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NBR/PVC共混物的共混工艺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NBR/PVC共混物的共混工艺和性能。NBR/PVC共混物共混工艺主要有乳液共沉法和机械共混法,其中乳液共沉法共混物性能较好,机械共混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影响共混物性能的因素主要有NBR的门尼粘度和丙烯腈含量、PVC品种、NBR/PVC共混比、共混温度以及PVC在共混物中的分散程度等。  相似文献   

2.
叶青  鲁德平  管蓉 《中国涂料》2012,27(4):35-39
将纯丙乳液和苯丙乳液通过乳液共混制备出丙烯酸酯共混乳液,探讨了共混比例、共混温度、共混pH值和共混工艺对丙烯酸酯共混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共混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共混比例和共混温度的升高,共混乳液粒径减小,黏度增大;随着共混pH值的升高,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黏度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半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窄、黏度最大,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宽、黏度最小,间歇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和黏度居中。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共混方法、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比等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NBR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共混法可获得最佳共混效果,共混温度宜控制为175~185℃;HPVC/NBR共混体系是宏观相容、微观相分离体系,与普通PVC/NBR共混体系相比,具有综合性能好和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共混方法,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比等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NBR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共混法可获得最佳共混效果,共混温度宜控制为175 ̄185℃;HPVC/NBR共混体系是宏观相容,微观相分离体系,与普通PVC/NBR共混体系相比,具有综合性能好和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共混物形态角度考察了共混设备、共混方式和共混条件对聚碳酸酯(PC)和ABS共混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共试用了5种共混设备,2种共混方式和若干共混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其中3种设备具有良好的共混效果;在共混效果差的设备上采用二阶共混方式,可获得良好的共混物料;采用较高的螺杆转数和较低的料筒温度有利于共混效果的改善;其中1种设备简单,投资费用少,是经济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共混方法、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比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EPDM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共混法可获得最佳共混效果,共混温度宜为170~175℃,HPVC/EPDM共混体系是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其较好的界面相容剂为氯化聚乙烯和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用量以9份为宜(对于共混比为30/70的体系)。Kraus方程可以较好地表征HPVC/EPDM共混体系的界面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7.
魔芋/聚乙烯醇塑料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运  贲绍业 《塑料》2004,33(1):24-26
以魔芋精粉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在交联剂甲醛存在的条件下,将魔芋凝胶与聚乙烯醇水溶液进行共混,共混时加入消泡剂和增塑剂。共混结束后将共混物流延成膜。在共混过程中,考察了魔芋凝胶与聚乙烯醇共混体系甲醛的用量、共混温度、共混时间、pH值、魔芋精粉与聚乙烯醇比例、甘油含量对薄膜各种性能的影响,发现当甲醛加入量为8ml、共混温度为80℃、共混时间为1 5h、甘油加入量为6ml、魔芋精粉与聚乙烯醇比例为1/2时,所制成的薄膜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动态硫化和直接共混对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加入,使动态硫化和直接共混2种方法制备的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增大,但直接共混的共混物的MFR较动态硫化共混物高。动态硫化共混物的粒径尺寸较直接共混物小,且分布均匀。动态硫化后的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峰接近。DCP的加入使动态硫化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高于直接共混的共混物。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共混条件对PVC/再生丁腈橡胶(R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硫化方式、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设备和返炼次数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共混温度为141℃,共混时间为4min,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可制得物理性能和返炼性较好的PVC/R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10.
窦强  张军 《塑料工业》1996,24(1):64-68
本文考察了加料方式、共混温度和时间等共混条件对HPVC/PP共混物力学性能、形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对HPVC50/PP50/CPE10共混物采用7种加料方式,对HPVC50/PP50/ABS10共混物采用2种加料方式来分别考察加料方式的影响;采用B加料方式,分别在160、170和180℃共混,考察温度的影响;在B加料方式170℃时分别共混2、5、10、15min,考察共混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PE预先与HPVC共混后再与PP共混的加料方式,所得共混物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共混物组分分散最细微;共混温度以170℃为宜;共混时间以5min恰当.加料方式也影响共混物的熔体粘度,CPE或ABS先与HPVC共混后再与PP共混的共混物,其η_α高于CPE或ABS先与PP共混后再与HPVC共混的共混物η_α.  相似文献   

11.
林广义  于博全  王佳  王祥  胡亚菲 《橡胶工业》2021,68(3):0196-0201
将再生橡胶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再生橡胶/PP共混材料,研究再生橡胶/PP共混比、共混温度、共混转子转速和增容剂DCP用量对再生橡胶/PP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橡胶/PP共混比为70/30时,再生橡胶与PP的界面结合最好;共混温度为170℃时,有利于PP和填料的均匀分散;共混转子转速为60r·min~(-1)时,有利于提高增容剂DCP的增容效果;增容剂DCP用量为3份时,能够明显提高再生橡胶与PP的相容性,即当再生橡胶/PP共混比为70/30、增容剂DCP用量为3份、共混温度为170℃、共混转子转速为60 r·min~(-1)时,再生橡胶/PP共混材料的综合性能和微观结构最好。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不同高密度聚乙烯(HDPE)含量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HDPE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热性能、相容性,以及共混纤维的可纺性、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DPE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流动性变差;共混物的晶区是部分相容的。当共混物中HDPE的百分含量为15%时,共混物的可纺性及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最佳;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共混纤维断裂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主要综述了Monte Carlo方法在均聚物共混界面性质、嵌段共聚物与其它聚合物共混界面性质、接枝共聚物与其它聚合物共混界面性质计算机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增容剂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合适的界面性质有助于共混材料应用性能,利用Mente Carlo方法对共混体系中的界面性质进行研究,可以大大简化研究过程,探寻最佳共混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共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以聚乳酸(PLA)为基础的完全生物降解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光学活性的PLA共混、PLA与脂肪族聚脂共混、PLA与天然高分子共混、PLA与聚己内酯共混、PLA与聚乙二醇共混、PLA与聚乙烯醇共混以及PLA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共混等。目前的研究表明,将PLA与另一种完全生物降解组分共混,通过不同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PLA材料在保持环境友好性的同时提高了力学性能、增加了韧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等,从而扩展了PLA在工程塑料领域和包装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为特殊应用目的而设计合成新型聚合物花费太多而且耗时,因为要涉及一系列繁杂而又危险的化学反应。因此,当前的发展趋势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共混来开发一种新型材料。共混工艺在聚合物工程与科学领域已引起密切关注,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聚合物共混开发新材料有效而经济,而且这种新材料具有不同于任何一种共混组分的特殊性能。聚合物共混体的性能通常取决于各共混组分、共混工艺条件、共混过程中产生的形态以及共混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的性能与共混组分可变形相的大小及形状密切相关。由于明显的两相形态、分散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预硫化工艺下不同共混比对多官能化丁基橡胶/天然橡胶(MFIIR/NR)共混胶硫化特性、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同时与传统工艺制备的共混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MFIIR作为主要组分时,预硫化法混炼胶的正硫化时间随MFIIR/NR共混比(质量比)的增大而缩短,最高转矩、最高转矩与最低转矩之差都随共混比的增大而呈现变小的趋势;随着预硫化法共混胶共混比的增大,共混胶的力学性能降低,耐老化性能提高,但都明显高于传统法共混胶的力学性能;预硫化共混胶拉伸断面的致密程度较传统法共混胶高,且随共混比的增大,拉伸断面的形貌趋于平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动态硫化和简单共混增韧共聚级聚丙烯(Co-PP)/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形态结构和脆韧转变。结果表明:动态硫化共混物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强度明显优于简单共混物的,流动性则差于简单共混物的,动态硫化共混物中EVA颗粒尺寸小于简单共混物的;采用Wu氏增韧理论对2种共混物的脆韧转变进行了分析,动态硫化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约为0.55μm,简单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约0.60μm。  相似文献   

18.
橡塑共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光贤 《弹性体》2001,11(2):48-52
用共混理论对对共混目的、共混材料及工艺实施作了较全面的叙述,并讨论了橡塑共混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探讨了共混比对TPU/PVC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优化出TPU/PVC共混比30/70(质量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填料对TPU/PVC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PU/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共混时有协同作用,耐油、耐溶剂性均较好,从成本和实用两方面出发,选择TPU/PVC=30/70共混比更有实用性。随增塑剂DOP的增加,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在所选热稳定剂中,以硬脂酸钙制得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最好;在所选填料中,白炭黑的补强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显示,TPU/PVC共混比为30/70有较好的相容性,这与力学性能结果相一致。TGA分析显示,TPU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PU和PVC共混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共混过程。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PP)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热塑性塑料,对其增韧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共混改性作为最常用的改性方法之一,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从与塑料共混增韧、与橡胶或弹性体共混增韧、与无机纳米粒子共混增韧、与有机/无机纳米材料共混增韧以及与其他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竹粉)共混增韧5个方面综述了近3年PP共混增韧改性的一些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