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是1958年建井的老矿区,全矿区目前拥有14对生产矿井,共有正式职工8万人。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特点是,井下作业,粉尘大,工作时间长,使一大批采煤工人患上了尘肺病。五、六十年代下井作业的煤矿工人,现在正值尘肺病发作的高峰期,全公司接尘煤矿工人有5万人,已诊断患有尘肺病的5282人。2000年用于尘肺病治疗的医  相似文献   

2.
痴情矿山苦为乐 张文市是矿工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小时候就立志当一名矿工.1981年9月,年仅18岁的张文市顶替父亲来到原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掘进二区,当上了一名掘进工,圆了自己的矿工梦.第一次下井,张文市面对高度不过1米、最低处只有80厘米的百米长巷道,这时,他才真正明白了挖煤汉"井上两条腿,井下四条腿"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
张战军 《当代矿工》2005,(12):17-17
在矿山井下生产中,尤其要克服一切侥幸心理,因为它是引发事故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王某是一位在井下干了七八年的老矿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在井下工作的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这样,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接踵而来。有人劝他作业时千万要注意,马虎不得,可他把别人善意的劝慰只当耳旁风,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在井下干得毛都白了,该怎么干我心里清楚,你看我下井几年了不连个油皮都没擦伤过吗?”一副经验老到满不在乎的样子。一次,在回采作业面装矿时,他到了作业面。按规定,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顶帮的浮石要彻底清理一次。可王某为了节省…  相似文献   

4.
史玉英 《当代矿工》2012,(12):56-56
1990年,于贵良毕业于甘肃煤炭工业学校,被分配到原华亭矿务局东峡煤矿,先后担任技术员和采煤队副队长。24岁的他满怀创业激情,一头扎进井下的巷道里,一个月要下井60多次,有时候一天要下井3次。一次,他升井后十分疲惫,坐在地上休息时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工友们怜惜地问他:"累吗?""累,但心里是甜的。"他这样回答。在井下47度的急倾斜工作面上作业,是人与大自然的一场战斗。运用最原始的炮采工艺在分层开采,容易造成顶板破碎,时常发生顶板脱层,甚至冒顶。面对这些难题,于贵良运筹帷幄,  相似文献   

5.
王成仁是位采煤老把式,在井下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身子毫发无损。用他的话说就是:“咱不摸老虎屁股,咋能被老虎咬呢?” 前几年,因为他工作顶真,年纪又大了,矿安监处申请把他调来,安排到井口维持秩序,并用他这个遵章守纪的“活教材”,教育下井职工按章操作,时刻绷紧安全弦。王把式是个犟脾气,说啥也不愿干站着做“标  相似文献   

6.
常下井看看     
作为煤矿来说,主要战场在百米井下。然而,笔者却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井下,他们习惯于坐办公室,很少下井,有的还不愿下井。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该常下井看看,深入工作现场,做好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常下井看看,是煤矿行业对领导干部的特殊要求。众所周知,煤矿是一个脏、累、险的特殊行业,井下自然条件千变万化,广大矿工既要辛勤劳动,还要时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记忆     
高伟 《当代矿工》2004,(8):34-34
说来真惭愧,父亲去世四年多了,我这个被他称为“秀才”的儿子,却一直没为他写下任何怀念的文字。不是不想写,而是心情太沉重,每次未提笔眼泪就先下来了。母亲说:“你爸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这句话概括了父亲艰辛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十几岁就在日本鬼子开的煤矿挖煤,挨过日本把头的鞭子。解放后,共产党把他培养成一名煤矿政工干部,赶上“文革”却被戴上“走资派”的帽子,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文革”结束,好日子总算来了,他却因为多年的井下工作患上了矽肺病和冠心病,他的晚年一直在与病魔抗争。在我们姐弟四人的印象里,父亲留给我们更多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和鲁总下井,印象最深的是他三次弯腰在井下捡"垃圾".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下井     
每当想起几个星期前第一次下井的经历时,我心里感慨颇多.以前曾听许多老矿工描述,说井下就像迷宫一样,如果对井下不熟悉,下井是很危险的,但不亲自体验一回,我心中总觉得少点什么,矿井在我心中也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点炮     
李本东 《当代矿工》2004,(11):21-21
安全科小胡,嗜酒如命,人称“海量”。加之他擅长“烤红薯———吹、拍、捧”。故而深得领导的赏识,遂作为开拓型人才提拔重用,不到两年,就由科员晋升为科长。小胡当上安全科长后,官瘾倒是过足了,可酒瘾不得不有所收敛,因为天天下井不能喝酒啊。因此,他也严格执法、率先垂范、克己奉公,当安全科长一年多,硬是没喝一杯酒,所以矿上的安全工作也就没出过什么大的差错。这天,由小胡带队的安全检查组来到某工区例行安全检查,工区领导为争荣誉、得奖金,就在下井前设宴款待。席上,小胡照例是滴酒不沾,只喝些饮料、果汁,一桌的美味佳肴,满桌人谈笑风…  相似文献   

11.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是治疗煤工尘肺病的有效方法,这里就尘肺病患者经常提出的问题解答如下: 1、得了尘肺病能不能治? 这是一个学术界和尘肺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争论已久.众所周知,尘肺病是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煤尘或其他粉尘形成肺泡炎,导致肺脏形成以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矽肺结节与弥漫性进行性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心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死亡,病人极其痛苦.  相似文献   

12.
正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辛安矿机电科有这么一个人,每次下井他都要到重点岗位、偏远地区进行"走动式"巡查,对机电设备"把脉问诊"确保了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转,就是因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职工们送他一个绰号"张三铁","铁习惯"爱学习,"铁手腕"抓管理,"铁面孔"查隐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形象,他就是主抓井下电工工段的副科长张百新。  相似文献   

13.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事故发生后能及时统计井下人员的数量和所在位置,节约了大量的救援时间和救援资金,在历次事故救援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员定位系统主机服务器由于需要长期24h不间断运行,时常出现死机等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人工重启主机,就会造成人员下井数据的缺失,导致下井人员轨迹图的混乱,高煤公司采用了双机热备技术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胖厨师改行     
李根斗19岁到黄陵煤矿工作,在矿职工食堂当了一名厨师,一干就是30年。由于食堂工作的特点,李师傅从34岁起就开始发胖,体重增加到220多斤,圆头、圆脑、大肚子,大伙都叫他“胖根斗”。别看李师傅人胖,工作起来可一点不含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谁个下井误了饭时,谁个身体不好要加营养,李师傅心里都有一本帐。由于他工作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5.
付莉 《当代矿工》2008,(2):13-13
何玉勇今年41岁,是李子垭南煤业公司掘进二队的一名群监员。他参加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井下掘进工作。他担任群监员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搞好现场安全作业,帮助掘进二队在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大家都称他为“安全生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6.
他,用行动书写党员本色,用智慧谱写安全生产篇章,常年耕耘于矿山井下这片沃土,踏遍井下的每条巷道。他,总是念着井下,一双胶靴上沾满了泥巴,为了安全时常下井"找茬儿",给生产"挑毛病",工友们送他一个绰号——"泥腿子"书记。他,就是丰山铜矿采掘车间党支部书记叶艳明。  相似文献   

17.
走进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唐口煤业公司副井口等候室,地面干净、坐椅整齐,像是走进了星级酒店的大堂,这是井口检身工梁兆齐辛勤忙碌的成果。今年45岁的梁兆齐已有1 1年的检身工作经历。"检身工看似平常,却是一份需要细心、敢‘碰硬’的工作。"梁兆齐说,每天下井的人数约有2000人次,稍不用心就会有人"蒙混过关"。一天夜班,梁兆齐看见职工刘海脸色微红,疑似他喝酒了,按照下井前的规定,他走上前用酒精测试仪对刘海进行了测试,结果刘海没有饮酒。出于职业习惯,梁兆齐觉得刘  相似文献   

18.
矿山作为高危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地下矿山下井人员管理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是关系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针对井下人员管理现状,凡口铅锌矿建立人员定位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使用,实现了井下作业人员信息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徐军利,赶快回矿下井,综掘工作面掘进机出故障了!"6月12日23点50分,正在睡梦中的徐军利突然接到队长李刚的电话,他来不及细想,起床穿好衣服就往外走。徐军利是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东峡煤矿综掘二队的井下电工,当天中班他下井在35219-2下顺槽接照明灯、接水泵、整理电缆,直到20点30分才回家,吃完饭没睡多久就接到值班队长的电话,于  相似文献   

20.
任兆劲 《当代矿工》2006,(12):55-55
1978年9月,18岁的他走进煤矿当了一名掘进工,立志要做一个好工人;2006年11月,他到北京参加全煤系统"双十佳"表彰会,回矿后的第二天又忙碌在井下现场.用他的话说,只有呆在井下,自己才感觉每一天过得踏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