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拟电子技术是培养学生掌握模拟电路基础理论、强化学生工程素质能力、锻炼学生探究设计技能的关键课程。本文围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逻辑,从国家战略、德育素质养成、美育观点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四个角度分析如何将课程思政贯穿融入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印证了将思政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以协同育人的模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思政教学实践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地: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学生高度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做到既传授给学生理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理解尊重学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 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经过实际的课堂讲授验证,团队尝试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堂效果反响热烈,实现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情感及价值等方面的共鸣。这一研究对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合研究生学科核心课“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的课程地位、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构建了课程思政体系,从四个维度深耕思政元素,突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高度相关性。教学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和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志存高远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培养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动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采用体现“创新性、高阶性、思政性和挑战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引入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创新地提出了设计、仿真、制作、数据分析、项目报告和学生互教(SMART Design)的科研训练教学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创新综合过程性评价方法;对比最近3个学期的学生综合评价数据发现,改革成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专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提升育人成效。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论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四个方面,构建多元化思政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德育的协同育人。课程建设方案对工科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的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理念。本文以“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欠缺,教师学生理解课程思政狭隘的现状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晶体管放大电路教学过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为例,阐述了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有科学研究探索能力,不畏挫折失败,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课程体系中的两门重要课程,“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先修课,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感到吃力,往往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两门课程间的衔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理顺两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列举两门课程相关联的教学实例.实践表明,加强这两门课程的关联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背景课,是引领学员开启电子类专业之门的“开山之课”,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以新型军事人才需求为牵引,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导向,课程组聚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从“三个层面”挖潜思政元素、“四个维度”实施思政融入,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育人”的主战场、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梳理各个模块知识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课程内容讲解,引入规则意识,通过一些小的例子,引出一些生活哲理,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高铁为切入点,将“高铁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渗透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高铁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技术的自主研发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对“部分国家对我国高科技出口管制”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建设核心是打造融入思政元素的“金课”,以电机与拖动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并给出成绩评定方法。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课程内容为教学案例,设计了思政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张凤  李密兰  李萍 《电子测试》2022,(18):124-126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基本电路类型多,不论是图解分析还是估算法分析,难度都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本文提出了基于《模拟电子技术》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每章知识点模块化,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卓有成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以“信号与系统”为例研究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的学生素质培养要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科教-思教”融合式教学案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4.
立足卓越工科支柱课程的定位,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存在的挑战,通过思政元素与科创潜力两翼的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授课内容、理实合一的专题式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于智慧教学的多元化考评。这些教改实践提升了模电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与学生平均成绩,有助于培养大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5.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现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通过有限的课时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课程内容,从而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是授课老师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并阐述了该教学方式的概念、实施方式、优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技巧,最后通过一个教学案例介绍了启发式教学如何应用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去。  相似文献   

16.
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将思政融入到《数字电子技术》这门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重构本校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并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到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中,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讲解具体融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教学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点。“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文中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项目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的"电工电子技术导论"教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是为管理类、人文类、财经类和外语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于课程引入了许多发展和探索性的内容,导致教学体系中有限的课程容量与无限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电工电子技术导论”教学系统。本文论述了该系统的原理和构成。  相似文献   

19.
李晓雨 《中国新通信》2023,(1):203-205+209
大学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传递语言知识和技能等信息,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输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课程思政”的突破口与新抓手。本文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大学外语”课程为例,探讨了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发挥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急需进行融合式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组基于思政引领知能并重的理念修订了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结合雨课堂和雷实验构建了智慧实验体系,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强结合提升了学生能力。课程将多元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优化了考评方式。经过融合式教学改革,切实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了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