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主义建筑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性能和效率导致建筑与环境、历史、当代文化的割裂.而游牧空间能协调并重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差异性元素,为环境叙事提供整合差异性的空间基础,并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创造性的增值.本文以宁波宁亿生活美学馆概念设计为例,尝试将环境叙事下的游牧空间描述性的定义转译为具有开放、多元、流动、生成等特征的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游牧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复杂建筑形态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以建筑的简单性与复杂性作为文章的切人点,还原了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多元性的理解,对典型的"简单性建筑"与"复杂性建筑"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以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作为向上还原的理论基础,分类列举了几种复杂建筑形态的基本原型并探究了其各自不同的形态设计特点和理论依据及其代表学者,以此来对数字技术背景下复杂建筑形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可变动建筑是指外维护界面及内部分割界面可以根据建筑功能的变化而变动的建筑,以及建筑的组合单元或者整体可以自由变动更新的建筑。从可变动建筑的概念和历史渊源入手,阐明了可变动建筑的特征及优点,并通过工程案例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指出目前国内可变动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对可变动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滴画影响深远,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远的本体内涵引发了众多评论与论辩。德勒兹在《意义的逻辑》中所着重论述的"事件"概念似乎为深刻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件"不同于"事实",它并不仅局限于线性的因果关联,更是向着多维的效应网络敞开。不同时间向度的并存与折线的运动痕迹是我们描摹事件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波洛克的创作和生命之中,这两个特征同样清晰呈现。经由细致的技术手段的辅助,我们现在得以突破画作的表面,而深入揭示其深层的分形—共时的时空向度。而通过与艺术史上经典的哥特式线条的比较,我们又得以领会他的独特线条与肉体—宇宙之力的贯穿运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全球化的深入思考,认为应当强调全球化中实际包含的趋同与多元两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对全球化的理解才比较清晰。此外,通过对当代建筑趋同性根源的探讨,明确提出,建筑的趋同性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不应当过于夸大和绝对比,建筑的趋同性不仅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建筑师在创作时应当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建筑的全球化不仅是指世界建筑必须遵循统一的法则,更意味着建筑应当反映民族的和地方的特点及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双重功能需求的两个转移”、“建筑创作中的三种基本动向”和“当前必须澄清的四点认识”等三个创作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综合归纳,阐明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嬗变与转化。市场经济大潮中建筑创作的发展动态,对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双重功能需求的两个转移”、“建筑创作中的三种基本动向”和“当前必须澄清的四点认识”等三个创作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综合归纳,阐明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嬗变与转化,对于认清市场经济大潮中建筑创作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动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当代日本建筑成功之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在我们今天的建筑创作中能更好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文章简单地回顾了当代日本建筑起步、探索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在各个时期、背景和经济条件下,日本新老建筑师的成功作品,得出了日本建筑之所以在当今世界范围举足轻重的根源,即日本文化特质一禅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出来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能力,也就是当代日本建筑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建筑正处在开创的新时期。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的反思和再理解,探讨了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其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指出了中国新建的开创之路是走科学,走向世界,超越自我之道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人类社会改变最大的事情恐怕就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了。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的改变着世界,上网查阅信息,接收电子邮件,处理各种事务……我们已经不自觉地生活在一个数码无所不在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科学文明与人文艺术,在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中都呈现出新的气象。数字时代到来的时候,建筑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今数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作一些讨论。由于对数码建筑的研究正处于起步… 相似文献
19.
一、建筑创作中的艺术理论 1.艺术在建筑创作中的地位。 决定建筑的本质不是它的使用性,而是艺术。但现存的流行观点对艺术抱有偏见和误解:自康德提出艺术非功利的命题以来,艺术总是同“非功利”联系在一起;表现论者甚至走向极端,以此作为艺术与伪艺术的划分标准之一。这种误解在建筑领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地分析了国外建筑的各种流派及其美学思潮的演变发展,并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对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创作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