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玄武湖景观区发展的扩容与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从文化、游憩及其时空布局来研究历史文化景观发展策略和方法,研究了玄武湖历史文化景观的演化,论述了玄武湖发展的扩容与开放的方法措施。提出从整合景观空间环境、增加旅游功能、弘扬历史文化意境3个方面的“容量”扩充,以及玄武湖原环湖道路的公园部分免收门票等一系列将玄武湖景观区部分地带面向市民游客开放的规划布局与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是制约风景旅游区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该研究基于所提出的AVC三力理论,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了AVC三力评价模型;围绕AVC三力评价结果的数字定量可比化和图纸空间分布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给出了玄武湖现状AVC评价模型与评价图,将评价结果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给出了旨在提升玄武湖景观区AVC三力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从合肥的历史文化看景观建筑的游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心理需求,发掘利用景观建筑资源的游憩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历史景观建筑的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景观及景观文化概念的理解,了解了宗教景观文化的范畴。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河圣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为例,解析了宗教景观文化在宗教旅游景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规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脱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游憩需求的变化,徒步等户外活动在横断山等中国高海拔山区迅速兴起,自然文化景观丰富与脆弱并存的高山地区面临着新的压力。拥有广泛高山区域的瑞士、挪威在相似情形下各自形成了户外游憩景观模式。以横断山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贡嘎山地区为实例,阐述徒步介入后的高山景观特点;提出以瑞士、挪威高山区为参照对象,概述各自的景观策略;初探它们在城市化与区域空间格局,徒步线与保护地、沿线设施、高山村庄关系上对横断山区域的参考意义,以期对未来中国高山地区景观空间与体验策划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康兴梁 《山西建筑》2012,38(29):30-31
以山西柳林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了柳林文化与景观现状、特征以及规划原则和定位,并根据柳林街区分布特点,对柳林文化景观总体格局进行了分析,为打造具有文化景观特色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带游憩规划设计-以上海浦东张家浜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滨水区处在陆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界,其景观生态边界效应明显,如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生境多样等,但同时也是城市游憩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以上海浦东张家浜滨水游憩带为例,探讨在滨水区物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其生态功能与滨水区游憩功能的协调、统一,创造系统完整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0.
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包括导致其典型形态的所有影响因子和相互关联性。换句话说,景观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被人类干预(通常是农民和农业)到一定程度,即成为文化景观,生态系统演变为农业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生态因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化景观,尤其在中国,是9 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自然和人类相互的影响之下逐步地改变、影响或适应特定的生态因子后形成的。由此产生的文化景观反映出人与自然在悠久历史中的相互关系。由于农业必须有定居点的存在,因此典型的文化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系统以及村庄和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文化景观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结果,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审美价值。经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变不应被看作是对自然或自然景观的破坏,而应被理解为对景观的(重新)塑造。取决于是否适合农业发展,文化景观在21世纪面临的发展趋势包括集约化或彻底遗弃。风景园林的任务即在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发展理念,同时考虑文化景观的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龙庆峡-松山-古崖居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案例,针对北京的情况和风景区景观资源的特点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对风景区的规划原则、性质、分区和远景的终极状况进行论证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束晨阳  刘冬梅 《中国园林》2006,22(10):54-59
湖泊型风景区是指以天然湖泊或人工水库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的保护与利用既有与其他类型风景区相同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总结了湖泊型风景区的5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了在湖泊型风景区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3个特殊性,提出了“湖面水体—湖滨带—沿岸带—近湖带—集水区(流域)”的湖泊型风景区“圈层”式空间结构模式,并结合四川省邛海泸山景区规划实践,对湖泊型风景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山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庄优波  杨锐 《中国园林》2006,22(12):32-36
分区规划作为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介绍了现状多种分区并存的局面和分区之间的结构,分析了现状分区规划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再从分区类型、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规划改进意见,包括将分区细分为四大类十小类,以及针对具体的人类活动、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制定管理政策,最后提出分区监测的概念,并对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康体场所,具有景观和生态功能。地域特征的挖掘和表现是形成有其特色的关键所在。规划在注重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的深入理解和对地域文脉的挖掘,力图创造一条符合地方精神、生态效应良好、市民使用舒适的带状滨水开放空间,并有效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促进人、城市与湘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梁发  姚崇怀  刘洁 《中国园林》2012,28(1):113-117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对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规划,在理论与方法上却显得相对滞后,可资借鉴的案例也比较缺乏。通过对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此类案例植被规划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并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通过对风景区生境的调查、植被的调查、植被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风景区生境条件和总体布局,进行植被—群落—物种的一体化规划策略和方法,拟为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广东惠州西湖风景名胜理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12,(3):153-157
惠州西湖位于古惠州城西,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借助古籍文献如史籍、地方志、诗文、考古成果和图像资料,辅以实地考察、测绘等研究方法;以古代风景园林理法之“相地”、“明旨”、“治山理水”等程序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湖具有:供水惠城、蓄纳洪水、军事设防、兴农旺渔、维持生态和风景游览等功能。古人在修筑拦水堤、城墙和路堤的过程中兼顾了水域形态整治和局部景观的塑造,从而奠定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山水间架。归纳总结景点的造景手法,核心是“因借”,即凭借自然、人文因子造景:主要有借山、水的“三远”造景,借烟雾、方位朝向和借植被花果之色彩造景。  相似文献   

17.
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入口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03,19(6):50-51
风景区的建筑应该与风景区的环境相协调,体量要适宜,对自然景观不应有大多的遮挡,对文脉要有所延续。在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入口设计中,我们在解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在入口区修补了被人工破坏的地形,并使之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多学科合作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介绍了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调整过程。从基地的生态状况出发,提出了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设计原则、思路,探索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湿地生境的培育、多样的植物配植、和谐的环境艺术小品,使太湖湿地公园既能成为一处健全而多样化的湿地生境,又是承载太湖文化精粹的田园文化、渔耕文化的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