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正伟 《新建筑》2001,(2):61-63
三建筑语言的修辞规则 像写文章一样,做任何设计都离不开这样两个阶段首先得扣题把设计想法通顺地表达出来──这就要多从建筑文本的篇章结构和用词用语上来加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使建筑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尽趋鲜明和完美,而这个反复推敲.调整与修饰的任务就落在“修辞”上了。应当说,上面已讨论过的建筑语言中的词法与句法规则,乃是这里所讲的建筑语言修辞的前提条件。 在语言学中,“修辞学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规律的科学。”“凡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感情色彩、艺术特色、语体风格、表达技巧等均属…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与诗歌的关系,抑或推而广之,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可谓渊源流长。这种关系通常是表现为四种形态:其一是古代建筑艺术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二乃大量的传统建筑凭藉楹联、匾额等文学形式的点染而得到意境的升华;三为历史上不少建筑名胜,往往由于文学名篇的描绘而得以增辉扬名;其四,自近代建筑师成为一独立职业之后,一批饶有文学情_的建筑家亦兼作“票友”,或吟诗以自娱,或写散文、小说陶情寄志,尽管这些习作未必能自成一家,但优秀建筑师因富有文学素养而促使其建筑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则是毋庸置疑的。为此…  相似文献   

3.
张嘉 《建筑师》2010,(5):117-120
建筑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建筑设计单位正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城市的未来;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建筑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在创作: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的建筑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这也引起了我们在建筑设计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6.
赵泓 《规划师》2003,19(4):91-92
当建筑圈内圈外人士呼吁城市建筑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看不到“传统形式”,要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建筑的时候,作为建筑师,也颇感肩头的责任重大。但回顾自己十余年来的建筑创作历程,所做的方案在造型上几乎与“传统形式”无缘,不禁引起我的深思:是我忘记了传统,还是甲方不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8.
徐正明 《新建筑》1995,(3):28-32
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讨论建筑学若干重要特征,从五个方面提出见解:①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②形式与建筑功能;③形式与象片性;④公共性与“个人意志”;⑤文化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面对计价办法由“定额”向“清单”的大跨度飞跃式的变化,即在2002年采用定额量、市场价、竞争费率的报价形式基础上,2003年改为GB50500-2003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面对目前还不太规范的市场竞争体制,为了尽快适应市场广大经营规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化,在历经艰辛赢得工程后,  相似文献   

10.
对话,是双方语言的交流互动、表情达意和沟通关系的一种表白、传媒方式,故在文学小说人物之间、戏剧影视角色之间,又称为“对白”。它是叙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极其重要的手段。若将建筑艺术比作“拟人化”的文艺作品,同样也有对话,只是前者用文字、音响,后者用材质、形体作语言,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或相通的。因此,在建筑评论中不时有“对话”一词出现。如谈北京天坛的整体布局:“象征天圆地方,但因这里是皇帝祭天之所,  相似文献   

11.
应朝 《建筑》1997,(8):21-23
一、先说“文化”眼下“文化”二字很吃香。醉醺醺的能吐出“酒文化”;一个饱嗝打出了“食文化”;看相算命幌起“周易文化”共庆广告吹成“企业文化”……光怪陆离不胜枚举。我们搞了几十年建筑,冠以“建筑文化”,笔耕于建筑师自己的“自留地”,纵然为一孔之见,旧话再提,能一吐为决总也不为过吧。如今形势大好,国家昌盛,大兴土木,建筑热门,“炒楼”火爆。有本事批下地皮,有门路弄到投资,搞点房地产,利润大大的,反常地能超过国际盈利幅额何止三番四番,然而也有统计:去年全国空着新房5031万平方米,竟占全部商品房的77.15%…  相似文献   

12.
将传统形式、仿古建筑、民族形式与传统样式等语言概念进行归纳概括,在对比分析中赋予仿古建筑形式科学的语言概念;通过仿古建筑形式兴盛发展成因的分析,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仿古建筑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明确了仿古建筑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社会定位;通过研究探讨以期产生对仿古建筑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留白”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广泛存在于各种艺术领域当中,比如书画的“计白当黑”,文学的“不写之写”等。特点是强调以虚显实,追求无中生有,对于实现形象间的流动过渡,展开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建筑艺术是形象直观的视觉艺术,人们欣赏这类艺术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不满足于视线停留在宁静和谐的平衡体系,更希望被激发起新的积极性,引导到一个消融于想象世界的深层次状态中去。现代建筑是以功能和结构为出发点,来刻意追求建筑空间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比起古典建筑把形式置于内容之上的手法,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合。”建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建筑的本质内涵、表现手段与形式所决定的。科学随时代发展,技术随时代进步,它们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审美反思     
杜甜甜 《城市建筑》2014,(31):49-49
美国的自由和开放使得盖里、蓝天组、里伯斯金、汤姆·梅恩等建筑大师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试验田,灵活运用倾倒、扭转、碎裂重组等多样的建筑手法,塑造属于自己的建筑形象.虽然这些建筑都曾在图像资料上看到,而当它们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又深深被这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建筑所震撼,总在感慨行程过短,欣赏时间总也不够,同时开始陷入苦思,“大师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如何欣赏这些建筑?”对这些“怪异”的建筑形象,充满了疑惑,开始反思自己一贯的建筑审美.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原始时代石块的堆砌,工业时代机器的轰鸣,建筑陪伴人类一路走过,美轮美奂的建筑形式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砖石砖瓦的堆砌,也是社会化的艺术品,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建筑的审美功能因其实用功能而更具流传性和感染力。在众多因素中,色彩作为“建筑的外衣”,是“赋予建筑以生机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通过色彩的视觉观感建筑元素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轻或重,玩转多层次的空间艺术,另一方面,建筑色彩在表现建筑作品外观造型的同时,更为建筑师与人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内心情感的桥梁,使建筑本体充满了“人性”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殷力欣 《建筑创作》2006,(6):142-149
在建筑学界,陈明达先生(1914—1997年)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康先生曾在纪念会上称他为“中国建筑历史学的一代宗师”,可他既不是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也没有赶在退休前当一回博士生导师;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工程院的院士傅熹年先生称他为“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杰出学者”,可他在新闻界远远不是声名显赫的热门人物。  相似文献   

19.
布正伟 《新建筑》2000,(2):29-32
用人类语言的规则来比拟建筑形式中各部件之间关系的精确性、规范性和经典性,这乃是建筑语言概念由来的初因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建筑语言概念不仅继续与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保持联系,而且进一步受到各种建筑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各种含义及其不同外显特征的建筑语言种类。但不论怎样,“建筑是一种语言”的命题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中光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安徽建筑》2002,9(5):25-26
1.光的认知光是神秘而又微妙的,没有光,我们的世界是无色彩的,黑暗的。是光赋予了大地生命,让生活中充满了色彩。在西洋画中,光有物性和神性之分。物性之光,是从某一物质的光源体发出的光明,它照亮物体,显现轮廓,分出阴阳向背;而神性之光,则来自于它的神韵,代表至善至美,是信仰和超越的象征。从光的这个二重性来看,没有光,不仅物质不可见,精神也是不可思的。人和自然的对话离不开建筑的参与,而人只能把自己看作是“观众”或“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占有者”和“使用者”,以平等的身份去认识建筑、用心去体验建筑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