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常,煤焦油中会含有一定量的酚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化工生产,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产出率与煤化工的生产过程、煤质等条件有关。阐述了煤焦油生产粗酚的工艺原理和各类工艺方法,筛选了最佳的工艺方案,并分析了粗酚在工业范围内的应用方式,能够为粗酚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陕北榆林地区中低温煤焦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陕北榆林地区中低温煤焦油轻质油为原料,丙三醇水溶液为萃取剂,采用超声萃取法萃取中低温煤焦油轻质油中的酚类化合物,考察丙三醇添加量、丙三醇水溶液质量分数、超声温度等工艺条件对酚类化合物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丙三醇添加量对萃取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丙三醇水溶液质量分数,超声温度对萃取结果的影响较小。最佳萃取条件为:丙三醇与轻质油质量比3.5∶1,丙三醇水溶液质量分数25%,萃取温度55℃,超声频率25 k Hz,酚类化合物萃取率高达93.9%。  相似文献   

3.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是实现煤焦油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掌握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情况、结构特点有助于高效分离方法的开发。针对煤焦油中粗酚的提取及精制,本文综述了碱液抽提法、溶剂萃取法和新型分离方法3类粗酚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粗酚精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不同粗酚提取、精制方法之间的优势与不足。系统阐述了光谱法、色谱法及核磁共振法3大类酚类化合物组成结构鉴定方法。探讨了该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酚类的分析鉴定需将多种先进手段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其组成及结构;粗酚的提取可以加快环保高效萃取剂的优选,推动新型萃取法的应用进度;粗酚精制在重点开发间、对甲酚及混合二甲酚高效提纯工艺的同时,加强高级酚提取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4.
煤焦油中所含酚类化合物是当前较为重要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化工原料。其产率主要受煤化工的工艺条件、煤质、工艺类型的影响,本文结合酚类化合物的种类、特点,对如何从煤焦油中提取粗酚工艺进行详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神木和山西大同的4种工业生产煤焦油为样品,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焦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GC—MS色质联用检测手段鉴定了碱洗提取的粗酚,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筛选有机溶剂,确定丙三醇水溶液为萃取剂提取中低温煤焦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精馏切取中低温煤焦油170~240℃馏分作为萃取原料,通过单因素考察以及正交实验得出结论:丙三醇添加量对萃取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停留时间。水添加量和温度对萃取结果影响最小。最佳萃取条件为:丙三醇和原料目标馏分质量比3∶1,丙三醇含水5%,温度30℃,混合时间30 min。丙三醇单级萃取率即达到92%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辐射和索氏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不同溶剂对淮南中温煤焦油进行分级萃取,并利用GC/MS测定分析各级萃取物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两级石油醚萃取物(E1和E2)中共检测到242种组分,主要成分是2~4环芳烃及含氧化合物,且含氧化合物中含有较多的酚类物质。甲醇和乙醇萃取物(E3和E4)中没有检测出任何化合物,说明利用分级萃取的手段可以有效的对焦油中族组分起到粗分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低温煤焦油中含有较多的含氧化合物及链状烃,其中酚及其衍生物质量含量可达10%~30%,粗酚精制对延长煤焦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工艺路线及流程、设备选型、自动控制、节能降耗等方面介绍了中温煤焦油粗酚精制的工艺技术和工程实践状况。  相似文献   

9.
开发了煤焦油萃取提酚新工艺,采用两种萃取剂对原料酚油中的中性油和酚类化合物分别实现萃取,再通过精馏作用实现中性油和酚类的分离,所得粗酚在液态催化剂作用下脱吡啶,可得到质量分数高于99.6%的酚类。该工艺流程简单、连续,经济性高。  相似文献   

10.
中低温煤焦油的真实产率与组成分布对于评价煤低温干馏工艺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为了得到煤焦油的准确产率、轻重油分布规律和全组分信息,以中低温煤焦油轻油(LCT)和重油(HCT)为原料,对LCT∶HCT∶水=1∶1∶1的混合物进行加热重组,得到重组煤焦油(RCT)、重组煤焦油轻油(RLCT)和重油(RHCT)。通过正己烷超声萃取分别得到正己烷萃取物(E-CT、E-LCT、E-HCT、E-RCT、E-RLCT以及E-RHCT)和萃余物(I-CT、I-LCT、I-HCT、I-RCT、I-RLCT以及I-RHCT),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和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联用(TG-FTIR)技术,对各萃取物和萃余物的组成结构、热解行为及气体逸出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煤焦油重组试验,RLCT为24.93%,RHCT为75.08%;重组煤焦油正己烷萃取物以烷烃、芳烃和酚类物质为主;E-CT相较于E-LCT和E-HCT,脂肪烃含量减少、酸性化合物增多;E-RCT相较于E-CT,芳烃含量明显降低,E-RHCT富集芳烃和酸性化合物,脂肪烃含量降至35.05%;重组煤焦油萃余物主要由饱和分和芳香分构成;重组后I-RHCT与I-RLCT轻质组分减少,萃余物的热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煤焦油中酚的提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永忠  贾丽 《当代化工》2008,37(2):194-196
煤焦油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高附加值产品,其产率受煤化工的工艺类型、工艺条件和煤本身性质的影响,低温热解产物中含量最高,其质量分数一般在20%~30%,几乎是高温煤焦油的10倍.低温煤焦油中含有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是低沸点酚、C3~C4烷基苯酚、萘酚及烷基萘酚3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主要是低级酚)含量高,约占1/3左右。通过与高温煤焦油组成比较,借鉴高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有关提取与分离情况,提出了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的提取与分离方面应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低温煤焦油主要来源于以烟煤为原料生产半焦(兰炭)时的副产和低阶煤热解提质时的副产。介绍了中低温煤焦油的性质和组成,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制燃料油技术和粗酚提取和精制技术,指出随着我国兰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低阶煤热解提质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我国中低温煤焦油资源量将进一步增加,中低温煤焦油加工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配比的藻类与煤以低温干馏的方法进行低温共炭化,研究煤焦油的变化.结果表明,煤焦油中轻质油含量增加29.55%,萘类化合物含量增加9.15%,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23.93%,实现一定程度的轻质化.  相似文献   

15.
《煤化工》2021,49(4)
针对传统的煤焦油碱洗法提酚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含酚碱渣和废水、乙醇胺法提酚无二次污染但酚产品中萘含量过高的问题,根据乙醇胺和萘类化合物间的共沸特性,提出了一种乙醇胺法提酚的概念化改进流程和工艺。新流程以乙醇胺为萃取剂,萃取煤焦油中的酚类和部分萘类,利用共沸特性将萘类与含酚萃取物分离,再利用精馏和结晶获得纯度较高的酚类和萘类产品。利用实验和模拟方法进行了工艺验证和流程参数优化,结果显示:在乙醇胺和酚油质量比为2∶1、两步结晶温度分别为40℃和5℃、萃取物分馏塔塔盘数72块、回流比为1.5的情况下,利用该工艺提取的粗酚纯度可达98.68%以上,粗萘纯度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4):893-896
综述了低温煤焦油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并且概述了主要的分离技术,重点讲述了多元溶剂萃取、离子液体萃取、络合萃取、柱层析等新工艺。对各种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传统分离法与新工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溶剂萃取法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有效方法,易于实现酚类化合物分离技术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低温煤焦油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并且概述了主要的分离技术,重点讲述了多元溶剂萃取、离子液体萃取、络合萃取、柱层析等新工艺。对各种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传统分离法与新工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溶剂萃取法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有效方法,易于实现酚类化合物分离技术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以中低温煤焦油360℃的馏分油为原料,Ni-Mo/γ-Al2O3为催化剂,在小型固定床单管加氢反应器上进行加氢实验。在压力13 MPa、空速0.4 h-1、氢油体积比1 700∶1和反应温度370℃工艺条件下进行催化加氢反应,通过对原料油和加氢产物的GC-MS的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了酚类、萘类、联苯类和菲类化合物的加氢转化路径,得到煤焦油馏分油中主要化合物的加氢反应网络。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灯盏花全草为原材料。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灯盏花石油醚浸膏的化学成分,首先用超声波提取法得粗提浸膏,再用石油醚萃取,得石油醚浸膏。然后对展开剂进行优化选择,确定较优方法:先用石油醚∶丙酮(3∶1)对样品进行洗脱,再用氯仿∶甲醇(10∶1)对样品进行洗脱,分离效果最理想。最后从灯盏花石油醚浸膏中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查阅文献确定其结构为硬脂酸。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煤在萃取过程中的转化率,考察微波辅助萃取煤的工业化可行性。在微波辅助下,以神府低温煤焦油馏分为溶剂,在最优操作条件下萃取神府煤,将萃取混合液在510℃条件下热解,分析了热解液体产物的性质及组成,得到了加工方案。结果表明:液体产物主要由酚类化合物、芳烃化合物及烷烃组成,酚类含量较高,其在萃取热解液体产物中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主要由苯酚、C1~C4苯酚组成,大于C4苯酚的含量很小,其中由苯酚、C1-苯酚、C2-苯酚组成的低级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70%以上,因此对液体产物进行加工时,需要将低级酚类化合物从液体产物中先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