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从1980年代至今,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成为荷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滨水空间再生项目;其更新转型过程影响了鹿特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是一次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深度变革。文章结合南部岬角港区发展演化的历史背景和转型进程,解读其更新再生的内在动因和理念。从空间策略和操作策略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在项目定位策划、区域交通整合、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功能优化、空间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操作机制和转型成效。最后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其更新过程的核心经验与不足,有助于认知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机制,并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在发展定位、策略制定、空间操作和过程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5)
当前,小街区成为城市规划关注的一项重点课题。文章首先在微观空间和宏观结构层面上分析了"蓝网"结构对再构小街区的有利作用;其次,通过叠加滨水通道前后的街区形态对比、空间整合度对比和交通选择度对比,对基于"蓝网"结构嵌入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苏州市高新区的实践提出了在街区中重构滨水通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跃中 《中国园林》2022,38(2):54-59
基于城市河流从传统交通运输功能到生态与休闲功能的转变,分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2个层面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针对遂宁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对遂宁南滨江公园提出"一个慢行系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段进行大坝改造,丰富慢行系统,塑造台地花园;在湿地段进行低成...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大都市化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须把握以下三方面关系:滨水上下游间的关系,滨水两岸间的关系,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关系.以武汉、巴黎等典型滨水城市空间为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围绕滨水上下游区域的整合、滨水两岸城市空间的联动和滨水街区的复兴展开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探讨滨水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活力复兴能整体提升城市区域的空间品质特色。为有效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将秦淮新河的空间功能向生态休闲、旅游的公共空间转型。在该滨水空间设计,建立以实施为导向,包括功能定位和时序开发设定的时空整合发展策略。两大维度的整合设计,较完善地解决了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设计难点,有效地融生态、人文特色于空间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城市双修"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状况提出的规划思想,滨水空间是其重要实践对象。澳门经过多次填岛扩张和高密度城市化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凸显,急需修补。经过对澳门滨水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其现存问题,结合典型填岛发展城市哥本哈根滨水空间的特征,从自然生境修复、空间功能修补和空间活力修补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澳门填岛背景下滨水空间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交通走廊作为区域空间整合切入点,分析厦门湾都市区空间整合的基础和条件,应用"点轴开发模式"进行区域层面空间整合,完善厦门作为区域门户城市的服务功能;应用"轴向组群发展模式"进行都市区层面空间整合,促进形成网络化的都市区内部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西安城市空间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西安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分析,从塑造西安城市空间特色的角度,提出了保护老城、重塑新城的总体策略。在城市保护层面,注重保护西安的山水城市格局及众多的历史遗址遗存,制定相关的城市保护制度和法规;在重塑层面,整合城市历史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基础上,一是实施"唐皇城复兴"规划,重新整合出老城的传统空间,二是注重提升片区的优势,打造特色新城,三是从城市形象的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并结合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如城市色彩、建筑风格等,建立城市总体设计的研究框架。所提出的总体策略和方法为西安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重振"的目的,对泰州古文化发源的三河地区进行了城市复兴设计研究,与普通的城市设计不同,本研究重点在于提供形象的复兴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整体层面和重要功能空间的分级复兴策略体系,搭建复兴的理论孵化平台,再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规划操作,在总体方案设计的指引下,对包括居住复兴、商业复兴、滨水旅游空间建设等重点功能空间复兴进行模式化研究,由虚到实,避免复兴理论的空泛化,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在物质空间层次的价值空间再创造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对策略和实践的契合点提出一些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区域空间的开发与更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曲少杰 《工业建筑》2004,34(5):30-33,49
通过对滨水地区的历史变迁 ,分析滨水地区的系统性、复杂性、敏感性、兼容性、共享性及个性等6个特性 ,结合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等因素 ,从空间景观、地区气候、功能组织、土地价值、人文价值、社会公众性各个方面阐述滨水地区的开发策略及实施方法。建立有效的开发机制 ,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整合 ,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和设计策略指向了生态结构与格局的合理建构,也是城市水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体系提出了蓝绿空间耦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体系与空间模式:宏观尺度上重点关注全域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中观尺度上着重城镇集中建设区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并指向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微观尺度上重点关注详细设计层面对水体及水岸蓝绿空间的设计引导。同时,基于蓝绿空间规划与建设管控的目标,对蓝绿空间包括水面率控制、蓝线控制和连通度指标控制在内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吴熙 《城市建筑》2014,(11):297-297
城市滨水区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文化中饰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目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心。本文就对当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权益的规划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空间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共有财产。从城市经营角度思考,借鉴西方空间生产理论思维,提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目标与原则,即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被大量私人封闭式社区占据等公共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借鉴欧美城市滨水区复兴经验和西方公共信托原则,并根据我国《宪法》与《物权法》中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认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权益必须要有相关法制措施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界定与保护。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规划"白线"管理办法及其制度保障措施,以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生产惠及所有市民。  相似文献   

16.
王江萍  聂爽 《华中建筑》2012,30(6):93-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被当作人们生活闲余的最佳选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作为一个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视觉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与生态。该文结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途径,具体为:滨水景观的延续性、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滨水景观的亲水性、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以及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科技手段,从中寻求低碳生态和滨水景观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柳建华 《山西建筑》2011,37(35):186-187
通过对湖北江陵县内荆河滨河景观的改造设计,探讨了城市内河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景观规划策略,突出滨河景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生态性,把握城市规划目标控制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下,强调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特色塑造,发挥其名片效应,提升城市滨河景观与城市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章明  鞠曦  张姿 《中国园林》2022,38(5):31-3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低碳生态规划理念的深化扩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本文选取低碳生态城市中绿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互动关系,梳理辽东湾新区金帛岛生态型景观的构建引导模式,提出减少城市碳排放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