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张之杰 《科普研究》2011,6(2):55-60
中国台湾第一份综合科普刊物是1951年元月创刊、1974年2月停刊的《大众科学》。本文从人事变迁、社址变迁、编委会变迁、内容变迁等方面,对该刊做全面考察,希望对它有较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杨松  陈红梅 《科普研究》2016,11(1):88-92
一般认为,中国社会在近现代才有科学普及活动,科普创作也不会早于此时。因此,1804 年刊行的《医学三字经》无“科普作品”之名,但据现代科普作品定义,结合《医学三字经》的创作目的、内容特点、受众对象和流通范围,及其推动中医学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效果,我们认为《医学三字经》有“科普作品”之实,挖掘其科普 内涵,有助于今人管窥历史上的中医科普情况。  相似文献   

3.
梁轩 《科普研究》2021,16(1):86-93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李正伟 《科普研究》2011,6(6):57-62
维多利亚时代,与科学有关的期刊发展迅速,其中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就在这一时期创刊。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自然》虽然取得了成功,也是当时唯一一份维持到现在的世界级科学期刊,但是,另外一些期刊也依然值得纪念,如波达创办并经营的《知识》。这一期刊与《自然》曾经相伴相争,共同走过了一段岁月,最终消亡。不过本文认为,这一期刊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具有科普的气息,而且更加为公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7.
孙倩 《科普研究》2012,7(2):93-96
一个有趣的现象:如同《时间简史》一样,《大设计》(史蒂芬·霍金与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合著)的出版又一次引来世界轰动,成为抢手货,媒体纷纷采访与报道,书评不断,而许多人也以握有一本《大设计》而自感时尚。  相似文献   

8.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9.
刘源俊 《科普研究》2011,6(2):61-66
《科学月刊》创刊已届满40年,其前身是《台湾新生报》的《中学生科学周刊》。本文叙述了《科学月刊》的缘起,回顾其在美国创办及在中国台湾出版的经过,说明其理想、风格与实践,及创刊后所受到的考验。兼论及民间科学社群在台湾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继《科学败给迷信》和《阳光下的民科》两个分册之后,由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领域一批活跃的的研究者参与编撰的《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最近又推出了《科学的异域》(江晓原、刘兵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邢志强 《科普研究》2013,8(3):87-93
晋察冀边区是中共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模范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边区政府结合当时情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科普教育,形成了科普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战争需要、与多种传媒、与农业生产、与百姓生活、与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鲜明特点,创造了中国近代科普教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一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9.
王勤 《科普研究》2011,6(4):32-38
深刻分析探讨了中国数字科普作品中存在的一系列共性问题,如内容缺乏创新、呈现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媒体应用不得体”、内链不足、外链不广、知识体系不完整:等等。“明确指出,转变数字科普观念是目前出版格局下数字。出版产业需要解决的重j菹问题之一。同时从标准化闼题、一配图问题选题问题等多角度出发,给出了切实转变观念的诸多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通过辨析科普文化与科学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关联,指出发展科普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进而简述了科普文化建设的成效,并对科普文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