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叶绿素及衍生物研究进展与护绿工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绿色果蔬在加工中裉色和变色问题,将近年来叶绿素褪色机理及护色技术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脱镁叶绿素a,b,焦脱镁叶绿素a,b及脱镁叶绿酸a,b的形成,是造成果蔬色劣化的原因。目前在护绿处理上普遍采用了固色、染色、配色技术。从研究前景上看:1)叶绿素降解机理有待深化;2)金属离子护色方法需有国家标准;3)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护绿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后猕猴桃叶绿素降解机制及1-MCP处理对其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在(0.0±0.5)℃贮藏条件下,研究猕猴桃叶绿素的降解机制及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猕猴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和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猕猴桃果实贮藏过程中,脱植基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是叶绿素a的主要降解产物,其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脱植基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的变化趋势分别与叶绿素酶和脱镁螯合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由此推断其降解过程遵循叶绿素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降解途径。1.0 μL/L 1-MCP处理可提高猕猴桃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叶绿素酶和脱镁螯合酶的活性,减缓叶绿素的降解,抑制脱植基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a的生成,从而延缓果实绿色的降解以及果实的成熟与衰老。研究结果可为1-MCP延缓猕猴桃果实的褪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叶绿素衍生物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绿色、安全等特点,以糊状叶绿素为原料,经过皂化、酸化、成盐过程制备了脱镁叶绿酸钙。络合滴定法确定了叶绿酸二钠与钙离子的结合比例为1∶1,ESI质谱分析确定脱镁叶绿酸钙相对分子质量为1259.4,并对m/z分别为1067.5、889.2、727.2、767.2、657.3、581.3、551.3的碎片离子进行了谱图解析。利用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结果,理论推测并计算,获得脱镁叶绿酸钙结构为二聚体型,其分子式为脱镁叶绿酸a钙:(C34H32O5N4)2Ca2;脱镁叶绿酸b钙:(C34H30O6N4)2Ca2。理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63.51g/mo L。  相似文献   

4.
光照对鲜青花椒干燥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青花椒为原材料,研究在3种单色光黄光、蓝光、紫外光以及日光(复合光)对鲜青花椒干燥过程中色泽和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变化,以确定光照对鲜青花椒干燥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干燥过程中,鲜青花椒果皮的绿色逐渐褪去,并逐渐变暗;其中,紫外光作用最显著,能使鲜青花椒由绿色转变为褐色;同时,鲜青花椒的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紫外光干燥能使叶绿素a和叶绿素b降解57.94%;光照会引起叶绿素衍生物的代谢紊乱,包括脱镁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a和焦脱镁叶绿酸a,在紫外光和日光照射的干燥中,还会产生少量焦脱植基叶绿素a、焦脱镁叶绿素a以及C132-OH脱镁叶绿酸a等褐色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积累可能是造成青花椒色泽劣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重庆当地早熟蜜橘存在果皮晚于果肉达到成熟标准的特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柑橘产业中常用乙烯对蜜橘果实进行褪绿处理。但单独乙烯褪绿蜜橘果实着色浅,感官品质不佳,影响消费者接受度。基于此,前期研究探讨了光照对乙烯褪绿蜜橘果实着色的影响,发现以300 lx、450 nm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蓝光处理能有效改善乙烯褪绿蜜橘果实的色泽,并从类胡萝卜素代谢角度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鉴于蜜橘果实色泽的形成是由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共同决定的,本实验通过对叶绿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和代谢物质含量变化分析探讨蓝光和乙烯协同处理对蜜橘果皮叶绿素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蓝光和乙烯协同处理通过促进蜜橘果皮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CcRCCR、CcNYC1上调表达和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CcCAO、CcChIH、CcMPEC下调表达,促进果实中叶绿素a、叶绿素b、脱镁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甲酯a、脱镁叶绿酸甲酯b的降解,从而加速果实转色。研究结果可为系统阐述蓝光和乙烯协同调控蜜橘果实着色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鲜切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L. var. italica Planch.)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5 g/L壳聚糖(chitosan,CTS)、100μmol/L褪黑素(melatonin,MT)单独及CTS和MT复合涂膜处理,通过感官评价、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质构分析,研究在(15±1)℃、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贮藏期间各处理组鲜切西兰花品质及叶绿素代谢情况。结果表明:CTS和MT单独或复合处理均有效地保持了鲜切西兰花的感官品质,贮藏第7天,CTS、MT单独和复合处理组西兰花感官评分分别为对照组的3.36、2.83倍和5.17倍。与对照组相比,CTS和MT复合处理可显著抑制西兰花叶绿素降解酶活力(P<0.05),从而抑制叶绿素降解,同时显著降低鲜切西兰花质量损失率和呼吸强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CTS和MT复合处理组贮藏第5天时总叶绿素含量提高83.80%,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脱镁螯合酶(Mg-dechelatase,MDcase)、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llase,PPH)和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ph...  相似文献   

7.
以叶绿素为提取物,进行化学修饰得到光敏活性剂-脱镁叶绿酸α,其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脱镁叶绿酸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大肠杆菌原生质体的再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暗培养条件下,脱镁叶绿酸α的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
青花椒在快速干燥过程中可以抑制叶绿素的降解,但油胞破坏性青花椒除外。为了探讨这个现象背后的发生机制,本实验将对油胞破坏性青花椒的叶绿素和相关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油胞完整性青花椒相比,干燥后和油胞破坏性青花椒的叶绿素变化更加严重和复杂,干燥后的叶绿素仅剩下原来的6%。油胞破坏抑制了通过脱镁叶绿酸a氧化酶途径形成的焦脱植基叶绿素,并导致脱镁叶绿酸a的在青花椒体内积累(占总叶绿素的18%)。在慢速干燥过程中,逐渐增加的叶绿素降解过氧化物酶活力使得C132氧化型叶绿素的含量不断增加,相关的酶、叶绿素酶和脱镁叶绿素酸酶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叶绿素降解过氧化物酶和脱镁螯合物则出现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热处理下绿芦笋质构特性变化及颜色降解规律,在不同温度、处理时间对绿芦笋质构特性、色差、叶绿素及相关酶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处理(≤80 ℃)可较好保持绿芦笋的质构特性、延缓叶绿素降解,高温处理(≥90 ℃)可提升绿芦笋的颜色、抑制叶绿素酶及脱镁螯合酶活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推测,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主导的代谢途径可能不是绿芦笋热加工过程中引发颜色降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不同足火方式(远红外足火、微波足火、提香机足火、理条足火、六角辉锅足火)对绿茶色泽和叶绿素降解的影响。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叶中叶绿素组分及其降解衍生物方法,可在20 min内检测19 种叶绿素及降解组分,并较好分离6 对差向异构体,且预处理简单。将该方法用于5 种不同足火方式所制绿茶中叶绿素及其降解组分的检测分析,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绿茶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足火所制绿茶色泽感官品质和色泽属性均优于其他足火方式。微波足火所制得绿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等含量最高,而降解产物焦脱镁叶绿酸a、焦脱镁叶绿酸b、焦脱镁叶绿素a、焦脱镁叶绿素b含量最低,表明微波足火过程中绿茶发生异构化、脱镁降解反应、脱羧甲基化反应的程度均低于其他足火方式,故微波足火更有利绿茶中叶绿素的保留。本研究可为绿茶品质提升和定向化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蔬菜之所以为绿色,因在其植物体内有一种叶绿素A的成分,植物生长早期在叶绿素A的四吡咯结构中存在镁,使值物显为绿色。当四吡咯结构中的镁被去除后,生成褐绿色的脱镁叶绿素,为了能使人们喜欢的绿色保存下来,本文从影响叶绿素的脱镁变褐的各个因素出发,对蔬菜护绿工艺做了探讨,包括使用代替叶绿素中镁,而不影响绿色变化的铜,热烫时间,盐腌浓度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叶片微观结构观察和理化指标测定,探究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不同叶位芽叶的理化品质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叶位芽叶的色泽从揉捻开始由绿逐渐变红,但第二叶的红变程度弱于其他部分;叶片结构和酚类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二叶的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均在揉捻时被破坏,说明第一、二叶均从揉捻阶段开始发酵;在加工过程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儿茶素类含量均下降,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先增后减,之后趋于稳定,茶褐素含量一直增加,且均在揉捻时含量变化最大;第一叶与第二叶的儿茶素类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氧化率及茶黄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叶位叶片的发酵程度无明显差异;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类总量均下降,脱镁叶绿素、脱镁脱叶绿醇基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加工过程中第二叶的叶绿素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第一叶(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加工优质工夫红茶、提高茶树鲜叶的利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建立测定叶绿素类产品中脱镁叶绿酸含量方法为主要目的,采用85%丙酮和乙醚萃取色素,经17%的盐酸溶液酸化后,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667 nm下样品的吸光值,计算出脱镁叶绿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脱镁叶绿酸浓度在0.13mg/L~127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27 5X+0.002 5,R2=0.999 8.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0.0%.  相似文献   

14.
李文英 《食品科学》1982,3(2):44-45
叶绿素是由叶绿酸(镁卟啉衍生物二羧酸)与叶醇(C20H32OH)及甲醇(CH3OH)所构成的二醇酯。在植物体中一般有两种:叶绿素a(甲),黄绿色,其分子式为C32H30ON4Mg COOCH3 COOC20H39和叶绿素b(乙),青绿色,其分子式为C32H28O2N4Mg COOCH3 COOC20H39  相似文献   

15.
为了长期保持蔬菜罐头的绿色,一般采用向蔬菜罐头里加75PPMZnCl~2的方法来保持其绿色。因为锌是人类必需的一种元素,它与脱镁叶绿素结合成绿色。所以加锌能长期  相似文献   

16.
叶黄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获取,但叶黄素因其脂溶性的特点导致生物可给率低,如何高效补充叶黄素成为研究热点。叶绿素常与叶黄素共同出现在人类饮食中,且二者均为脂溶性物质,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膳食叶绿素及其结构变化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备膳食中常见的8种不同结构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素a和b、脱植基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酸a和b),采用体外静态消化模型和胶束化实验研究它们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并测定叶黄素和叶绿素形成的混合胶束粒径和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共消化时不同结构的叶绿素能够显著提高叶黄素的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P<0.05),其中脱镁叶绿素b的作用最为显著,所对应的叶黄素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分别为90.48%和80.44%。在消化过程中,未检测到明显的叶黄素降解产物,而叶绿素的结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消化物和胶束的平均粒径、荧光图像以及Zeta电位值可以确定胶束液体系比消化液体系更稳定,并且叶绿素可以通过与叶黄素形成复合物来保护叶黄素。本研究对如何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给率及消化利用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究黄金芽茶鲜叶加工过程中的色泽变化及其内在原因,以期为黄金芽及此类白化茶树品种鲜叶的加工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以常规茶树品种鸠坑作为对照,分析黄金芽鲜叶在受热加工过程中外观色泽和内在呈色物质含量的变化,采用UPLC法分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脱镁叶绿素a及脱镁叶绿素b等6种脂溶性色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黄金芽鲜叶杀青后外观颜色由黄变绿,色差a*值由正值(红色)变为负值(绿色),以叶黄素为代表的黄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导致绿色素与黄色素含量比值显著上升,呈现鲜绿色;而后续的闷黄工序可使茶叶外观色泽恢复黄色,原因在于闷黄可使茶叶中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下降,绿色素与黄色素含量比值显著降低,使得闷黄后的成品茶外观色泽和色素含量均与鲜叶更为接近,黄金芽鲜叶的色泽优势由此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8.
前言 蔬菜的绿色,是因存在的叶绿素A的成份,其四吡咯结构中由于镁原子的存在使其植物显示绿色。 植物体中的叶绿素是与脂蛋白结合的,脂蛋白保护叶绿素免受植物组织内存在的有机酸作用,而叶绿素对酸的作用是非常敏感的,酸能除去四吡咯结构中的镁,生成褐绿色的脱镁叶绿素。此过程是在绿色蔬菜受热时脂蛋白凝固而使叶绿素失去保护作用后与植物中释放出的有机酸作用产生的结果。如青豆在高温处理后会产生茶褐色晶质,它是叶绿素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它虽有四吡咯结构,但其中的镁原子以不复存在,成为脱镁叶绿素。  相似文献   

19.
绿色蔬菜罐藏食品保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前言 有些蔬菜之所以为绿色,是因在其植物体内含有一种叫叶绿素a的成分,植物生长早期在叶绿素a的四吡咯结构中由于镁原子的存在使其植物显为绿色。 植物体中的叶绿素是与脂蛋白结合的,脂蛋白保护叶绿素免受植物组织内存在的有机酸作用,而叶绿素对酸的作用是非常敏感的,酸能除去四吡咯结构中的镁,生成褐绿色的脱镁叶绿素。此过程是在绿色蔬菜受热时脂蛋白凝固而使叶绿素失去保护作用后与植物中释放出的有机酸作用产生的结果。如青豆在高温处理后会产生紫褐色品质,它是叶绿素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它虽有四吡咯结构,但其中的镁原子己不复存在,成为脱镁叶绿素,其结构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5% O2气调贮藏条件下,不同体积分数CO2(4% CO2、8% CO2、12% CO2)对毛豆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贮藏能够有效延缓毛豆荚的黄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分解,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在毛豆贮藏过程中CO2处理显著抑制了脱植基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的上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第20天时,8% CO2贮藏组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40.32 μg/g和20.37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CO2贮藏组显著钝化脱镁螯合酶以及脱镁叶绿素酶的活性,在贮藏末期8% CO2贮藏组酶活性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9.8%和7.2%。因此,毛豆在5% O2+8% CO2气调贮藏条件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