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根据黄河上游各区间实测资料,对2010年黄河上游的水文情势从降水、径流、洪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黄河水量调度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 ,从量值、过程、洪水和泥沙组成等方面分析了 1 986年以来年内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水沙特性的变化 ,得到汛期径流泥沙大量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沿程减少加剧、中大流量出现机率大为降低、洪峰流量降低以及泥沙组成规律未发生趋势性变化等重要认识 ,为黄河治理和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黄河头道拐站断面2012年9月洪水的水沙特性,并于1989年9月洪水的峰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20年黄河上游洪水来源以及在通过宁蒙河道时洪水的水沙特点、河道冲淤特点、水位流量关系表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沙量小、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宁蒙河道洪水期河道冲刷了0.618亿t;洪水对河道过流能力的恢复作用显著,洪水后内蒙古河段代表水文站同流量(2000m3/s)水位下降0.09-0.16m,该场洪水有利于维持宁蒙河道的排洪排凌能力.  相似文献   

5.
赵业安 《人民黄河》2003,25(12):15-16
对黄河下游历年秋汛洪水的降雨、来水来沙特性以及秋汛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天然情况下黄河秋汛洪水发生的几率较大,可占花园口站5000m^3/s以上洪峰总数的1/3。龙羊峡等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与洪量均已大幅度减小,地区来源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上游来水比重减小,渭河、泾河、北洛河及伊洛河、沁河已成为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经小浪底、陆浑、故县等水库调节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流量下降到2000—4000m^3/s。秋汛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流量较小、洪峰历时较长、洪峰水量较大、含沙量较低。秋季洪水一般在下游不会漫滩,冲刷均发生在主槽内,对抑制黄河下游主槽淤积、维持主槽的过洪能力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变化存在较密切的联系。为探讨两者联系的中间环节,文章进一步就太阳黑子活动与极冰、极冰与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环流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太阳黑子活动——极地冰雪——大气环流——黄河径流、洪水”的联系方式。这些不仅为径流、洪水的长期和超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而且将有助于黄河水、沙和洪水长期变化成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的水沙特点和洪水演进、传播特性以及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水量大、沙量小、漫滩严重,洪水传播速度慢,洪水峰型沿程有所改变;洪水期河道冲淤调整剧烈,整个宁蒙河段河槽冲刷1.916亿t,滩地淤积量达2.032亿t,冲刷以中粗沙为主。洪水对河道排洪能力的恢复作用显著,洪水后内蒙古河段代表水文站同流量水位下降0.43~0.63 m,平滩流量增大了201~588 m3/s。漫滩洪水对宁蒙河段河槽的塑造作用较大,建议充分利用大漫滩洪水维持宁蒙河道的长期排洪排凌能力。  相似文献   

8.
祁善胜 《红水河》2022,41(1):44-49
为掌握观测序列延长后的龙羊峡水库水文设计成果的变化情况,通过采用黄河上游流域实测的101年的径流观测资料、75年的洪水观测资料,运用皮尔逊Ⅲ型曲线对龙羊峡水库设计年径流、设计洪峰与设计洪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延长资料的水库设计年径流与原始设计成果相差不超过2%;重现期在100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的设计洪峰、设计...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不同含沙量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下游洪水进行分类对比,系统地分析了各类洪水水沙特性、冲淤规律,着重强调了1986年以来水泥冲淤特性。研究了不同含沙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一般洪水对冲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含沙量,高含沙洪水是来沙量,低含沙洪水的来水量。  相似文献   

10.
太阳黑子活动与黄河径流,洪水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变化存在产密切的联系,为探讨两者联系的中间环节,文章进一步就太阳黑子活动与极冰,极冰与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环流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太阳黑子活动-极地冰雪-大气环流黄河径流,洪水”的联系方式,这些不仅为径流,洪水的长期和超长预报提供了依据,而且将有助于黄河水,沙和洪水长期变化成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相似文献   

12.
多沙河流横断面调整及其对排洪和输沙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祥俊  宋根培 《人民黄河》1997,19(8):14-17,37
多沙河流输沙能力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河槽横断面的调整。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过后,使游荡型河段河槽宽深比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了同流量的输沙能力,但因此使排洪能力大幅度下降。频繁出现的高含沙洪水异常高水位证明,断面缩窄比前期河床淤高对洪水位的影响更大。为了解决排洪与输沙的矛盾,建议排江与输沙分道,即尽可能地将高含沙水流徙用干流水库拦蓄,再用明渠向两岸高浓度输沙放淤,而河道只输送低含沙水流入海。  相似文献   

13.
柳河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严重的多沙河流,通过对柳河多年水文泥沙特性和库区冲淤特性以及水库壅水排沙特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洪水预报和暴雨径流预报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水库蓄水与排沙问题,为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对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进行了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郑州黄河不同来源区的洪水有着不同的特点,洪水在运行过程中与河床交互作用,水流与河床、滩地与主槽俱发生泥沙交换;生产堤的存在改变了洪水正常的演进规律;洪水的传播时间和水位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高含沙洪水对防洪工程威胁大,有其突出的特点;洪水预测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的工作,黄河水文资料应该向流域内外专家学者开放。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的库容要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逐步抬高汛期水位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库区为锥体淤积,由下而上、由低而高逐步淤积,比降变小,主汛期运用水位254m,形成高滩槽形态,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支流拦沙库容充分淤积,拉沙库容约80亿m^3,若水库一镒抬高水位或主汛期高水位蓄水拦沙,水库为三角和带状淤积,在淤积向坝前推进过程中,洲面淤2高,淤积上延,河床比降增大。为了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主沁期运用水位要降至240~260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瑞光 《海河水利》2009,(6):4-6,13
洪水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洪水资源利用的表现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指出了洪水资源利用的内涵。根据海河流域所具有的河系分散、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洪水相对集中等特点,通过水库、蓄滞洪区、河系连通等工程措施和洪水调度中与水量调度、污染物调度、沙量调度相结合的非工程措施以及洪水资源利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指出开展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从流域管理角度提出了保障洪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河床演变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点,对河槽的排洪输沙作用进行了量化表述,界定了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提出了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判别指标体系;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水沙过程与河槽冲淤及断面形态调整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近期基本满足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概化水沙过程及相应的水量。并形成了水沙调控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减灾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河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输沙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辽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特性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维持河道稳定的输沙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河道输沙水量与来沙量大小成正比,上中游河段输沙水量为16.15亿m3,下游河段输沙水量为26.22亿m3,辽河干流下游河段多年平均输沙水量小于不淤(高效)输沙水量,说明现有的来水量不足以维持下游河道的冲淤平衡,要保证下游河道不发生持续性淤积,还需要采取其它措施增加输沙水量,以便维持下游河道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