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它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元素。造园匠师通过利用这一元素有效地将园林中各种景观元素连接起来,使得园林生机盎然,景象万千。所以素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之说。同时,理水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动态的美、静态的美。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发展、理水手法入手,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美。  相似文献   

4.
赵晓峰  陈知行 《中国园林》2022,38(4):127-13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5.
李早 《中国园林》2004,20(12):33-36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它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分析其理水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胡晓春 《山西建筑》2010,36(23):349-350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及其特点,介绍了中国的诗词在古典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重要性,具体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过程中用来体现画意的各种手法,以期指导当代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8.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座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1984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耦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一座宅园合一的私家宅园典范。通过全面梳理可以发现,耦园理景从整体规划、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及意象设计到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诗文品题等多维层面,都浸透了夫妻人伦之美。研究其设计手法不仅对耦园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也可借此探索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方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悠然 《园林》2019,(7):31-35
瞻园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之一,精妙的布局和构造使其成为优秀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同时,为适应现代游览需要,瞻园的修缮案例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瞻园的发展历史、空间布局及造园特点,展现瞻园精妙的造景手法和独特魅力,希望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扬和保护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园林中的榭     
文章通过对“榭”字起源与字意的考据,探索“榭”的内涵与形式的演替经历了从规模宏大的高台榭殿堂,以及由远观功能延伸的讲军习武之所,转变为古典园林中文人观景、游憩、观演以及会客之处。依据对诗词以及现存古典园林中榭的史料实例统计,发现水榭是园林中榭的主要形式。研究水榭的空间布局、尺度,是对榭在物质属性的探讨;对榭文化层面的探讨则体现在研究古人建造水榭时对传统文化及思想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古代园林水榭中体现的空间处理手法和利用建筑景观对文化内涵的表达手法都值得去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赵鸣  张洁 《中国园林》2000,16(4):79-81
通过对“涩文”《绛守居园池记》的注释,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角度解开了唐长庆三年时,山西绛州“绛守居园池”的山水地形,建筑布局及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的原貌以及其造园艺术与技术达到的水平特点,从中可了解山西不但有古典园林,而且历史相当悠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早 《建筑学报》2004,(9):62-63
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对其理水的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探讨园林中"写意"这一概念的产生、内涵开始,介绍了这一造园手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影响。试图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写意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引起对园林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方池欣赏:以明代江南园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凯 《建筑师》2010,(3):44-51
本文从现存古典园林中的方池现象引发出问题,通过对明代江南园林文献中方池记述及图像的考察,指出方池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特点;并通过方池欣赏的历史资源的探索,揭示出方池理水背后"适意"和"求理"的欣赏方式;其后对明末造园技法与欣赏方式转变的分析,则解释了方池欣赏走向衰退的原因;最后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将"曲"为特点的现有江南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简化认识的误区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州偶园.始于明代王府花园,康熙二十一年左右建假山.兴盛于康雍乾三朝,乾嘉之际部分成为公共园林.冯溥家族世守近三百年.流传沿革明确,是明末清初中国北方传统文人园的珍贵遗存。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场调研究,偶园宅园格局风貌可基本复原。偶园假山“一邱一壑”,具有独特的北方山水空间意象.其掇山、叠石、理水、植树的具体手法具有明清之际“山子张”家族叠山技艺的典型特征,为我国园林假山珍品。冯溥与张然在北京营园活动的关系,使偶园成为中国造园史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无石不成园",叠山置石是造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扬州园林起源于西汉,极盛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又以私家园林为主。因扬州地处平原,园林中本无山,但在南北交织的经济、文化熏陶下以及南北叠石匠师的相互交流中,扬州私家园林叠石艺术手法自成风格,有法无式,变化万千,自此扬派叠石与北派、苏派并列为中国园林掇山置石的三大流派。扬州何园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关于何园的造景艺术分  相似文献   

19.
从新疆新源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题材等多角度,讲述展现扬州古典园林风格的绿扬园的设计构思和项目创意,从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介绍了绿扬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各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景观效果,介绍了公园的绿化种植设计手法,以及建筑外观设计效果与建筑材料、建筑保温等方面的矛盾及解决方案,探讨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与历史文化、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莲荷造景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悠久的历史,探析其造景手法与文化意象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通过对古籍的查阅与整理,文章以江南传统园林为背景,研究莲荷造景在园林中的观赏特点和价值,从生境营造和空间营造两方面探析莲荷造景在园林中的造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