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二十年来的超常规发展让世界瞩目。近年来西方对于中国格外关注,以中国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荷兰建筑协会(NAI)等最重要的展览机构登台亮相,也使中国诞生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明星"建筑师。但是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对于中国建筑的关注,似乎仍然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上,对于中国大批量建造的建筑产品,更多听到的则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理论之概念溯源、历史回顾及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题、新方法与新特征。基于对196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理论发展的回顾,指出建筑理论在当下需要应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新兴技术和气候变化4方面的挑战。基于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的梳理,指出其在连续性、原创性、体系性方面的欠缺。在上述基础上,讨论未来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程。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哲学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构造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我们可以从老子的道器观里找到建筑空间理论的精髓。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破坏,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严峻的问题和矛盾,使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对中国建筑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及思考当代建筑设计该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与思考也具有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离不开当代中国建筑的整体背景。在现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面临的普遍挑战在建筑教育中毫不例外地也同时存在,只是由于建筑行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建筑师的职业性质.使得建筑教育在专业上的取向格外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引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成功原因并对其进行分述.进而指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中所欠缺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导言从1960年国际设计大会伊始,至1970年大阪博览会上的隆重出场,秉承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师创造了大量与未来相关的都市形象。这些畅想,连同他们的建筑思想,都成为日本在战后文化重生的象征。新陈代谢主义者以"城市应作为一种有机  相似文献   

7.
张波 《华中建筑》2006,24(12):9-11
该文列举了当下中国建筑理论本身在自身固有矛盾、自身根基薄弱、建筑实践期待及其认识偏差的情况下所处的种种困境,分析了建筑理论遭遇困境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试图廓清建筑理论的先天局限性、历史积淀性、价值论、系统复杂性、实践性,并认为建筑理论的最终使命是内化为建筑师个体的观念和方法,确立现代主义道路后,建筑理论意识到并走出困境,建筑实践会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自然中,同时放置在整体大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中进行观照、考量,使建筑与环境融合渗透、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建筑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以至大地景观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具体而言,建筑创作既讲分析、更重综合,追求自然和谐;既讲个体、更重整体,追求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南方 《中州建设》2014,(5):54-56
这是建筑界一次罕见的批判大会,中国当代建筑的种种积弊,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崇洋之风、求高求怪……第一次被如此集中炮轰。建筑界黄金三十年,却是毁誉参半。当公众在戏谑各种怪建筑时,业界有良知的学者已开始擎起反思的大旗,试图回答一个宏大命题:中国当代建筑该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5,(8)
随着近年来多位获得普立斯特奖的日本建筑师的出现,日本当代建筑越来越多的被世人关注,其建筑成就的背后所展现出的先进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我国建筑产业体系并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是我国建筑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重庆建筑》2005,(12):5-5
黄雯先生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价值缺失》一文中说:谈及中国当代的建筑实践.焦点总是存例例可数的几个中国建筑师身上。而大部分对整个中国建筑实践现状更具代表性的设计师与建成作品却被媒体的评论抛弃。如今,虽然改制的风向标直在飘动.但是无论从年产值还是承接项目的重要程度而言,国有大型设计院仍然是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主力部队。  相似文献   

14.
陈曦 《建筑师》2011,(1):96-101
本文首先区分了与"建筑遗产"概念紧密相关的若干概念,又通过当代大量国际会议文件梳理了建筑遗产概念及其价值判断的发展脉络;其次,通过对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两大重要思潮的解读,分析了"真实性、完整性"等核心概念的相应突破;基于这些突破,阐述了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趋势,最后以若干案例来证明理论发展对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筑,人之筑建,与各个时期折射时代伦理精神,其核心是开显人居住的本质。原始社会体现在遮风避雨,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呈现则是天人合一。而在当下呢,似乎大规模的雷同化的城市建筑又重回了原始时期生理功能的满足,其间个性化的后现代建筑的泛滥、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将人引向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中国在经历了百年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传统价值体系遭到质疑,新的伦理精神尚未真正建立。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寻求异质同构,普爱也许是实现伦理精神重塑的一个重要方式。建筑,作为多数人终生之处所,人类视觉系统的庞大景观,也许应介入社会引领其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普爱作为建筑批评的内核之一,亦可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且具有当下性和国际性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2007,(9):92-93
建筑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场所问题的一门学问,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建筑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涵盖工程技术与造型艺术两大范畴,同时还涉及社会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任何建筑若脱离工程技术的支持则难以实现,建筑师如果不关注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就会缺乏设计创新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西方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多元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由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美、英、意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建筑思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开始产生影响,并深深扎根于世界文化之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产生和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局限性,对我国运用后现代建筑理论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年代与特征划分,以及系列建筑实例的列举,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倾向做了大致划分,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提出应当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建筑,做到立足本土,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