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石家庄市美术馆建筑实践为切入点,以"场所营造"为主题,探讨文化建筑基于城市环境的创作实践,关注建筑的空间场所序列一体化、展示空间的层次与品质及对人的活动支持等,揭示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化体育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类型之一,历来都是城市中极具精神意味和充满活力的场所,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通常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体育建筑及其内外部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单元,应当与城市空间以及其他城市空间环境单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共存、对话和相互促进的积极的关系,以达到建筑与城  相似文献   

3.
刘国伟  赖伟王军 《福建建筑》2014,(1):111-113,78
万州滨江环湖地区是其历史发源地,是城市中心和景观核心区。本文对万州滨江环湖区域城市建筑、广场公园、空间节点三个场所要素进行了现状调研,提出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建筑主题,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重要主题策略。从文化和建筑出发,结合现代人居生活需求,展示主题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形成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达到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建筑的整合设计应关注城市整体环境、关注文化建筑中的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等特征。本文以黄骅群众艺术公园与文化中心设计创作为例,通过对整体意象、区域场所环境氛围来进行创作构思,通过统一形体逻辑构建和空间环境处理达成整体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旧工业区的重构正是展现创新能力、体现城市文脉、增加城市体验感的绝佳场所.通过重现场所环境,整理场所空间,突出场所内涵,优化并传承场所中的工业精神、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将场所精神赋予旧工业建筑,将城市的文脉融入旧建筑区的重构,让居民体验出整体的空间情景并找到对空间的归属感,使旧工业建筑区在新时代吐故纳新,涵养城市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是收集、传播、储存智慧和文明的场所,它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它也给人们一种求知欲望,营造一种极具文化气息的场所精神.文章从图书馆的环境、造型、中庭以及阅览空间全面剖析了与营造的"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图书馆职能给人们思想、文化教育,也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自我调节机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设计行业当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与建筑的有机更新需要对现有建成环境、非物质遗产、文化多样性、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等进行整合考量,基于城市未来的生活方式,通过空间新陈代谢和场所重置,主动适应,融入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8.
季松  段进  薛松  李亮  宫作成 《城市规划》2023,(12):4-12+48
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空间基因视角的城市设计,从生态与农业、建成环境等空间要素的地域性组合模式及其机制入手,通过形态组织与场所营造,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环境与风貌。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为实践案例,从生态本底、聚落格局、聚落肌理、建筑风貌等方面对江南水乡的空间基因进行了识别提取与传承设计,对新时期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场所精神是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和整体氛围的统一体。文章以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为解析案例,剖析了基于环境的文化建筑的场所精神创作手法和策略。该案例从基地环境出发,将建筑和环境以及文脉进行有机融合。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并结合设计实践,作者通过文章阐述并提出了将建筑、场地环境以及文脉相结合构建场所精神的文化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凌 《规划师》2011,27(Z1):29-32,37
大型文化建筑集聚区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场所的营造可从静态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在静态的空间环境方面,需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处理好公共空间与建筑形体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关系.而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方面,则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空间活力,使之成为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11.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办公建筑设计中,通过创造多孔性、延续文化传统肌理的城市环境空间,使建筑的外观形体,在人们行进中的空间体验——时间、空间、光线、阴影、肌理、质感、色彩等现象与人的经验感受溶为一体,通过对材料、细部、色彩注重与地方历史、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呼应,从而使建筑与场地紧密切合,增加建筑的体验感,达到建筑与地方特色生活共生、锚固的场所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通过城市文学建构一种理解城市和建筑的视角,以城市文学观照城市与建筑。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城市与建筑空间并非简单的三维物质空间,而是具有寄托人们情绪感受的场所,是人们的记忆与心灵原乡,也是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呈现,是人与社会文化的物化。另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文人对目前的城市空间的批判态度,借此尝试探讨建筑和城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从城市、场所、历史文化等方面探寻巴拉干自宅的建筑空间及其环境,从片断到系统分析,以揭示巴拉干自宅中的空间品质及巴拉干在建筑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相似文献   

16.
只有促成人的活动和建筑空间的融合,才能使静态的空间成为动态的场所,恰到好处的建筑光环境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建筑空间的吸引力来促成这种融合。以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的建筑光环境设计为例,分析了光环境与建筑界面、街区肌理、城市文脉等三个层面的平衡策略,进而讨论了基于城市公共记忆和市民文化自觉的光环境设计构建日常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高校入口空间不仅是整个校园的肇始和开端,还是城市空间的枢纽与点缀。本文以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入口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大门前广场和大门建筑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用地的地势地貌、前广场的内向性与外在性、活动场地的场所感与人性化以及大门建筑主体的穿行功能、安全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加以探索。思考了新校区入口空间如何在场所的适应性与文化的标识性等方面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并与老校区产生联系。利用当代空间环境设计的创作理念与设计手法,塑造出新环境中的高校入口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论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建筑与城市空间文化特色的影响,并从城市的肌理、空间的融合与共享、风格的协调与对比等方面论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文化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手段在科技、社会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利用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当前应用于文化遗产更新利用的新媒体技术类型、技术特点分析,结合对当前城市工业遗产更新设计与后续运作中设计可持续管理不到位、公众参与度不高、公共空间缺乏吸引力等问题的思考,提出工业遗产更新设计与利用中通过数字化信息模型建构、场所空间互动、多媒体表皮建构等新媒体技术方法,从建筑本体、技术与空间使用者三方面增强工业遗产更新利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