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曾滨  张乃荣 《工业建筑》1997,27(8):14-17
通过世界妇女大会会议中心的工程实践,讨论了该工程27m×42m无粘结预应力大跨度并字梁的设计思想和无炽结预应力施工,并通过测试进一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承德市城市展览馆32.4m×33.2m跨周边不规则井字梁中的应用,介绍了井字梁预应力筋的设计计算方法,根据平衡荷载大小计算了预应力次弯矩和预应力反拱,计算了考虑次弯矩后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名义拉应力、极限承载力,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特别是大跨度井字梁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大跨度梁施工应用为例,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的施工技术指标,对预应力筋组装、张拉作业条件以及张拉工艺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并给出了施工验收项目,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世界妇女大会会议中心的工程实践讨论该工程27m×42m无粘结预应力大跨度井字梁的设计思想和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并通过测试进一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6.
7.
省机校食堂综合楼位于省机校院内。建筑面积3215m^2,由省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设计。工程造型新颖别致,是一座以办公为主的多功能服务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周安 《建筑施工》1995,17(4):17-19
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井字梁结构施工中,采取在端头承压垫板上钻小孔定位无粘结筋、与群锚配套使用,省去铸铁喇叭管,简化了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宇新 《山西建筑》2003,29(3):29-30
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 ,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和优越性 ,并通过实例 ,提出了有粘结预应力在钢筋混凝土井字梁中的应用情况 ,展望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工程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李巍  李荣  姚晓刚 《山西建筑》2004,30(18):48-49
结合山西大学文体活动中心工程实例,从内力分析、预应力筋的配置、预应力框架梁的抗震配筋等方面,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中的概念作了剖析,提出了大跨度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梁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影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在使用阶段刚度计算的主要因素。根据我院近年的几批试验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了本文建议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的刚度计算公式。并对我国有关规范和设计建议的部分预应力刚度计算公式如何用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提出了修正的建议。本文所提刚度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确定砼受压区高度以计算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受弯承载力的新方法。根据对国内外59根试验梁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破坏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_p与综合配筋指标q_0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ξ_p的简便计算公式。根据这一公式,还可导出无粘结筋极限应力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33根矩形截面直线配筋和2根T形截面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的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试验表明,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梁中配置普通有粘结筋对梁在开裂后的裂缝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根据预应力筋与周围砼无粘结而可互相滑动的特点,提出了将预应力筋对砼的预压力作为截面上的纵向压力,求解与弯矩共同作用下普通有粘结筋的应力(?),而后引用普通钢筋砼构件裂缝宽度的公式计算普通钢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和近似计算预应力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用本文33根矩形截面梁的裂缝宽度试验数据及文献[2]的数据对所建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校核,符合程度较好。此外用本文报告的2根6m跨长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T形梁进行了补充验证,得出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值略大于试验值而偏于保守。最后对最大裂缝宽度允许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迭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极限承载力的试验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及普通砼迭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一套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迭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经试验结果验证可知,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五榀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包括无粘结筋应力、裂缝分布、恢复力特征、位移延性、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等)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影响结构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比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PCM内模楼盖与传统普通混凝土梁板结构相比减轻结构自重,节约钢筋、混凝土,具有很好的经济实用性。适用于大跨度结构,其空心结构对保温、隔热、隔音等性能有大幅度提高,安装简便,节能环保。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双向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PCM内模楼盖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十八根梁的试验,研究跨中集中倚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梁的性能以及跨高比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得出跨中集中荷载下无粘结筋极限应力随跨高比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并提出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对应的一套裂缝宽度控制计算公式.通过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的计算方法衔接起来,形成了统一的计算体系.经试验结果验证,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60根试验梁的分析,得出计算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公式,具有较高的精 度。由该公式可知,非预应力筋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随配筋强度比的增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江勇  段建中  王珺 《特种结构》2006,23(1):19-21,41
在设计与施工中发现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存在既增加了节点的施工难度,其孔道又削弱了柱截面的有效面积,影响柱的承载力。本文通过试验与分析,试图找到工程中解决该问题的实用办法,提出了孔道的合理形式,并得到孔道比例不超过36%时对柱轴向承载力影响不大的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