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扩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xMn2O4的工作电压范围,在保证良好循环性能的基础上提高材料的容量,本文对S-Co复合掺杂LiMn2O4的合成工艺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各试样均为纯的立方尖晶石相,且结晶状态良好。S-Co复合掺杂综合了S掺杂效应和Co掺杂效应,改善了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在2.4~4.3V充放电压范围内,初始容量较高,达到170mAh/g,30次循环后容量不但没有衰减而且有一定增加。  相似文献   

2.
尖晶石LiMn2O4作为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LiMn2O4材料的各种制备技术,并归之于固相法和液相法两大类,简述了当前LiMn2O4材料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抑制LiMn2O4容量衰减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尖晶石LiMn2-x-yCoxLayO4-zClz/C复合电极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掺杂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型LiMn2-x-yCoxLayO4-zClz和复合型LiMn2-x-yCoxLayO4-zClz/C正极材料. 通过X射线衍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表观形貌进行了分析, 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材料LiMn2-x-yCoxLayO4-zClz和LiMn2-x-yCoxLayO4-zClz/C均为单一的尖晶石结构, 其中以葡萄糖作为碳添加剂所得的复合材料的电性能最佳.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可逆性能, 以0.2C倍率充放电, 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26.5mAh·g-1, 充放电循环50次后平均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23.5mAh·g-1以上, 衰减不超过2.4%.  相似文献   

4.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球形材料具有堆积密度大、体积比容量高、加工性能好等突出优点. 球形化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控制结晶法是制备球形材料的理想方法. 本文介绍了控制结晶法的原理, 综述了采用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LiNi0.8Co0.2O2、LiMn2O4、LiNi1/3Co1/3Mn1/3O2、LiFePO4的研究和发展, 并对球形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络合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LiNi0.9Co0.1O2粉体,实验表明合成的LiNi0.9Co0.1O2粉体结晶良好,层状结构发育完善。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其容量及循环性能与LiNi0.9Co0.1O2粉体的合成温度有关,其中900℃合成得到的LiNi0.9Co0.1O2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20.5mAh/g,循环30次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仍高达118.8mAh/g,容量损失仅为1.4%。文中对容量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新型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的工艺方法.以NH4VO3为原料,通过淬火法制备出V2O5溶胶,加入LiOH溶液后,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球形前驱体,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即制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试验中,进行了前驱体的DTA/TGA分析;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50℃热处理24h后得到的样品颗粒细小、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结晶度好,并且还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378mAh·g-1,经过1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312mAh·g-1.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rxMn2-xO4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echini法制备了尖晶石LiCrxMn2-xO4正极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充放电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其晶体结构、表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尖晶石LiCrxMn2-xO4(0≤x≤0.1)正极材料为单一尖晶石结构,形貌较好,粒径分布均匀;晶胞参数随着Cr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Cr掺杂量对于产物的相结构和晶体形貌影响不大;Cr含量的增加使得LiCrxMn2-xO4的比容量减小,但却提高了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具有尖晶石相的LiMn2O4因价格低、无毒、无环境污染、制备简单、研究较成熟,因此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被看作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商用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由于LiMn2O4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不好,表现在可逆容量衰减较大,尤其在高温下(>55℃)使用衰减更严重,从而限制了它的商业化应用.经过近十几年的研究,人们对其衰减机理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提出了造成容量衰减的几种可能原因如Jahn-Teller畸变效应、Mn2+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出现稳定性较差的四方相以及电解质的分解等.通过掺杂、表面包覆、制备工艺的改进,人们已能制得循环稳定性能较好的尖晶相材料.本文结合我们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中钒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钒氧化物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V2O5、V6O13、VO2、V3O7、V6O14的结构、制备方法以及其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质,说明了V4O9、V2O3难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原因,讨论了钒氧化物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钒氧化物有希望成为实用的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  相似文献   

10.
Li1+xCoyMn2-x-y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溶液相合成技术把钴掺入到主尖晶石相中制得掺钴尖晶石相材料.所合成的材料具有颗粒分布均匀及结晶性能好等特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合成掺杂锂材料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掺杂钴可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能,减少锰在电解液中溶解,减少锂离子在材料中迁移电阻.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掺钴材料Li1.03Co0.05Mn1.92O4具有较好的初始容量及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与传统加热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合成了稀土掺杂基锂锰氧化物LiMn2-xNdxO4(x=0.005~0.1)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在掺杂量为x=0.01时表现出最大放电比容量,同时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00次循环其容量衰减仅为14.9%;XRD测试结果表明在LiMn2O4尖晶石晶格中掺入合适量的Nd对稳定尖晶石骨架结构起重要作用;FTIR分析技术揭示了容量少量衰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纳米ZnFe2O4气敏材料的结构和敏感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nFe是传统的铁氧体材料,近年来又发现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能.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尺寸的ZnFe粉末,利用XRD、XPS、SEM等手段研究了结构特性.以ZnFe2O4纳米粉末为原料制备了厚膜气敏元件,测试了元件的气敏性能,并对气敏机理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3O8的低温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LiNO和NHVO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层状锂钒氧化物LiV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TG-DTG、XRD等考察了合成条件对产物首次放电比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50℃左右热分解20h可得到单一相产物LiV,其层状结构较为完整,电化学性能好,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350mAh·g-1,作为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以水合氧化钛溶胶为起始反应物,在其中加入活性炭、柠檬酸和锂盐,干燥后在800℃热处理12h,制得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新型准纳米晶Li4Ti5O12. 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材料的首次嵌脱锂效率可达99.3%,85mA/g电流条件下的可逆嵌锂容量为152.3mAh/g,嵌脱锂平台稳定. 将其制成嵌锂电极后与活性炭电极构成Li4Ti5O12/AC电化学混合电容器. 充放电测试表明,在该混合电容器中,Li4Ti5O12电极在85mA/g电流条件的比电容量为96.4mAh/g,电容器充放电效率达96.5%.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α-Al2O3及其与尖晶石复合的陶瓷基体上多晶Na-beta-Al2O3膜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结果表明,在单相α-Al2O3基体上形成的beta-Al2O3膜呈现不均匀的显微结构,异常长大的晶粒尺寸达到15μm.在复合相基体上制备的Na-beta-Al2O3膜晶粒尺寸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当其中相应的MgO含量为3wt%时,Na-beta-Al2O3的晶粒异常生长被完全抑制,最大晶粒尺寸仅2~3μm.动力学分析表明,复合基体表面Na-beta-Al2O3(Li,Mg)的形成过程中,Li的扩散和α-Al2O3→尖晶石的结构重排同时控制膜的生长过程.所制备的beta-Al2O3膜的钠离子导电性与beta-Al2O3陶瓷体相似,并取决于其中β-Al2O3和β″-Al2O3相的相对含量以及过剩MgAl2O4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用XRD法系统地研究了PFN-PMN二元系中钙钛矿相的前驱体FeNbO4(FN)-MgNb2O6(MN)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发现,富镁的前驱体混合物在较高的煅烧温度下有富镁的Mg4Nb2O9(M4N)生成,而富铁的前驱体混合物中FN的生成,有利于抑制M4N的形成.M4N的形成与钙钛矿相煅烧产物中烧绿石相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在MN与FN二种前驱体中,MN在大约650℃时即开始生成,而FN则需至800℃才开始生成,表明较低温度下Fe2O3的反应活性不及MgO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