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引伸城市地理学中“增长边缘”这一概念,探讨了城市边缘增长的宏观对策,并研究出一些具体措施,从规划到管理如何进一步对这一地区加强控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王岩  刘大平  陆彤 《华中建筑》2006,24(11):185-188
哈尔滨道外区的近代建筑常常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然而长期以来这一概念一直被模糊地使用,在实践中很容易使人困惑,该文从剖析“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定义入手,针对它的过度装饰、巴洛克构思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观点.力求给这一概念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13,(4):36-37
从1998年“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时至今日已20余载,随着这一概念在中国被逐渐认同,应运而生的“数字城市”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集群建筑”这一概念在中国建筑界逐渐为人所知,而且这一概念直接由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所催生。崔恺先生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集群设计”这一概念,并简单描述了从“长城脚下的公社”,“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到“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等建筑项目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集群建筑”通常是指在同一个场地上,由某一机构或策划人邀请一群建筑师或艺术家来完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一组或多组建筑群。“集群设计”并不仅仅是建筑师们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些快速建造的大型项目的手段,他们往往试图通过具体实践对中国建筑的现状进行批评并展示新的思想,而且还通过专业和大众媒体影响业界和整个社会。所以,中国的“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空间”这一概念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的发展历程:在最初被引入日本之后,在其意识形态框架影响下,这一概念成为日本建筑师思考建筑的有效工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可以说“空间”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建筑话语.2)丹下健三(及其弟子)在其建筑设计及思想中首先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这也让他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得以同时在日本和国际上确立了日本建筑生产及话语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表皮的透明性——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超 《建筑师》2004,(4):20-24
考察“表皮的透明性”这一论题的有效性是本文的起点。为此,文章主要参考了柯林·罗的“透明性”这一概念,并对其提出质疑,建议以“普遍性”取而代之。基于“普遍性”这一概念,本文针对柯林·罗的《透明性》一文中提到的斯坦因住宅作了限于表皮的分析,进而指出当以“表面的普遍性”取代“表皮的普遍性”,并最终回到一个更为简单明了的概念——建筑。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路斯(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体积规划”的概念与实践路斯本人从来没有对于体积规划这个概念作出过详尽的阐释,事实上,最先为路斯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他的学生库尔卡。1931年,库尔卡为路斯出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并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与路斯的其他概念不同,体积规划的定义相对松散,并且,由于这一概念只是被用来描述路斯的作品,因此它更多地  相似文献   

8.
陈小辉  刘林  李军 《华中建筑》2004,22(2):99-102
依据“风”生“水”起的规划、建筑设计创作理念,在考察了武夷山旅游资源和现有旅游服务设施的总体概况和分析了特定的用地条件后,提出了营建“中华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这一概念,并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及其成功经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陈楚 《四川建材》2006,32(1):62-63
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设计发展迅猛,而“绿色”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会推动我国室内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0.
“社区”一词是舶来品,英文为community,意为社区、部落、团体、相对独立小社会、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在1887年,由德国著名学者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最早把社区这一概念正式归入社会学,他于1928年对社区下的定义是:“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刚  陈雷  华绚 《时代建筑》2007,(2):126-131
上海南站作为21世纪上海市陆上交通枢纽,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环境优美"的指导思想,凸现了"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的设计理念,在枢纽的流线组织、建筑形象、环境设计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上做了积极的尝试,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流线的全新组织、大空间概念的运用以及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文章以主站屋的空间组织为主,介绍上海南站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水居组团景观设计特点的深入解析,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设计理念.山水居组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精品示范住宅区山水居及山水苑游憩水景公园,二是山水居东南的浮山新区居住区中心及特色观演坡地公园,前者以"静"为主,体现景观的亲和力;后者以"动"取胜,反映景观的震撼力;两部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3,21(1):11-14
综合报道了“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并从“理论探索”“创作实践”“室内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首发”“讨论会《倡议书》”等六个方面归纳叙述了本次“讨论会”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世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年以前,每一次的风景园林设计都在其中大放光彩.但是,2005年的"爱·地球博"中风景园林设计所起到的作用,与以往的世博会完全不同.经过长达5年对环境的评估及其保全方法的探讨后,才正式确立了这些方案.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充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在此之上,在"生物肺"和"日本庭园"等会场的重要设施中,提案、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处也考虑到了上述要点.这样的尝试是21世纪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沿所在,预示了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如果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基于这种观点,"爱·地球博"会场设计概念定义为"从工业博览会到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土掌房”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是彝族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土掌房”这种原生态的建筑形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该文通过分析“土掌房”的文化背景和建筑形式的特点,并且结合“友联矿业酒店”的设计过程,通过对功能、空间和造型的研究,将二者进行比对,进而探索出传统民居“土掌房”如何在新时代下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新表达和新演绎,从而为彝族地区新的建筑设计寻找其独特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游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打造"乡村嘉年华",将农业景观作为景观资源与第三产业游憩相结合,利用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持其生态价值,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思路。但当前在发展"乡村嘉年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嘉年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