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第1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110kV曾家冲变电站的顺利投运,实现了智能变电站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设计、建设、控制和管理等方面有质的差别,以湖南省第1个智能变电站(110kV曾家冲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为实例,探讨智能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具体分析智能变电站智能一次设备、自动化系统及智能化状态监测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方式,提出该站投运后出现的问题并介绍其解决办法,为后续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革新的最新动向,同时被认为是21世纪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重大科技创新.而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所以世界各国在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都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构想,本文将从智能变电站的内涵及特征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2月13日.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科技暨智能电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优化整合科技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强试点项目的深化应用和评估总结,以科技创新支撑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以智能电网建设促进“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栾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4.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由于智能电网需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有机融合,因此在智能变电站中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打破系统信息孤岛,实现变电站的全景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已势在必行。而智能变电站基于IEC 61850标准的统一建模和信息通信也为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意义,并针对目前智能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和技术特点提出了详细的平台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现阶段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所存在的问题.依据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论述了当今技术条件下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和技术特点.基于IEC 61850通信框架,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继电保护、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一体化五防等核心技术问题的实现方案.对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智能变电站是伴随着智能电网的概念而出现的,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目前已经有70多座智能变电站投入使用。预计到2015年,新建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超过8000座,变电容量超过20亿KVA。2016-2020年,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100%,新建智能变电站超过7700座,变电容量超过26亿KVA。作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同时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电力设施,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泞三流汇集的焦点,加强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意义重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及设备维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智能电网成为全球电力工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智能电网凭其可靠性、自愈性、互动性、兼容性、节能环保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组成部分对电网安全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变电站在此方面与智能变电站相比有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鹤壁淇滨变智能化改造方案的介绍,说明传统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IEEE1588的智能变电站时钟同步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同步系统是实现变电站设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介绍智能化变电站对时间统一系统的要求,分析IEEE 1588时钟同步原理;论述智能变电站PTP时钟同步网组网方式;搭建智能变电站PTP时间同步网络模型并设计同步时钟的冗余配置方案.该时间同步网络能够满足智能电网自愈性要求,可以用于指导智能化变电站时间统一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电力系统解决低碳、节能课题的有效途径.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而有序合理的智能变电站工程实施过程是建设优质智能变电站的具体实施手段和重要保障.本文从软件工具、人员角色以及实施过程等三个方面对智能变电站工程实施问题做了系统分析,同时针对智能变电站特点,对虚二次回路概念进行了阐释,说明了在未来的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用SCD文件代替传统二次图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工程的开展,如何保证电力通信专网中传输重要保护和安控信息传输通道的可靠性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2M自动切换设备在四川电网中的应用为实例,通过阐述2M自动切换设备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提高电网中传输保护、安控和PCM等重要信息通信通道可靠性的解决方案,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电新闻网2015-01-291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科技暨智能电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记者获悉,2015年,该公司科技工作将围绕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国家电网公司和电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为纲领,以科技成果创造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持续提升科技、环保管理水平,为基本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和枢纽,智能变电站技术是智能电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因此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审计.将成为电力企业未来几年内工程审计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关键性作用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主动融入宁夏坚强电网发展的新格局,为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智能变电站现阶段正在大面积建成,作为二次检修的专业人员来说,从传统变电站的调试跳转到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智能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有很多区别,调试技术也有很大的改变,在整个二次系统中,智能变电站引入了过程层,增加了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设备.这一层是传统变电站没有接触到的部分,对过程层的调试也比较陌生,因此本文从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展开介绍,主要分析了过程层设备的功能及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智能变电站就是智能电网的一个节点,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发展,会带来新的运行途径和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中有多种多样的通信设备,其中SDH光纤通信设备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变电站通信设备,正因这种通信设备的出现给只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带来巨大的好处。本文主要对SDH光纤在智能变电通信网络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智能电网的研究,指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陕西电网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陕西智能电网总体的发展构想。深入研究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等4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陕西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D 5000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目标而实施的重要基础平台.重点阐述面向D 5000平台的自动电压控制(AVC)模块设计思路。采用基于软分区的三级电压控制模式,涵盖监视、优化、控制等主要功能,可实现对电厂、变电站以及下级控制中心的协调控制.并介绍AVC模块的数据流和嵌入式技术实现方法,给出AVC模块与D 5000平台其他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内容,完成了AVC模块在D 5000系统上的实际开发.  相似文献   

18.
随现代电网数据通信、数字处理和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出更可靠、有效的智能变电站保护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变电站冗余信息的协同后备保护,通过智能二次设备模块化,实现不同保护单元间的互动和信息传输,支持变电站内协同策略的实现,提升变电站保护运行可靠性;利用冗余信息在信息完整性上的优势,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有效隐藏信息,提出基于半波积分原理的故障预判算法和在线分析处理的方法,提升了故障识别的快速性;PSCAD/EMTDC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以及IEC61850系列标准的推出,变电站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国网公司提出“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后,各地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竞相兴起。而作为智能变电站的计量环节,数字化电能表的应用对提升智能变电站的电能计量水平尤为重要。本文对数字化电能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智能电网建设是国内外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智能电网的含义及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及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目标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