附近采区采动影响。从剖面上分析,采空塌陷区自下而上分为垮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当新建风井井筒  相似文献   

10.
临涣工业园区内建有电厂、选煤厂(扩建)、焦化厂、化工厂等多个大型项目,根据各项目相对位置关系合理布置观测点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掌握了矿井疏水导致工业园区地面沉降的规律,即沉降量小、倾斜小,并得出了矿井疏水对地面建筑物无开裂损坏性影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采煤塌陷地复垦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格局,然而以往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仅仅针对地块条件,较少考虑地块间的连通性问题,制约了复垦利用成效。本文首先对未修复采煤塌陷地地块与周边耕地进行景观连通性评价;然后以耕地为复垦导向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了研究区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研究表明:(1)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复垦为耕地后对耕地生态网络结构的贡献程度均较高,连通性水平1级至3级的采煤塌陷地占总面积均超过98%;(2)徐州市共有采煤塌陷地11121.27公顷,其中有面积为7906.22公顷的塌陷未积水区景观连通性较高。其中复垦利用潜力为1级至3级的塌陷地适宜复垦为耕地,面积为6060.57公顷,占比76.65%。基于连通性分析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评价,可以为采煤塌陷地复垦专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采煤塌陷地科学合理展开修复,缓解地区土地利用瓶颈约束。  相似文献   

12.
 开采沉陷预计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研究工作面开采时铁路线地表移动,解决实际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某煤矿为原型,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岩样力学参数初始值,利用两轮均匀实验设计,依据该煤矿已有的采区地表沉陷监测数据,建立采区数值计算模型,对工作面上方受开采影响的铁路线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预计。采用相同地质参数模型研究与分析附近工作面在三种不同开采设计方案下,对新建跨铁路桥的影响程度,从而推出最佳的开采方案,为铁路线与跨铁路桥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铁路桥下的安全采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济宁市煤炭开采导致耕地塌陷深度大、积水严重,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S)获取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矿井分布图、行政区划图和采煤塌陷地调查统计资料等相关数据的支持下,以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对济宁市煤炭开采以来至2009年采煤塌陷导致的积水耕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得出:济宁市采煤塌陷导致耕地常年积水面积为4 780.49 hm2,占济宁市耕地总面积的0.78%,治理后和未治理塌陷积水耕地分别占积水面积的57.84%和42.16%;塌陷积水耕地主要分布于济宁市中部的“金三角”地带(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结合处)、任城区南部和微山县中部地区,且呈不规则分布状态,多是一矿一片或一矿多片。研究结果表明,将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应用于塌陷积水耕地信息的提取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为地方政府加强塌陷积水耕地的实时准确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D-InSAR技术分析的煤矿开采、沉降与环境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涛 《煤炭技术》2014,33(12):53-54
D-InSAR(星载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对地面沉降进行有效检测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土环境、煤矿开采、沉降及灾害通常会由于地面微小形变而发生变化。采用煤矿沉降监测所得出的试验结果,探索出一种通过D-InSAR技术监测煤矿开采、沉降及环境灾害有效分析和应用系统方案。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预防煤矿次生灾害、开采控制及监测国土环境变化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文  胡智 《煤炭工程》2013,(2):62-64
 为了掌握薄基岩浅埋旺格维利法回采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以神东公司榆家梁煤矿42216旺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得到适合神东矿区自身特点的线性支架压力监测、顶板下沉和片帮观测和地表移动监测方案,提出薄基岩浅埋旺采工作面的极限悬顶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旺采工作面在开始回采时,顶板压力显现不明显,随着悬顶面积的增大,顶板压力极不稳定,压力时大时小,当直接顶经强制放顶或自然垮落后,顶板压力逐渐趋于稳定,随着短壁工作面向前推进,顶板压力呈现周期性特点;旺采工作面地表塌陷具有突然性、台阶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位错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塌陷的特点和煤矿开挖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煤矿塌陷机理的简化位错模型。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将蒙特卡罗非线性反演算法与简化位错模型结合起来对江西省某煤矿工作面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进行了反演解释。反演结果表明得到的塌陷趋势量和常规监测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济宁市太白湖区城市规划建设与济宁二号煤矿太白湖下压煤开采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湖下压煤开采设计方案.根据二号煤矿太白湖区域地表建(构)筑物的分布及其重要性,确定了各类建(构)筑物的保护目标及治理措施.根据煤柱留设结果及与政府达成的协议,确定了九、十三采区为开采方案设计范围.通过分析煤矿地质采矿条件,分...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多以定性评价指标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根据宿迁地区某110 kV的输电线路的施工风险因素,分别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影响施工风险的指标,建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多级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集成赋权,并将其应用于某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实证评估施工安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输点线路工程施工风险等级为中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研究结果为宿迁地区输电线路施工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子玮  李斌 《中州煤炭》2022,(11):18-23,28
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时有发生,针对减少地质损害方面,研究了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设计,分析了当前矿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生物、土壤等特征;研究了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预防措施,并基于实际地质概况,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最后,研究了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监测技术以及技术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起到了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山区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规律,建立了崖坪煤矿11208工作面观测站,得到地表移动角量、动态变形和预计参数等;掌握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为吕梁山脉地表塌陷及损坏等级提供技术参数;为类似煤矿的安全生产、"三下"采煤、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