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了自悬浮支撑剂与“支撑剂+携带液”裂缝导流能力对比实验研究,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自悬浮支撑剂还是“支撑剂+携带液”,随闭合压力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均减小。随填砂浓度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均增加。与石英砂相比较,陶粒抗压和裂缝导流能力明显较高。聚合物类携带液一方面可以增强支撑剂抗压能力,降低破碎率,进而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另一方面,携带液在支撑剂颗粒间隙中会发生滞留,致使渗透率减小,这会降低裂缝导流能力。因此,最终裂缝导流能力是渗透率和破碎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支撑剂+携带液”相比较,自悬浮支撑剂破碎率略高,对裂缝导流能力未造成明显影响。由此可见,自悬浮支撑剂加工过程中并未对支撑剂抗压能力和裂缝导流能力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3.
长期注水冲刷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开发是我国大多数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措施,渗透率是表示储层物性的重要标志.长期注水冲刷储层的渗透率与储层的物性紧密相关,对于高孔高渗的岩心,在长期注水冲刷的条件下其渗透率也会出现降低的情况,而质量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5.
LCM工艺增强材料横向渗透率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孔介质横向渗透率测量装置测量了多种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LCM)工艺常用增强材料的横向渗透率。结果表明:注射压力对横向渗透率影响不大,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横向渗透率明显降低,同时,增强材料的织物结构不同,横向的渗透率亦明显不同,2种不同结构增强材料叠合在一起的铺层结构的横向渗透率主要取决于渗透率较小增强材料的横向渗透率。将方格布按15°和30°角剪切后,横向渗透率随剪切角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煤基质收缩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具有围限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了煤岩体氦气和甲烷渗透率的平行实验;采用控制有效应力的方法,消除了因流体压力降低和气体解吸引起的渗透率变低问题;同时,利用克林伯格公式,校正了因气体分子沿壁面滑动而影响的渗透率,并定量地推导了煤基质收缩引起的渗透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渗透率增量随绝对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大,随流体压力的减少而呈对数形式减少;煤岩体氦气的绝对渗透率大于甲烷的克氏渗透率,在有效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流体压力愈小,滑脱效应愈明显;滑脱效应引起的渗透率增量越大;氦气滑脱效应大于甲烷。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岩石应力敏感研究领域认识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以初始有效覆压下的渗透率为参照,以实际压降路径范围下的渗透率变化比来评价地层压力变化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采用将储层压力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分为压敏和压力伤害两部分来评价的方法,对迪那2气藏岩芯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选用常规条件下测量的渗透率作为压敏评价的参照值,结果被过高估计;把有效覆压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分为压敏与压力伤害可以反映岩芯的弹性和塑性形变对渗透率造成的影响.认为不同开发阶段,选用不同有效覆压变化情况来开展压敏规律研究.研究结果对正确评价气藏应力敏感程度及制定合理产能保护方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测渗透率与油测渗透率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低渗储层尤其明显。通过实验测定了鄂尔多斯盆地Hq、Zb、Hs等3个区块岩心的气测渗透率与油测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越低,气测渗透率与油测渗透率的差距越大;致密储层、超低渗储层、特低渗储层以及一般低渗储层的气测渗透率与油测渗透率的差距明显不同,因此该差距可以作为划分储层的一个界限;气测渗透率与油测渗透率的差距与黏土矿物、润湿性、比面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针对测井储层评价中的渗透率预测问题,基于相控建模理念,采用流动单元分析法,将所研究工区划分为4个特征明显的流动单元;采用最能表征储层储集性能的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补偿中子、自然伽马、流动层带指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选取最大隶属度大于70%的最优样本进行建模,得到流动单元的判别模型;建立了复杂砂砾岩储层渗透率模型,提高了储层流体渗透性能的预测精度,为非均质储层物性认识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剪切效应对纤维增强材料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Liquid Composites Molding,LCM)预成型体铺料过程中,由于模腔的几何形状复杂性及纤维织物固有的铺敷特性,纤维增强材料通常发生剪切变形,引起织物局部渗透率变化。采用径向流动法研究了不同剪切角度下编织纤维毡的面内渗透特性,建立了理论预测模型,对主渗透率比和主轴方向2个关键参数与剪切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剪切角的增加,主轴的变化角度上升,而主渗透率比随剪切角的增加而减小,并且这2个关键参数的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悬浮颗粒含量和粒径是砂岩油藏注入水水质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评价固相颗粒含量和粒径大小对注水地层吸水能力的影响对于确定合理注入水水质指标十分重要.利用正交试验原理,通过系列实验,系统评价了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含量、粒径、岩芯渗透率及注入孔隙体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储层渗透性能的影响,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技术,通过回归方程获得了储层孔喉与"无伤害"颗粒粒径之间的规律关系,取得了有益的结论,对于油田制定合理的水质控制指标、预测吸水能力变化和制定增注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可视化裂缝模型和平板裂缝模型研究支撑剂润湿性对油井压裂后开采效果影响,两种模型均使用不同润湿性支撑剂填充裂缝。可视化模型结果表明,选择性支撑剂充填裂缝水相渗流阻力大,注入压力高,促使部分水流转向进入裂缝上下基质部分,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采收率。平板模型结果表明,裂缝的存在可大幅度提高模型采收率,且支撑剂润湿性表现为疏水性,对采收率的提高也有正面的效果,因为润湿性的改变,采收率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4.
储层岩石在地下随有效应力改变而发生变形,从而影响其渗流特性。利用从美国引进的三轴向岩石力学测试系统,从岩石的力学特性入手,研究了储层岩石在地层压力下降和压力回弹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及渗透率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储层岩石的受力变形不是完全弹性的,在地层流体压力回弹过程中,部分变形不可恢复,地层压力恢复时机越晚,产生的塑性变形越大,地层压力恢复后的渗透率保留率越低。对于某些储层岩石,当上覆压力增大,超过其抗压强度后,又会产生裂缝,从而改善其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15.
探讨温度和有效应力对低渗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用大型岩石高温高压渗透实验仪,结合核磁共振、恒速压汞测试和相对渗透率实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不变时,岩心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递降;有效应力不变时,岩心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有效应力增加时,骨架颗粒紧密排列,岩心孔隙平均喉道和主流喉道半径减小,孔隙连通性变差,有些连通孔隙被分隔孤立,成为不可入孔隙,岩心束缚水饱和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温及复杂地层结构油井堵漏施工成功率,以制备出的温敏性自固结树脂对骨料材料进行表面改性,获得热致固结型刚性堵漏材料,配合其他助剂构建了可抗温至190℃的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体系。采用红外光谱、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温敏性自固结树脂、热致固结型刚性堵漏材料及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固结堵漏体系的分子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测试了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固结堵漏体系在膨润土浆中的悬浮稳定性、固结速率、固结体强度和渗透率等性能。结果表明,构建的堵漏体系在质量分数为5%的膨润土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好、固结时间窗口宽等优点;在90~190℃的温度下固化后,固结体抗压强度均达到6 MPa以上;在12 MPa的驱替压力及190℃的温度下固化的固结体的水相渗透率为6.32×103μm2,封堵率大于98.00%,有望满足高温地层的堵漏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特制砂、粉煤灰及抗裂防水剂的不同掺量对高性能水泥基灌浆材料自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自收缩随着特制砂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适当加大抗裂防水剂的掺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自收缩率。通过SEM形貌和EDS等手段,对该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产物的早期结构、形貌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抗裂防水荆的掺量为10%时,能梗水泥基灌浆材料浆体在早期生成大量的钙矾石,补偿浆体一部分有收缩,减小自收缩率。  相似文献   

18.
自蔓延高温合成材料中耗散结构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简介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和耗散结构论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自蔓延高温合成材料中的耗散结构,探讨了自蔓延高温合成材料中耗散结构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匀速加载状况下铁球、砾石、碎石颗粒材料结构的加压实验,应用随机理论分析了不同颗粒材料堆自组织沉降的特征,找出了反映颗粒材料结构沉降变形和自组织波动强烈程度的概率密度分布规律:碎石堆的剪阻力参数α=10.28,P(0.15)=0.216;砾石堆的剪阻力参数α=0.85,P(0.15)=0.956。提出了颗粒材料结构自组织沉降的概率模型,为预测颗粒材料结构的破坏和沉降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是实际使用的超高压乙烯管式反应器。利用40Cr钢作为简体模拟材料,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增强处理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文中推导了自增强处理过程全部应力解析解,通过实验了理论计算敖余应力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