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日的旗袍沉淀了中国历经千年的服装精髓,其形、其色、其料、其饰、其内涵、其韵味都饱含了中国味道,延续了传统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旗袍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也应当在旗袍产品中注入新的生命力。使现代旗袍设计有机结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可做到扬长避短,让中国旗袍展现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将中国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入到旗袍设计中,赋予旗袍现代创新设计对旗袍走向国际有着重要的意义。旗袍是中国社会的标志性服装,它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起源与发展,在当代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内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袍最能衬托中国人的气质,为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文化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打好了有力的根基。当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让旗袍这一浓郁东方韵味的经典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服饰文化领域,将旗袍作为经典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创新设计研究,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更多的挑战机遇,为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全世界做出努力,使中国旗袍让全世界为之痴迷。  相似文献   

2.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起到了传承历史、连接现代的作用。现阐述旗袍发展的历史沿革,从服装现代设计理念出发,分析现代旗袍门襟、立领和盘扣等设计要素具体的表现形式,拟为旗袍创新传承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旗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旗袍的魅力少不了其元素的组成,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旗袍元素,正是这些元素才让旗袍成为我国最具有风情的文化符号。顺应时代的步伐,许多服装设计师会将民国旗袍元素运用在现代女装的设计上,让民国旗袍元素与现代女装相融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罗旻 《西部皮革》2024,(1):114-116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有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之誉。旗袍不仅能突出东方女性形体之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的审美趋向更加多元化,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基础,旗袍彻底脱离旧有形式,形成了完美成熟、华丽性感的造型。文章在对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从领部、肩袖部、开襟、开叉、下摆五个层面探究了旗袍结构改良设计,并阐述了旗袍结构改良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旗袍是我国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旗袍的审美演变反映了传统民族服饰向现代化转变的发展历程,在当代服装领域中仍有蓬勃的生命力。从清朝时期满族旗装发展到民国旗袍,再到现代的时装旗袍,其剪裁设计和制作工艺一直在不断进化,传承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我国服饰文化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由于受到西方服饰文化风格与立体观念的影响,旗袍款式经历改良、中西合璧、简化实用、与现代女装造型结合的各时期造型特点,并对中、西方服饰文化状态进行比较.通过对旗袍廓型、细节、结构设计与工艺演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旗袍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时装流行趋势的本质,有利于借鉴吸取西方设计的精髓,重新发掘、利用属于本民族的传统元素,使中国传统服饰经过创新和再造,呈现出独特的时尚魅力.  相似文献   

7.
夏悦  刘文  曾茜 《江苏纺织》2022,(4):113-115
自民国起,旗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创新化的特点.由于和西方服饰文化相融合,现代旗袍崭新的形象展示了独有魅力.文章从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入手,探究西方服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进而更好地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铸就中国文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任梦 《纺织报告》2022,(12):117-119
泰国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泰两国往来日益密切。服饰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记录,能鲜明地反映当地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旗袍作为中国民族服饰的代表,其发展现状与泰国民族服饰筒裙具有较大差异。文章基于时代设计审美观念视角,整理中国旗袍和泰国筒裙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旗袍与泰国筒裙所蕴含的服饰审美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促进中泰两国的服饰文化交流,弘扬东方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为现代服饰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三维虚拟技术与海派旗袍设计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模式。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实现海派旗袍的款式、结构、图案和色彩的设计与修改,同时直观展示设计结果的静、动态效果。提供的设计模式体现了设计的即时性和实时交互性,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工作手段。将现代设计模式与海派旗袍相结合,可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数字化保存及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刘涛 《辽宁丝绸》2014,(3):20-21
民国时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这一时期旗袍各个方面改良的剖析,解读旗袍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探讨民国时期旗袍得以广泛流行和传播的要因。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宏观的朝代更迭,还是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传统服饰都有着极大的魅力,承载着文化、承载着历史、承载着五千年来先辈们的辛勤创造。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结晶,从古代的深衣曲裾,到近代的旗袍唐装,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缩影,是一部属于中华民族辐射圈的时尚发展史。时至今日,汉服的再次兴起让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再度步入人们的视野。从对于"落后思想"的不理解,到设立汉服日的建议,汉服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快节奏的现代,如何让传统的汉服发扬光大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陆洁 《毛纺科技》2021,49(1):61-65
为了更好地说明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在现代服装中具有的装饰借鉴作用,针对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是传统旗袍中的重要环节且容易被忽略的这一问题,探讨手缝制作针法和设计思路的一般规律。通过考察法归纳手缝边饰工艺的类型特征和制作技法,得出传统工艺勾勒平面服装轮廓的独特手法。手缝边饰设计需结合面料色彩与质地,是突出装饰工艺特点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激发现代设计灵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是传统旗袍文化内涵在现代服装设计和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延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传统刺绣属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传统刺绣运用到现代服装的创新设计当中,可以弥补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人们在视觉上追求个性化、独特性的需求。文章针对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走向国际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旗袍线上销售尚无法达到实体店的体验效果及统一的旗袍款式限制人们的购买欲等问题,采用虚拟模特试穿旗袍和旗袍各部件模块化设计方法,探索旗袍的虚拟展示和线上个性化定制旗袍的路径;以圆曲襟旗袍为例,运用ET服装CAD软件制作旗袍纸样,并对旗袍的领、门襟、袖及裙摆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纸样的模块化设计,通过旗袍纸样的模块化实现旗袍虚拟展示的款式变化;同时根据服装号型国家标准中160/84A的人体各部位尺寸,调整试穿模特的人体数据;最后利用服装三维虚拟展示软件CLO3D进行试穿效果模拟,并对旗袍进行了归拔工艺细节的处理。试穿表明成品旗袍穿着合体、虚拟展示效果逼真,实现了旗袍虚拟展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旗袍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其经典元素,列举了时尚女装中旗袍经典元素与时尚结合的案例,分析了现代时尚女装对旗袍元素的借鉴及其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海派旗袍的流行起源和流行样式着手,将海派旗袍元素按影响其质变的强弱分为主要典型元素、次要典型元素和非典型元素3大类并逐一分析,得出了海派旗袍现代设计元素创新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展望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旗袍的历史沿革和现代旗袍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北京奥运礼仪服饰的剖析,阐述了旗袍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讨了旗袍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理论分析并根据现代生活对穿衣的要求,提出了现代旗袍需要改进之处;使传统的旗袍元素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革带作为我国舆服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符号象征内涵,同时传承至今。中国传统元素逐渐融入现代国际时尚设计及古装剧作创作中,在革带现代再设计中不难发现其包含符号象征性及形制错乱等现象。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革带变迁及文化符号学内涵进行总结性研究,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研究革带装饰造型以及纹饰背后的文化寓意及符号学象征。通过此研究,可更好地把握革带发展变化及符号学价值内涵的脉络,同时为今后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革带设计给予灵感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传统图案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探寻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图案特征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分析了传统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