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事经纬     
5年以后,六类将取代超五类而成为布线的主导。早在80年代末,市场上的布线系统大多是三类,当时的网络应用增多为10Mbps的以太网或16Mbps的令牌环。当时五类刚刚出现不久,工业界尚在争论使用五类产品是否真得有必要。然而仅仅是5年以后的1995年,五类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0%,取代三类而成为市场的主导。而超五类自出现起,却又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取代五类而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
10月29日,西蒙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人们所关心的6类布线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对6类布线的未来进行了预测。虽然6类的标准现在还没有最后的确定,但是,5年以后6类将取代超5类而成为布线的主导! 这并非危言耸听,人们可能会依稀记得,早在80年代末,市场上的布线系统大多是3类,当时的网络应用均为10Mbps的以太网或16Mbps的令牌环。当时5类刚刚出现不久,工业界尚在争论使用5类产品是否真得有必要。然而仅仅是5年以后的1995年,5类的市场占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8,17(9):37-39
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早在2002年6月就正式通过了六类布线标准(ANSI/TIA/EIA-568-B.2-2002),该标准也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批准,标准号为IS011801-2002。标准规定六类布线系统必须向下兼容三类、五类、超五类布线产品,同时必须满足混合使用的要求。在标准通过6年多的今天,正是六类布线系统迎来普及应用的时候。目前非常多的新项目正用六类布线系统来取代超五类。  相似文献   

4.
王惠兵 《信息网络》2008,(11):78-80
引言 随着2002年6月,美国正式批准推行EIA/TIA568-B2.1—2002六类电缆标准以来,六类布线正快速取代五类、超五类布线,成为布线市场新宠,特别是新建智能大厦布线,使用六类电缆已经成为首选。六类缆与五类、超五类缆的不同点在于:五类缆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智能大楼中作为综合布线,传输数字信息,如高速以太网(100BASE—T)、光纤分布数字接口(FD—D1)和IBM令牌环中,  相似文献   

5.
2005年的中国布线市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六类布线已无可争议的取代了超五类布线系统而成为了市场主流。据估计,它已经占据了布线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兆以太网的运用已得到普及,从而使用户对带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六类布线系统价格的降低也为广大用户选用六类布线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即综合布线系统将会有三个方向发展。其中一个方向是提高布线系统的性能,即从三类、五类、超五类布线系统向六类、七类、光纤布线系统方向发展;第二个方向是拓展综合布线系统应用范畴,从数据领域向数据、语音、视频、控制等多媒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2001,(21):49-49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使用双绞线的LAN经历了从10M以太网10BASE—T、16M令牌环网到快速以太网100BASE-T、155MATM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布线系统的性能也从3类,经由4类发展到5类,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网络应用。而今,我们又目睹千兆以太网与新的超五类布线标准的同步发展制定。超五类布线系统是在五类布线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千兆以太网的要求作了小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综合布线的发展从1984年第一幢智能建筑诞生以来,短短仅仅25年。然而当时间进入到2009年的时候,综合布线进入到了6类、7类和光缆并存的时代,因此综合布线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短短20多年的时间,综合布线从无到有,从三类标准发布到现在的六类系统占据市场主导,7类系统不断成长,从支持十兆以太网到现今的万兆以太网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永 《计算机》2002,(26):19-19
最近一个时期,有一部分用户准备安装超五类或六类布线系统,而有少数用户已经开始安装超五类以及六类布线系统。当施工完成以后就面临测试的问题。为此,用户开始寻找如何测试这些新布线系统来进行工程验收。那么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用呢?  相似文献   

10.
从进入中国到发展至今天,综合布线系统已经被用户普遍的熟悉和接受。在过去的10年里,布线系统的分类由最初的三类,上升到五类、超五类、六类,甚至今天的增强型六类和七类;网络设备的端口速率也从10bps、100bPs、1000bPs攀升到了今天的10GbDs。与此同时,国内和国际标准也都适时的进行了更新。对于布线系统而言,其发展和普及的速度都是相当迅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从支持100Mbps的3类非屏蔽双绞线标准出现以来,满足4类、5类及6类UTP标准的布线系统迅速推向了市场,掀起了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热潮。但AMP公司全球网络副总裁N.D'aray Roche认为,6类布线系统的终结是光纤。 AMP公司针对各种不同的应用推出了多种全面的布线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六类布线系统在传输速率上可提供高于超五类2.5倍的高速带宽,在100MHZ时高于超五类300%的ACR值。在施工安装方面,六类比超五类难度也要大很多。在10G甚至万兆铜缆成为热点之时,再来谈6类是不是有点过时?也许有人会这样问。但目前最大多数项目正在采用6类系统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1999,(3)
继Cisco美国总部全面采用美国泛达(Panduit)公司布线产品之后,Cisco北京代表处新办公室也全部采用了Panduit的布线产品。 Cisco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新办公室设在建威大厦。整个布线系统以12芯光缆和12条5类非屏蔽线缆为网络主干,带宽为100Mbps,每个信息点独享10Mbps。除办公布线外,Cisco还在新设的9个实验室中安装了多个信息点,以便与其他网络相连。Panduit的PowerSum 超五类布线系统均符合TIA/EIA568A和ISO11801标准,传输性能卓越,可以有效减低串音干扰。 占据建威大厦两层的Cisco北京办事处共1000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1999,(Z1)
近几年来,上海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智能化综合网络布线标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五类布线标准已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出现了超五类和六类布线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如何正确识别,何为六类布线标准,请看贝尔实验室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从6类布线系统诞生至今,关于新安装的综合布线系统是使用超五类还是六类系统的问题,一直不断被讨论。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客户会选择相对便宜的超五类系统,他们的理由往往会很简单:不是说超五类也能够跑千兆网络吗,一样的效果,可节省30%的投资,何乐不为?这就是综合布线生产厂家在现在还不得不保留老旧的超五类生产线,继续延续这一“古老”产品寿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末,由HLBBELL(合宝)、Belden(百通)、天正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三家合办的“创意无限、网络布线”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这是HUBBELL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次研讨会,会中对符合最新六类布线标准草案的Nextspeed六类布线系统和符合最新定稿超五类元件标准的SpeedGain超五类布线系列做了精辟的讲解。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和西南设计院的领导对研讨会的内容和产品做出了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6):40-42
历时四年之久的六类布线系统标准之争终于在2002年6月17日落下了帷幕,这绝对是一个布线界值得庆祝的日子,综合布线六类双绞线传输标准正式通过了,令布线厂商烦恼、令布线用户茫然的各种草案标准终于成为了历史。六类布线标准对100欧姆平衡双绞线、连接硬件、跳线、通道和永久链路作了具体要求,它还提供1-250MHZ频率范围内的实验环境或现场环境的测试程序,六类布线系统它能提供2.5倍于超五类的带宽。  相似文献   

18.
刘飞 《网络与信息》2010,24(5):38-38
家庭装修布线中所指的五类线、超五类线和六类线,其实均是指网线。五类线的标识是"CAT5",带宽100M,适用于百兆以下的网;超五类线的标识是"CAT5E",带宽155M,是目前的主流产品;六类线的标识是"CAT6",带宽250M,用于架设千兆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布线     
朗讯涉足天津保险业 天津保险公司近日指定使用朗讯科技SYS-TIMAX结构化网联解决方案。该系统水平采用超五类双绞线,个别部门采用千兆布线系统;话音主干采用五类大对数,以配合未来数字电话等新技术的发展;数据主干采用6芯室内光纤、传输高速网络系统。整个系统全部采用最新超五类和光纤产品,可以支持622Mbps的全线应用。 保险公司的广域网进设计,以数字专线DDN为主,构成一个以天津保险公司为中心,上连总公司,下接各区、县网络站点,皆通过64K线路与总公司联系,构架一个星型结构的广域网骨干(带宽2MB)。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5):31-34
六类标准自2002年6月颁布以来,六类布线系统成为布线市场上的“新秀”,受到越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系统集成商(SI)的推崇。众所周知,TIA/EIA568.B.2—1规定六类系统的带宽为250MHz,六类布线系统的测试比超五类更加严格、复杂,除了要测试必将对整个线缆系统在诸如连接正确性、连接’陛、短路、开路、信号衰减(Attenuation)、串扰(NEXT)、信噪比(ACR)这些传统的参数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