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安阳、新乡两地的六个代表性的传统山地民居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影像图、无人机采集的影像及建筑学测绘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结构、院落朝向、院落布局与建筑形制等方面出发,对豫北山地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在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豫北地区山地民居聚落的形态演变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是太行山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特殊的环境气候和地形特征使得村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平面形态;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导致院落形制、民居类型和组合样式也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民居不同的特点;在建筑建造上,大梁江村民居体现了传统民居聚落建造中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特点,从而使得大梁江村成为我国奠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山西的民居聚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颗历史明珠。本文所探讨的右卫古镇是曾经的军事重地、商贸集散地,通过对其区域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来探讨右玉的聚落形态特征和民居形态特征。聚落形态特征鲜明,选址合理,"用险制塞"、"择水而居";布局严谨,从"点、线、面"出发;街道秩序井然,以十字街为中心;防御建筑俱全,易守难攻。就其民居形态特征而言,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和屋顶较为厚重,院落基本为四合院形式,艺术形态丰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是传统民居聚落的存在形式之一。因与水流的亲密联系,呈现出优美惬意的居住环境。本文整理分析与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的成因和美学思考,探究建筑群落与建筑单体的美学形式,从地域特征入手,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寻找河流对于濒水民居聚落的形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 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 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 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 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 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 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 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 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 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 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 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 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 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 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 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 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背景-民居特点-建造策略”为框架,利用类型学与形态学方法归纳传统民居的形态分布、平面形制、空间组合与材料运用4方面特点,结合鄂西南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传统民居在规划布局、空间营造以及在地材料3方面的绿色建造策略。通过深入挖掘与分析鄂西南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为当代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武夷山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研究入手,从聚落形态、民居形制、建造材料与外观形式等四个方面归纳梳理武夷山传统建筑的地域特性,并以齐康先生、钟训正先生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为例,对建筑创作中如何体现地域特性进行探讨,为未来武夷山地域建筑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人类住区建筑形制、生活习俗的显著差异,本文将人类住区分为两大形态:城市与乡村。本文基于城市与乡村两大聚落的不同背景,分别阐述其住宅建筑特征及发展演变历程。以时间为主线,探讨了乡村聚落自原始巢居与穴居起,随着历史的推移,形成了日渐成熟并富有传统特色的建造技艺,及其具体的产物形式——传统的民居建筑。在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背景的明显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横向的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特色民居体系的形成与丰富。近现代,乡村聚落住宅建筑趋于稳定,并无较大变动,这段时间内,城市住区的发展更加鲜明,富有时代特色,并日渐繁盛。在住宅建筑形制日益丰富、建造技艺趋于现代化、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人们对城市居住要求多样化的今天,城市住宅建筑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精华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也体现在普通乡村的一些典型民居中。在普通乡村聚落更新中,有些优秀民居正在面临着被废弃或拆毁的危险。论文以保定市冉河头村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追根溯源,分析了当地民居近50年的演进特点,尝试发掘其生态营造智慧和传统技艺,并提炼出其建筑空间与形态类型,同时提出当地民居的保护策略,试图为传统住居文化的传承提供类型积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建筑学视角对西海固地区回族聚落的形态及空间进行研究,划分出集聚组团型、带状一字型、核心放射型以及串珠状自由型四种聚落形态类型。从而分析聚落形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西海固回族聚落形态宏观呈现“大分散、小聚集”和“大分散、大聚集”的分布态势;(2)微观则体现着“向寺而居、以西为贵”的特征;(3)回族聚落形态中心呈现出由单一核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慧心  康川豫 《四川建筑》2012,32(5):36-37,40
大梁江村是河北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而且融合了几种不同的建筑式样,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建筑风貌和格局,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研究实体。文章从聚落的整体空间出发,寻找出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喀什高台民居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传统聚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该文从高台民居的建筑斑块和道路廊道两方面分析了高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结果发现,建筑斑块面积和形状特征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而密度分布特征则与聚落内清真寺分布有关;道路廊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等高线理论一致,揭示了高台民居道路系统形成过程中隐藏的修建逻辑。  相似文献   

19.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合院民居形状的长宽比、建筑密度和院落形态,对陕南集镇合院民居平面格局特征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和研究,为传统聚落形态研究提供借鉴,也为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地延续传统聚落特征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