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源性病原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作为地球上种类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能够侵染细菌。研究表明,噬菌体不仅具备结构简 单、特异性强、价格低廉等特性,而且具有能够区分活细菌和死细菌的能力,以及容易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 等优势,噬菌体及其产物为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噬菌体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科 学等学科结合形成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就噬菌体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原理及应用进行分 类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报告噬菌体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食源性病原菌造成的食物污染及中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存的检测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不利于病原菌的成功快速检测,报告噬菌体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工具吸引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应用于报告噬菌体检测技术中的报告系统及这一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其快速准确检测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其研究内容集中于识别元件的开发和固定以及样品的检测应用。噬菌体是一种能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可将其作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重要的识别元件来开发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酶、抗体、核酸等识别元件相比,噬菌体更加容易获得,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性质稳定。同时基于噬菌体的阻抗型、安培型等电化学技术因其灵敏度高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噬菌体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固定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胡雨欣  何早  陈力力  刘霞 《食品科学》2015,36(11):236-239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目前用于构建展示文库的噬菌体主要有丝状噬菌体、λ噬菌体、T4噬菌体和T7噬菌体。该技术在筛选噬菌体、单链抗体及多肽以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噬菌体展示技术系统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免疫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且适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在预防和诊断食源性疾病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免疫层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检测中。本文综述了6种免疫标记材料在检测不同种类病原菌方面的应用,并对其检测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李萌  王静雪  林洪 《食品科学》2010,31(23):439-446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检测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面临着由耗时、费力的传统方法向省时、简便的现代检测技术转变的挑战。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敌,具有结构简单、专一性强、分布广泛、繁殖速度快的特点。现今已有很多噬菌体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这些方法方便、快速、高度特异性,特别是当检测费用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更有优势。本文对噬菌体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进行分类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全球每年有几百万人因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引发疾病,亟需开发快速且专一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以保障食品安全。噬菌体具有反应效率高、特异性强以及容易制取等众多优势,被广泛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文章首先介绍噬菌体并且阐述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接着分析噬菌体与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光学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联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原理,重点总结了噬菌体联合这些技术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噬菌体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技术对维持我国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所使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方法和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主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以上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同时对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新兴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组成的CRISPR/Cas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可高效、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外源核酸,与传统技术相比在检测病原菌方面更为高效。本文基于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等温扩增技术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CRISPR/Cas系统的分类、原理以及与等温扩增耦合后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在即时检测应用中的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和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方面。针对PCR基因扩增技术、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食品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标准菌株Escherichia coli EPEC(CICC10664)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扬州市各地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裂解镨及其对宿主菌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分离到一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命名为Ec.P01,电镜观察其为肌尾噬菌体,直径约为80 nm,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其噬菌体Ec.P 01的平均裂解量为48 PFU/m L,潜伏期约为10 min,裂解期约为90 min,热稳定性较好,对宿主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分离到一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为治疗大肠杆菌感染疾病和治理食品及其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食品中极低浓度的病原菌需要通过前处理再结合有效的检测技术才可检出。现有快速检测方法受到增菌液成分、食品成分或菌体浓度低的影响,需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富集后才能缩短检测时间、进行准确检测。本文分析了单一的致病菌富集法,包括裸磁珠及功能化磁珠的富集法。进而综述了富集与检测一体法,包括电泳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对于致病菌的特异性富集,需要进一步提高吸附率及灵敏度。富集检测复合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及检测限有待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检测肉中食源性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准确灵敏检测肉中食源性病原菌是保障肉类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重要手段。PCR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因其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简便快速等特点而成为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的重要手段。简要阐述了PCR技术的检测原理,详细介绍了PCR技术在肉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2009年嘉兴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共采集275份生熟食品样品,分离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 75份生肉、水产品食源性病原菌总污染率45.3%,其中检出沙门菌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副溶血性弧菌18株。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200份即食食品总污染率3.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结论 2009年嘉兴市主要污染食品品种是冷藏冷冻生肉,污染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5.
噬菌体因其高效特异识别并裂解宿主菌的特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兽医和食品领域中致病菌的防控。该文就噬菌体的基本特性、抑菌机理、安全性以及在对各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控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243-247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内外一直都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食源性致病菌则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准确的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差等问题。而将纳米材料与传统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文章就几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前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等, 在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流行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传统的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主要依赖培养基对存活的细胞进行选择分离和传代,虽然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其检测周期长、程序复杂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检测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的检测技术。本文对应用生物传感器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检测技术大多为传统的培养方法,结果准确但操作烦琐,检测周期长。纳米抗体作为一种新的抗原识别和调控工具,具备分子小、免疫原性弱、水溶性好、组织渗透性强、稳定性和亲和力强、易于表达和修饰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抗体的结构特征,作为检测工具的优势,筛选与表达的基本情况。然后介绍了纳米抗体在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补充了纳米抗体检测食品中诺如病毒和生物毒素的研究。最后对纳米抗体在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更加高效、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爆发根源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与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液相芯片和基因探针技术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技术由单一检测向多重检测的突破,及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