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合煤样最大热解峰温与镜质体反射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两个高、低成熟度煤样,模拟再沉积物质来探讨其最大热解峰温(Tmax)的变化与其镜质体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对依比例混合后的混合样进行热解分析,再将量测两煤样的镜质体反射率的资料点,以相同的比例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将其混合后取平均值,以对应其Tmax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1)低成熟度煤样,在混有不同比例高成熟度煤样时,其Tmax值将反应低成熟度之情形,即取含有再沉积的岩层样品,其Tmax将呈现年轻地层的成熟度。2)对高成熟度的物质采样或进行热解分析的过程中,即便是在极微量的情况下,亦应避免受低成熟度物质的污染。3)随着低成熟度煤样配比的增加,Tmax迅速下降,其与Ro的关系与Ⅲ型干酪根的线性对应呈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成熟度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源岩样品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分析表明,未抽提源岩的R0值与已抽提源岩的R0值存在差异,并随成熟度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增大;不同类型但经历了相同的演化程度之后的源岩R0值不同;相同样品不同气体反应压力下,其R0值不同。  相似文献   

3.
4.
5.
镜质体反射率是成熟度的通用“标尺”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作者在对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热模拟实验中,发现不同类型有机质经过相同热演化后,它们之间镜质体反射率(R°)差异较大,同温阶的R°差值可达0.24—0.60。低温阶段(<360℃),Ⅱ型比Ⅲ型的镜质体反射率偏低,而高温阶段(>360℃)则相反。这种现象与自然剖面的观察结果相符,说明镜质体反射率受母质类型影响。鉴此可认为,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成熟度“标尺”只对同类型有机质有效,不同类型之间堆以进行对比,不能作为通用“标尺”应用,需要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泥岩排替压力与质体反射镜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汤原断陷主要油气盖层--析统一-渐新统泥岩为例,利用镜质体反射镜研究了其排替压力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镜质体反射率的热史反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地层剖面中系统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依据各构造演化阶段热流变化的不均一性,分阶段模拟热流在地史演化中的变化。充分利用了最为流行的成熟度计算模型(LopatinWaples模型,Royden模型,MiddletonFalrey模型,EASY模型)进行古热流反演,其基本原理是调整热流值及模型中待调参数,达到最佳拟合时的热流值即为古热流值。改进了Lerche的简单热流变化模型。通过上述模型的计算可以模拟出复杂条件下的热史变化过程。在此模拟方法中还考虑了剥蚀作用以及由于压实作用引起的岩石热导率变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进行了实际计算,应用效果较好。图2表1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9.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采用算术座标,深度与镜质体反秧经曲线呈三段式;上段R0由0.2%-0.25%线性缓慢增加0.6%-0.7%,中段R0非线性快速递增到1.0%,下段呈线性快速递增,若采用半对数座示,则中段不明显,可利用埋深-反射率关系图估算不整合面之上或现今地表的剥蚀量,最大埋藏深度及古地温梯度,进而重塑盆地热史,上段,中段,下段分别对应对成熟前,生油期间,成熟后镜质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孟为 Behr  HJ 《石油学报》1996,17(2):15-23
鄂尔多斯盆地庆36井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为0.61%~1.06%,其碳化梯度(Rm/km)较高,达0.36%.运用不同方法分析表明,该盆地中生代古地温梯度可达35~57℃/km,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其它地温分析结果支持这一推论.推测高古地温梯度的原因可能是中生代时地壳厚度较薄和中侏罗世末一期热事件.讨论了高古地温梯度对于油气形成与勘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热重分析(MTA)参数对干酪根类型和成熟度的划分做了如下尝试;用脂碳率(fal)和挥发分产率(VM)描术干酪根的演化规律;用固定碳含量(FC)、VM和镜质体反射率(R。)描述干酪根的演化规律;用DTG的Tmax划分高成熟干酪根的类型。根据干酪根热模拟实验结果和MTA分析,出计算单位重量生油岩最大油气生成量公式,并以此评价了襄9井生油岩生油气量。MTA分析法是一种耗样量少(5~10mg),快速  相似文献   

13.
古地温史模拟是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重建古地温的演化过程,为油气的生成史模拟提供关键的古地温场数据,目前古地温模拟有正,反演的两种方法,本文着重论述用镜质体反射率作为古地校对指标的反演模拟方法。其思路是:古地地温按热传导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其中关键是古热流Q的恢复;据Lerche等的研究,古热流Q与现今Q0存在函数关系,于是问题转化为对函数式中β值的估计,它可用镜质体反射率等“  相似文献   

14.
Gini系数在镜质体反射率量测分析上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研究主要利用Gini系数来探讨镜质体反射率量测上不均性的结果,由单一煤样之水洗样(Y2)及富集壳质组之样品(Y3),与原始样(Y1)作Gini系数的比较。分析显示水洗样Y2之镜质体反射率有向平均值集中的情形,而富集样Y3之Gini系数则有向平均值两端分布的趋势;向高值端的部分系受水洗的影响,而向低值端的发展,系受壳质组富集的影响。由Gini系数特性的研究可推广至已知再沉积材料之镜质体反射率的量测上,以取得一个可靠之Gini系数分布范围,作为将来分析样品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测定济阳均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8个干酪根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发现在波长600-1000nm范围,谱线的斜率与镜质体反射率(0.27%-0.67%)之间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酪根的漫反射光谱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筒单、快速、定量的新方法。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16.
煤系地层中不同类型镜质体可能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母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固体13C核磁共振(NMR)及瞬时热解-色谱/质谱(Py-GC/MS)实验,研究了中国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吐哈盆地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镜质体的结构特征。侏罗系富氢基质镜质体脂碳部分具有较高比例的亚甲基碳(-CH2-),热解产物中脂肪烃所占比例较高。侏罗系均质镜质体虽然也是富氢镜质体,但同基质镜质体相比,脂肪碳中含有更高比例的甲基(-CH3)、次甲基(-CH-)、季碳(-C-)等;热解产物以酚类及烷基苯为主,且支链取代基较多,链长较短。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镜质体虽然多以基质镜质体为主,但脂肪碳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且以气潜力碳为主;热解产物以酚类及芳烃为主,为典型气源岩。在成熟度相似的情况下,不同沉积环境与生物母质决定了镜质体的结构特征。准噶尔盆地东部、吐哈盆地富氢基质镜质体较高的长链脂肪烃结构是由于超微类脂体的贡献。通过与藻质体、角质体、孢子体、木栓质体的裂解产物对比,结合其他证据大致认为高等植物壳质组更有可能是超微类脂体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关孔隙度和有机质热成熟度的理论公式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Ro与砂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层有机质的成熟度进行了估算 ,指出该烃源层有机质已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8.
烃源岩热演化指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指标研究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搜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多种有机质热演化指标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缺点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在评价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时应注意运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和建立多种热演化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才能更准确地确定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找出济阳坳陷内各凹陷成烃演化与古热场间的关系,综合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了济阳坳陷新生代地温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地温梯度在新生代是逐渐降低的,其中古近纪比新近纪下降的幅度大;同时济阳坳陷内各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古近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根据各凹陷的古热场恢复,新近纪以来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最高,其次是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与其经历的古热场密切相关,古热场越高的地区,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就越浅、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