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武油田为复杂小断块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藏下步开发调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AF油田是典型的窄条状边底水油藏,目前由于高含水及套损影响,油田处于低产、低效状态,开发调整难度大,剩余油分布复杂。老油田开发后期调整的基础和核心是弄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借鉴他人经验并结合自身油田实际形成一套适合同类油藏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即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以新老井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剩余油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总体上遵循由点及面,再综合评价的过程。最后根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特点进行调整策略研究,为同类老油田的开采和调整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地区已开发油田多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为确定挖潜稳产措施,综合分析了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实例,并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方法、注水砂岩油田高含水期调整方法及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方法研究,包括油田开发分析、注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油田高含水期调整原则和方法等研究,该套方法已在东部地区部分油田(区块)调整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内东部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性成为挖潜主力油层的主要矛盾。夹层空间上改变液流方向,影响厚砂层内剩余油分布。夹层研究已成为老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依据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从夹层的定义入手,运用砂体叠置等地层层序及地层结构理论,系统研究文东油田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夹层成因类型、分布特点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挖潜意向指导老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5.
QL油田自1995年全面投入注水开发至今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给油田稳产和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实现"稳油控水"的开发战略,深入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对QL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油水分布图的形式在平面上展示出地下油水运动结果及剩余油分布范围,为油田二次开发、调整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行了概述,对四种剩余油预测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认为剩余油分布预测应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生产数据的系统完整性,将动静资料合理利用,做到剩余油分布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经历20年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立足深入细化构造研究、精细调整开发层系、配套应用适合性工艺技术,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来系统、实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现阶段的开发深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面临着高含水率、低产量的问题。针对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提出了有效的开发措施。之后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油层与油、气、水相互交错渗流,这就增加了剩余油的开采难度,挖潜难度也大大增加。其中剩余油高水溶液分布主要涉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本文综述了剩余油分布、现状及潜在挖潜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开发剩余油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各主力油田均已到开发中后期,油田均已高含水,新区以低渗透、稠油为主,需要大型压裂或热采,投资高,风险大,为此加强剩余油分布以及高含水期开发规律研究,改善主力油田水驱油藏采收率对油田产量保持硬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了厚油层剩余油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在正韵律油层中,随着级差的增大、原油粘度的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作用使夹层上部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夹层下部剩余油饱和度升高,油层厚度、采油速度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挖掘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厂油田属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2.01%,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进一步实现老油藏的持续稳产,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认识是关键,尤其是厚油层层内隔层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不清,隔夹层对油气运移、水淹级别的影响缺乏了解,导致剩余油分布和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认识不明确。从近两年剩余油监测资料运用效果表明,油藏在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跟生产实际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大部分油田均采用的是注水挖掘方式,其主要是通过注水方式来对早、中期含水上升快的原油进行开采,具有较高的采出率,待达到80%的含水时,油田的可采储量大约可达到62%,大庆油田也是如此,剩余油的挖潜已成为老油田开采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而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非常繁杂,挖潜难度也非常大,因此,对大庆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进行探讨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 ,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 ,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 ,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 5 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 ,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 ,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 ,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 ,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油藏的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卫城油田卫2块是一个特殊的气顶边水油藏,目前该区块综合含水93.27%,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9.77%,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3.93%,已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稳产难度增大。针对卫2块较特殊的地质特点和目前高含水期的开发现状,对卫2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认识研究,确定油藏调整挖潜方向,使保持区块开发稳定。  相似文献   

15.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濮85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的分布现状和规律以及各种综合调整方案的预测和优选,本文利用油藏精细模拟的原理、思路和方法,结合文明寨油田水驱开发的特点,对剩余油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一套适合该油田的综合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7.
明一块进入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认识难度大;随之井况损坏加剧,注采井网遭到破坏,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本文针对油田存在的问题,明确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应用高精度三维技术,精细储层、剩余油研究,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开展综合治理。通过井况治理、井网优化、井组精细治理三结合,建立适合剩余油分布的注采系统,立足井组精细注采调整,强化分类储层动用。  相似文献   

18.
马寨油田卫 95块是马寨油田的主力区块。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基础是搞清剩余油的分布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找清剩余油分布 ,对剩余油进行分类 ,并分类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9.
经历四十多年开发,大庆杏树油田主力油层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针对高含水后期调整挖潜的剩余油评价难题,利用水驱油实验资料、密闭取心与井壁取心对比分析实验资料、试油及投产资料,系统总结了随含水上升,地化色谱和荧光图像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淹层录井响应机理,建立了以地化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水淹层录井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可直观、准确地评价剩余油,进而确定剩余油挖潜部位,在调整井中应用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在高含水主力油层深化挖潜和薄差层有效动用过程中,剩余油评价和射孔选层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科学合理开发调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地层原油粘度为42~284mPa·s,由于地层原油粘度大,油田开发后逐渐出现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各油井均达到高含水阶段等问题。为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亟需通过调整井挖潜油田剩余油,提高油田产量,但由于海上油田钻井、作业、测试等费用成本高,老油田新增测试资料少,亟需通过创新方法对油田已有资料进行重新利用,实现油田剩余油精细描述,确保调整井可靠实施。本文通过分析A油田存在的问题,基于油田现有动态资料,创新提出应用示踪剂理论建立示踪剂资料定量评价水驱波及系数方法,通过镜像反映法和势叠加方法定量评价断层附近及井网不完善区域剩余油,同时与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现剩余油精细描述,提高调整井研究精度。通过本文研究,A油田共实施4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生产证实本文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也对海上高含水阶段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