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土地快速渗滤深度处理造纸废水,模拟土柱经10个掩埋期的生化培养,经过土地渗滤系统处理,CODcr去除率达90%左右,BOD5可达95%以上,出水达到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任雷 《广东化工》2023,(9):172-174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炭的材料特征以及生产工艺,同时对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应用于废水处理做了简要概述,介绍了不同的生物炭生产技术,重点是原料的预处理和后处理,同时,又讲述了生物炭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的去除效果。本综述还强调了生物炭技术在各种废水处理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包括工业废水(染料、电池制造和乳制品废水)、城市废水、农业废水和雨水。综述结果表明,生物炭技术是一种新的、成本效益高的、环保的废水处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是一种由生物质原料热解而成的稳定多孔碳材料。目前,生物炭及其碳基材料作为功能材料因其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实现了废弃物的合理资源化利用,而且兼具经济与环境效益而倍受研究者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炭的生物质原料种类、生物炭在不同成分下(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形成机制及表面特性;重点介绍了生物炭的改性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处理、杂原子掺杂、金属元素掺杂、多种元素共掺杂以及制备工艺的改良等,生物炭改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比表面积、反应活性位点和官能团,改良孔隙结构和无机成分,从而提高它在修复环境污染的性能;然后综述了生物炭作为优良吸附剂或催化剂在用于抗生素废水的具体应用及其去除机理。最后指出生物炭虽被证明了具备去除水中各类抗生素的潜力,但在材料本身的优化以及工程抗生素废水应用中仍有一些需要填补的知识空白。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因具有制备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富含碳素、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污染物去除、固碳减排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将生物炭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改性,会强化生物炭功能,有利于生物炭的高效利用.综述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理化性质分析及其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应用,并将改性前后生物炭进...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土地渗滤系统与膜分离系统进行组合,解决单独土地渗滤系统对悬浮物(SS)去除效果差以及单独膜分离系统膜污染和膜通量降低的问题,其中土地渗滤系统作为第一步处理,膜分离系统作为第二步处理。通过检测单独土地渗滤系统和组合系统出水 SS、COD、NH3-N、总磷 TP 来探究组合处理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通过单独膜分离系统和组合系统膜通量、电镜分析以及实物对比探究组合处理对膜污染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单独土地渗滤系统处理对SS、COD、NH3-N、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 63.59%、82.72%、91.67%、64.80%,使用寿命为 1 259 天;组合系统对 SS、COD、NH3-N、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 98.21%、94.48%、95.70%、71.13%,使用寿命为 2863 天。经过 15 次污水处理,单独膜分离系统膜通量为11.19 L/(m2·h),组合系统膜通量为 20.22 L/(m2·h);通过电镜分析和实物图对比组合系统膜表面污染物沉积更少。组合系统处...  相似文献   

6.
炼化废水处理回用臭氧生物炭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试试验表明,臭氧生物炭工艺经改造后可成功应用于炼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流程中。当废水中臭氧质量浓度为18.12g/m^3时,石油类、COD、细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28%,100%,BOD/COD值提高至O.237;生物炭工艺经曝气、加碱工艺改造后对石油类、COD、氨氮的去除率达到100%,39.7%,87.1%,出水符合循环水补充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系统地综述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了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炭-磁性复合材料和生物炭-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炭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农村一工程实例阐述了生物接触氧化+土地渗滤处理工艺在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该工艺具有投资少,占地少,设备简单,低能耗,管理维护运行方便,整个系统在地表之下,没有噪声,不散发臭气,出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在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剩余活性污泥为基体,通过高温热解处理及对其进行酸改性,制备出高效多孔生物炭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温度、溶液初始pH和吸附剂投加量对Mn2+吸附效果的影响。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g、吸附时间120min、pH为2条件下,20℃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2.55%;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g、吸附时间120min、20℃条件下,pH为2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3.63%;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时间120min、20℃条件下,pH为2条件下,吸附剂投加量为0.5g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3.08%。生物碳吸附剂对Mn2的吸附率由改性前的45.97%,提高到改性后的73.63%。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吸附剂相较于改性之前较大幅度提升了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2.5%吡虫啉微乳刑中的乳化剂进行了筛选,考察了水质、乳化剂、溶剂等对微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配方:吡虫啉原药2.5%,二甲基亚砜10%;助溶剂A5%,乳化剂ME-01C18%,辅助剂4%,水60.5%。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剂分解率低,水质影响小,使用安全,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水体污染是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吸附法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生物炭因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常被作为吸附剂进行应用。生物炭制备技术有多种,其中微波热解技术因效率高、原料受热均匀、成炭率高、制得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而被应用。通过介绍微波热解生物炭的制备方法,探讨了微波热解温度、微波功率及停留时间等参数对生物炭制备和吸附的影响,总结了微波热解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染料污染物的处理研究现状,阐明了微波热解生物炭所具备的优势,并对其在水中污染物去除的后续研究及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废水处理的研究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净化效果,选取绿沸石、牡蛎壳、黏土陶粒三种填料对径流中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行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试验,并进行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拟合各填料对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吸附特征,对氨氮及COD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绿沸石>黏土陶粒>牡蛎壳;对总磷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牡蛎壳>黏土陶粒>绿沸石。并以牡蛎壳及黏土陶粒作为特殊填料进行小试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填料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7.4%、77.0%、75.6%,相较于传统填料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将牡蛎壳及黏土陶粒作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特殊填料。  相似文献   

15.
炭材料在生物和医学方面的实验研究,证实了炭与生物有很好的相容性,研究工作者由此制造出了炭质人造心脏瓣膜,人造牙根,人造骨,活性炭吸附剂等生物和医学用材料,为炭材料在生物和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的模拟揭示了该系统非生物机制与生物机制对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的降解效果。研究表明,系统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是在非生物机制与生物机制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的降解是以生物作用为主,非生物机制为辅;对磷的降解则以非生物机制为主,生物机制为辅。生物作用对有机污染物、氮的去除占80%左右,非生物作用对磷的去除占58%左右。系统中氮转化以硝化效果为主,反硝化效果比较弱。  相似文献   

17.
雨水径流是城市受纳水体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城市径流中已检出多种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烷基酚等。这些污染物因其生物毒性、在环境中可持续存在等特性,对受纳水体、土壤甚至地下水造成潜在威胁。由于径流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浓度低,检测方法复杂,因此在实验室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国外相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径流就地处理设施对有机微污染物的效果。在常用的雨水处理方法中,生物渗滤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的径流水质数据,总结了城市雨水径流中部分有机微污染物的含量、来源,并介绍分析了几种有潜力用于雨水生物渗滤单元对微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微乳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微乳剂的特性和基本组成,介绍了其优越性和应用前景,研究了溶剂、助溶剂、乳化剂、水质等对微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3%吡虫林啉微乳剂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9.
祝明  赵燕  王守伟  张泉 《河北化工》2008,31(2):13-15,17
研究了生物渗滤床处理生活污水稳定运行时介质表面的生物膜形态和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分析了生物膜及微生物种群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渗滤床内的生物膜颜色、形态和微生物种群分布受渗滤介质质地、介质层深度影响,沿水流方向呈现不同变化规律.河沙介质表面生物膜颜色沿水流方向由黑色渐变为土黄色,其表面形态由起伏层叠渐变为平缓;除磷专用介质表面生物膜呈黑色,其表面凹凸交错,与河沙介质表面生物膜形态大相径庭;微生物种群构成多样,共检出包括细菌类、放线菌类、后生动物等三大群类20个种属的微生物;系统营养结构复杂,不同代谢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位置渐次形成优势群落.  相似文献   

20.
田同梅 《中国化工贸易》2013,(11):286-286,353
本文主要对35%吡虫啉悬浮剂和10%吡虫啉微乳剂的配方、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