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趋势模型与灰色模型相组合的方法,对某一实际建筑的沉降量进行预测,并进行组合模型与单一模型预测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使用组合模型在进行沉降预测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灰色系统理论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将原始观测数据序列与所建模型预测数列进行比较,并将比较后的残差纳入系统,继续建立灰色模型进行分析.事实证明: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使用残差灰色组合模型,能有效提高模型精度,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是一种既方便又可靠的变形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节理岩体的断裂损伤模型,建立基于等效柔度张量及特定破坏准则等效体力学参数预测的方法,对节理岩体的等效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并将其应用于三峡工程坝基岩体的等效弹性参数的预测中,通过与节理刚度模型、包体模型进行比较,证明所采用模型在参数预测的方法,对节理岩体的等效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并将其应用三峡工程坝基岩体的等效弹性参数的预测中。通过与节理刚度模型,包体模型进行比较,证明所采用模型在参数预测中较为适用,为三峡工程的坝基岩体稳定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永刚 《四川建筑》2004,24(2):73-74
岩体变形预测预报的实际算例表明,以优化灰色模型背景值为基础的灰色GM(1,1)残差修正模型,具有对建模结果进行优化的能力,且能获得较高的模拟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陈勇  王星华 《岩土工程界》2007,10(12):30-32
结合某工程实例,建立了灰色系统GM(1,1)、DGM(2,1)模型、Verhulst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预测,同时采用指数函数回归拟合,与之对比,结果表明,一般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围岩变形量的短期预测;DGM(2,1)模型和Verhulst模型在围岩变形量预测中精度更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隧道变形和隧道的最终位移,以此可以在隧道施工中及时调整、确定支护参数及进行施工决策。  相似文献   

6.
岩体节理法向变形的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法向变形是岩体节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分析了岩体节理法向变形的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幂函数模型。用幂函数模型描述的回归曲线以及根据试验参数得到模拟曲线与试验值比较误差均较小。最后,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岩体节理剪切变形的幂函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了岩体节理剪切变形常用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幂函数模型。用幂函数模型描述的回归曲线以及根据试验参数得到模拟曲线与试验值比较误差均较小。最后 ,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在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阐述了作者近期所发展的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DDCMM)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一个典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可精确地预测边坡的变形和接触力分布及其整体稳定安全系数。通过与现有解答的对比分析,表明所得解答是合理的,所建议的分析方法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多变量灰色模型及其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单点灰色模型入手,通过扩展,导出了多变量灰色模型,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了空间多点变形预测模型的建模和预测,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整体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坝区工程岩体变形参数的动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维树  鲁先元 《地下空间》1999,19(4):332-337
在分析历年来三峡坝区岩体的动力法和静力法试验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坝区各风化带各结构类型岩体变形特性的动静对比相关式,从而为确定坝区各风化带各结构类型大范围岩估的变形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综合方法对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二闸室至三闸首部分的中隔墩岩体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及预测。首先,运用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段中隔墩岩体分别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变形规律。然后,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和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岩体的变形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垂直于闸室轴线的水平位移在开挖完成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运行期有所减少;平行于闸室轴线的水平位移总体向下游发展;而垂直方向的位移先表现为回弹,后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12.
地下厂房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作为一种非连续介质,岩体的变形行为与连续介质存在较大差异。以施工期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施工资料,对地下厂房的围岩变形特征及其机制进行分析。围岩变形的空间分布受结构面控制作用明显,不论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还是在钻孔深度方向,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变形均可能出现分异现象;邻近洞室开挖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较为复杂,距离越近影响越大的一般性规律不一定成立;围岩的变形主要由控制性结构面的"张开位移"构成,"张开位移"占全部变形的84%~92%。围岩的上述变形特征揭示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数值方法的局限性,因此加强离散类数值方法(DDA等)在岩体宏观变形模拟方面的应用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开挖边坡卸倚岩体不同距离的声波测试,研究了卸荷岩体的声波传播特性,并采用卸荷岩体力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声波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方向声波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正交异性特征,然后根据声波的传播特性,划分了边坡开挖后岩体不同的卸荷区域,确定了各卸荷区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最后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巷道围岩应力及力学性质的套筒致裂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用套筒致裂量测岩体应力及力学性质的方法及量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的基本参数——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岩体的弹性和刚性,可以用成本低廉的钻孔套筒致裂装置进行量测。用套筒致裂法不仅能测出岩体在弹性阶段的变形特性,而且能测出非弹性阶段的特性,从而可为矿山应力监控方法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时效特性及长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7,他引:14  
介绍了三峡工程船闸区岩体及结构面现场蠕变试验成果,考虑施工开挖卸荷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影响,以及边坡内渗透水压力的作用,进行了施工期和运行期边坡流变稳定性的数值分析,分析结果得到了现场监测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金鸡山隧道是国内首例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隧道区域内节理发育,围岩破碎,隧道围岩位移受节理展布特征影响显著。通过对施工中中导洞开挖掌子面、区段断面及其它出露区域节理的采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隧道正洞区域内的节理展布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行编制的非连续变形分析计算的断续节理扩展过程的模拟算法,对金鸡山隧道的位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鸡山隧道在2组节理作用下隧道围岩位移以竖向位移为主,且最大位移发生在外侧拱肩部位,研究成果为隧道施工中支护加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大小与围压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工程实践而言,用于工程设计的岩体参数值,应该反映该岩体工程在工作应力状态下的性状。以原位载荷试验结果推测拱坝工作状态下受力岩体的变形模量为例,推导了以初始地应力表达的原位试验试样的围压公式和受力岩体在工作应力状态下的围压公式,建立了原位试验结果与围压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根据原位试验结果推求受力岩体在工作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模量的方法用于计算黄河2号水电站高拱坝坝基(肩)岩体的变形模量,其结果是合理的,可以用于工程设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各向异性卸荷岩体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岩体工程具有加载和卸荷两类不同性质的力学状态,在此力学状态各异的情况下,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有本质的区别。岩体高边坡工程的力学状态主要为卸荷。在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的研究中,作者提出了“各向异性卸荷岩体力学的新概念”,得出了与目前常规岩体力学研究不同的结论。该研究成果已被多项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实例所验证。以前应用该理论对三峡永久船闸陡高边坡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为监测资料所验证。  相似文献   

19.
卸荷岩体的变形破裂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在岩石试件卸荷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型开挖工程,研究了岩体在卸荷状态下的变形破裂特征。研究表明,岩石在卸荷状态下的变形表现为沿卸荷方向的强烈扩容,其破裂以张性破裂为特征,并存有张剪性和剪性破裂;卸荷岩体除具有上述变形破裂特征外,其变形破裂程度及方式受岩体结构的控制,比岩石更易发生变形与破坏,特别是其破裂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岩体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三峡船闸中隔墩岩体开裂现象,以工程地质为基础,建立了典型的裂隙概化模式。采用裂隙界面单元法进行裂隙张开变形机理分析,研究中隔墩岩体裂隙的张开变形特征及其与开挖卸荷分区的关系。研究表明,裂隙的张开变形、张开长度与裂隙产状有直接关系。倾角较陡、长度较大、与边墙距离较短、不易滑动的裂隙易张开,且张开为形量与前两个因素成正比,与边墙距离成反比;反之则不易张开。中隔墩岩体可能的最大裂隙张开区与弹塑性分析得到的塑性芡、灾测得到的卸荷损伤区在分布范围与规律上基本相同;及时合理地施加预应力锚索,即可减少隔墩裂隙张开的可能性,又可明显减小裂的张开为形与长度,因而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