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漏泄同轴电缆是在同轴外导体上周期性地设置辐射电磁波用的狭长槽孔的新型传输线。漏泄同轴电缆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隧道、地下铁道等无线电波传播受阻碍的场合。在漏泄同轴通信系统中,固定台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漏泄槽孔辐射出来的电磁波进行的。随着传输距离的延长,由于电缆的传输衰减致使辐射电平越来越小,当辐射波的强度低于  相似文献   

2.
所谓漏泄同轴电缆,就是在同轴电缆外导体上开一系列槽的一种电缆,如果把几百兆赫的无线电信号输入给这种电缆,电波就从槽中漏泄出来,沿电缆的周围形成电波的分布,如果与沿电缆运动的移动体进行通信,这种电缆就成为非常好的无线信号的传送媒介体。现在,漏泄同轴电缆在新干线首先采用的列车无线系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其性能是宽频带的,而且稳定性好;因为是电缆状,布设工程容易;几乎无须维护等优点,近年来,在大厦、地下街道内无线电联络、公路隧道无线电通讯或无塞绳电话系统等方面均打算采用漏泄同轴电缆。并且,在将来也考虑应用在移动体控制用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映象情报传输系统等方面,而且还可能出现利用其功能和特性的各种新型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传输系统日臻完善,信号传输介质也不断优化与更新。相较于无线传输技术而言,有线传输的稳定性更佳、信号传送速度更快,能够实现信号的高质量传输。由于采用不同介质的有线传输技术特征不一,因而文章将对双绞线电缆、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四种不同有线传输技术的特征展开逐一探讨,而后对有线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4.
爱立信 《通信世界》2009,(6):I0029-I0029
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 Antenna-System)是一个由分布于某个建筑物内、专门用于提供无线室内覆盖的多个天线组成的网络。这种系统既可以是有源系统,也可以是无源系统。一个无源DAS系统是一个由同轴电缆、耦合器和功分器(用于将RF信号分配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天线)组成的网络。无源DAS系统使用的是漏泄同轴电缆,而不是离散天线。使用漏泄同轴电缆还是使用离散天线通常取决于建筑结构和安装条件。  相似文献   

5.
罗成刚  梁迪 《信息通信》2015,(1):166-168
地铁中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非常复杂,给无线信号的覆盖带来许多困难,文章着重论述了地铁中不同空间环境下专用无线信号的覆盖方案及场强覆盖计算,并综合了合各厂商产品的技术指标特性以及在地铁无线覆盖设计方面的经验,给出了主要射频、漏泄同轴电缆等相关场强覆盖所需指标,对地铁专用无线覆盖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输介质可分为 2类 :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是指利用电缆或光缆等充当传输媒体的介质 ,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无线传输介质是指利用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充当传输媒体的传输介质 ,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和激光等。由于传输介质是计算机网络最基础的设施 ,因此其性能好坏对网络的性能影响很大。衡量传输介质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传输距离、传输带宽、衰减、抗干扰能力、连通性和价格等。1 有线传输介质(1)双绞线 (TP)双绞线是由 2根具有绝缘保护的铜导线 ,按一定的密度相互缠绕而成 ,绞在一起可提高信号…  相似文献   

7.
在大连手持移动广播电视播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移动广播电视接收阴影区补充覆盖手段,重点分析了用有线传输信号无线转发和泄漏同轴电缆转发.  相似文献   

8.
目前,铁路无线通信综合化、数字化、多信道已成为发展方向,但因投资、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铁路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沿用既有成熟的无线列车调度用通信系统,区间弱场强处理工作依然存在。无线列车调度区间弱场强处理方式比较多,主要有:光纤直放站、中继器加漏泄同轴电缆、区间遥控台、区间中继台等。其中中继器加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是解决山区无线列调信号覆盖行之有效的方案,得到广泛麻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县(市)级有线电视网络也逐步向多功能化发展,并初具规模。由于有线电视是采用同轴电缆入户,而同轴电缆具有较高传输频率,所以有线网络被大家看好是宽带入户的最好的介质。现在的有线网络已经大部分采用光缆进行信号传输,构建起了光缆-电缆混合传输网(即HFC网络),光缆的使用,使有线网络已具备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铁通信工程利用宽带POI设备对三大运营商通信网络信号进行合路处理后实现无线覆盖的基本方式,结合哈尔滨地铁1号线工程实例,重点阐述了不同的网络制式信号通过漏泄电缆在隧道区间传输和覆盖时,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漏泄波导传输CBTC车地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基于漏泄波导理论,利用磁偶极子法研究了漏泄波导的传输特性,并将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论文给出了积雪覆盖条件下,波导传输性能的测试数据,由此针对积雪覆盖的不同情况对传输信号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漏泄同轴电缆的新近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漏泄同轴电缆作为一种将信号传输、发射及接收功能溶为一体的高频传输线,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超宽使用频带,同一根电缆可以同时具有80MHZ、150MHZ、400MHZ、900MHZ或更多的工作频段。本文着重介绍国外几种典型的超宽频带漏泄同轴电缆,详细列出电缆的性能参数,这些将对广大漏泄同轴电缆的研制人员及漏泄同轴电缆通信系统的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漏泄同轴电缆在建筑物内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机理,比较了漏泄同轴电缆和天线在建筑物内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套用于解决建筑物内无线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方案,并给出了设计实例。该方案可以保证建筑物内电磁波均匀全面的覆盖,从而改善通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铁路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下一代交通技术也正渐渐突破桎梏.当前制约轮轨高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稠密大气,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技术,它突破了介质限制,利用磁浮技术,可实现列车在接近真空的密闭管道中超高速(大于1 000 km/h)行驶.为解决列车运行在全封闭金属管道中,路边基站信号无法穿透管道壁与列车建立无线链路的问题,文中采用漏泄波导方式来实现管道内无线覆盖.通过特殊的漏泄波导缝隙设计,使得漏泄电磁波在管道腔体内以柱面波形式向列车辐射,从而有效抑制超高速带来的极高Doppler频移.在列车侧,提出一种车顶电磁介质透镜结构,漏泄波导辐射信号可透过透镜直达车内用户,从而实现车载结构与漏泄波导间有效的、无缝的上、下行通信.基于人工介质厚度与相位的定量关系来设计电磁透镜,使得电磁波透过透镜后从柱面波转化为平面波,从而实现更均匀的车厢内无线覆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当代有线传输系统中采用的传输技术有:架空明线传输、平衡有效性电缆的传输、同轴电缆的传输以及光纤传输。针对每种传输技术各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在有线传输线路中还采用了SDH网络保护机制,使得保证有线传输线路的稳定性,文章对此有线传输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为今后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覆盖主要采取有线联网、无线覆盖、卫星直播覆盖等方式,而我们当地的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为了尽快将信号传输到县市,经过对多个技术传输方案进行论证,决定选用快捷经济的SDH网络进行节目传输。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尽快实现本地广播电视在辖区内的有效覆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信息传输介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线传输技术对保证信号的传送速度、信息量、传输质量上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文章结合现在有线传输的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有线传输技术的分类和各自的信息传输特性和技术特点,并对有线传输和无线信息传输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有线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同一个小区的同类型电梯井的移动通信信号覆盖通过工程造价、施工方式和覆盖效果等几方面的比较,说明了漏泄同轴电缆在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应用中较传统天馈分布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张明 《电视技术》2024,(1):96-98
近年来,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在城乡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便捷性、经济性、功能性及灵活性等方面。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主要应用多频网、单频网、综合组网技术,发射物理参数、接收物理参数、发射频率、极化方式及信道调制器参数等都会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为优化传输覆盖技术,工程建设应当注重从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加以改进。为此,介绍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覆盖技术与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春明  汪洋  王君 《电子世界》2013,(15):59-60
由于漏泄同轴电缆在特定使用场合里场强覆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漏泄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漏泄同轴电缆的应用逐步向宽频带方向发展。因此,提出了一种扩展漏泄电缆频带的方法。这里主要是从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模型理论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了漏泄电缆单模辐射的产生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展倾斜开槽的漏泄电缆频带的方法,该方法对于设计应用于超宽带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