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阴似箭,转眼《城市建筑》已创办5年了。04年的夏天与《城市建筑》年轻热情的编辑在北京相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他们盛情地邀请我为这一份即将诞生的新专业刊物写一篇稿件,其意之恳切令人无法推辞。  相似文献   

2.
简讯     
《时代建筑》2014,(1):184-185
<正>《时代建筑》杂志2013年会暨"城市区域发展:区域中心与商业综合体"论坛举办2013年12月20日,《时代建筑》杂志2013年会暨"城市区域发展:区域中心与商业综合体"论坛在同济设计院一楼报告厅举办。年会在《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主任张晓春副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钱锋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教授分别致辞,《时代建筑》杂志执行主编徐洁副  相似文献   

3.
<正>35年,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3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到今天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35年,城市从破旧到新建,到如今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百花齐放;35年,作为一本行业杂志,《城市开发》从幼小走到青壮年,与行业、业界企业一路同行,在共成长的历程中收获了一份情深谊长。穿越时光隧道,1980年4月2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荷兰期间接触到《城市建筑》.第一感觉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将城市议题与建筑议题并重的杂志。不同于以往国内的建筑杂志主要关注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及规划类杂志主要关注规划层面的计划.《城市建筑》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城市中.将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作为主题。而这正是我积极参与并与《城市建筑》共同成长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我的珍藏     
接触《城市开发》杂志是在1999年夏季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的一位朋友,借给了我两本《城市开发》杂志,作为我“钻研业务”的一份礼物。回到办公室后,随手翻看几页,顿觉眼前一亮,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立言精辟,扼要鲜明,时代感强,与其它刊物相比与众不同。 由于心急,我一口气读完所有文章。从此,《城市开发》杂志在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道理很简单:我从中掌握了信息,学到了知识。它帮助我了解到了城市开发建设方面的重点、热点和新动向。可以说,《城市开发》逐渐成为我工作中离不开的良师益友。渐渐地我开始关心它,有时手也痒…  相似文献   

6.
十年一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无论是事还是人,每过十年都是值得总结和纪念的,《城市建筑》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专业杂志已走过了十年。 我是1985年建筑学毕业,每过一年便对建筑会有不同的理解。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基本是纸上谈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形式风格:关注建筑的创新。而对建筑如何建造和实施并不关心,甚至我在设计院的第一个作品——延安火车站,从落成后到拆除我只见过一次;第二个十年我开始关注如何将建筑完满地建造,不但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韧性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梦想;第三个十年我已担任总建筑师多年,思考的角度自然广了一些,正值《城市建筑》创刊的初期,编辑向我约稿,当时我正在研究西安的未央新城,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向宏观的城市过渡,思考的维度也从”米”向”千米”的量级跃升,所以结合未央新城城市设计的体会写了《”缝合”城市》一文,针对中国城市过度形式化和建筑风格化的倾向,提出城市大于建筑、品质大于风格的观点,尽管我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施,但关于它的思考一直指导我完成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可以这样说,《城市建筑》伴随我从单体建筑设计走向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正由哈工大建筑学院和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编的《城市建筑》已经创刊十三年了。这本学术期刊的发展,我算是一个见证人。从最早偶尔投稿的作者,到某期客座主编,到编委,到成为《城市建筑》真正的朋友,其中的经历,是值得愉快地回忆的。记得在《城市建筑》六年庆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六六之顺》表示祝贺;十年庆的时候,我又写了一篇《十年之变》。这两篇小文章其实都表达了对《城市建筑》的祝福,也寄托了我自己对建筑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十年一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无论是事还是人,每过十年都是值得总结和纪念的,《城市建筑》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专业杂志已走过了十年. 我是1985年建筑学毕业,每过一年便对建筑会有不同的理解.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基本是纸上谈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形式风格,关注建筑的创新,而对建筑如何建造和实施并不关心,甚至我在设计院的第一个作品——延安火车站,从落成后到拆除我只见过一次;第二个十年我开始关注如何将建筑完满地建造,不但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韧性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梦想;第三个十年我已担任总建筑师多年,思考的角度自然广了一些,正值《城市建筑》创刊的初期,编辑向我约稿,当时我正在研究西安的未央新城,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向宏观的城市过渡,思考的维度也从“米”向“干米”的量级跃升,所以结合未央新城城市设计的体会写了《“缝合”城市》一文,针对中国城市过度形式化和建筑风格化的倾向,提出城市大于建筑、品质大于风格的观点,尽管我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施,但关于它的思考一直指导我完成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可以这样说,《城市建筑》伴随我从单体建筑设计走向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9.
刘永富 《建筑》2004,(5):8-8
《建筑》杂志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全国建筑业服务,在长期的宣传报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权威期刊,在中国建筑行业享有盛誉。作为一名《建筑》杂志的忠实读者,看到《建筑》杂志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完善,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建筑》杂志长期以来对北京城市建设所做的宣传报道,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的城市建设一直是《建筑》杂志关注和报道的重点,北京的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包括《建筑》杂志在内的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新闻界朋友的一份劳动和汗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  相似文献   

10.
<正>亲爱的《城市开发》杂志的小伙伴们:你们好!在这绿意盈盈,清凉舒适的初夏之日,写一封信给你们,首先向《城市开发》杂志的伙伴们和读者朋友们问好。作为一名资深的读者兼老朋友,对于《城市开发》这本杂志,我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感激之情。我是2012年进入物业管理行业,从事的是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及宣传相关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接触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权威杂志,从最初的陌生到熟知,从读杂志是一项工作任务到现在每次拿起杂志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般的自然。在我从一名"物业小白"到成长为公司企业的宣传能手的过程中,一直都有杂志的陪伴。而我也见证着杂志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暖通空调》杂志创刊50周年。50年,半个世纪;50年,似长,亦短!从1971年创刊的《建筑技术通讯》到如今的《暖通空调》(月刊),杂志始终以"新颖、实用、准确、精炼"为办刊方针,记载和见证了50年暖通空调专业学术研究、技术成果、产品应用、标准规范、工程总结等专业技术内容,引领和促进了暖通空调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1984年3月,我国首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防水专业技术杂志《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创刊。笔者当时在上海隧道建设公司从事防水技术工作,有幸受聘为《中国建筑防水材料》通讯员。《中国建筑防水材料》1986年第4期刊登了笔者的首篇文章《海底取水隧道的接缝密封》,从此,笔者也与杂志结下了深深的友谊。2014年,是杂志创刊30周年,作为中国防水行业辉煌30年的亲历与奋斗者,趁杂志开展"我与防水30年"主题征文活动之  相似文献   

13.
<正>从1984年到2014年,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庆祝行业辉煌30周年,《中国建筑防水》杂志从2013年10月起举办了"我与防水30年"主题征文活动,在杂志开辟了专栏。活动历时一年有余,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众多领导、专家、企业家以亲历者的角度,或追忆对我国建筑防水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行业开拓者,或记录行业发展的历程与重要事件,或  相似文献   

14.
成长寄语     
《城市建筑》杂志自2004年创刊至今已经七周年了,想想我们之间从相识到相知真是颇有意思。因为《城市建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恰巧一些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就是从那边过来的,在交谈之余便会提到该杂志,推荐我看看,说很不错,所以有时间便会去关注,拿起来翻看阅读。  相似文献   

15.
城市之光,大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起孔宇航:今天由我来主持"《中外建筑》大连论坛",《中外建筑》杂志最近一年策划了一系列城市专题,谈过以四大建筑为主题的北京,谈过上海、哈尔滨、昆明、重庆、厦门、广州等城市。  相似文献   

16.
"探索"深圳     
覃力: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中外建筑》杂志,从2007年开始,策划了一个叫做"城市话题"的栏目,自2008年起,每期介绍一个城市。该杂志委托我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来针对深圳的城市·建筑做一个解读和探讨,希望我们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深圳市的城市建设现状和城市的特色,做一些梳理和总结,从而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圳、认识深圳。  相似文献   

17.
顾孟潮 《建筑》2014,(20):52-53
《建筑》杂志创刊60周年可喜可贺。60年怎么走过来的?60年后的21世纪的路又是如何走法?回顾和展望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作为《建筑》杂志57年的读者,对于《建筑》杂志可谓情有独钟,其受益终生感谢。1957年,我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建筑学专业,接触到的第一本综合性的建筑专业期刊便是《建筑》杂志.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一直是  相似文献   

18.
王竹     
正我出生在"西冶",从小就受到"建筑"的熏陶,1982年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后,就理所当然地回到了"母校"。在西建大任教的18年,开启了我的教学与研究历程,经历了建筑学专业从《设计初步》到《毕业设计》的全部课程的授课与教学改革,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1986–1990年在职跟随刘宝仲、张晋学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奠定了我的学术轨迹,明确了地域建筑、城市设计、乡村人居等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防水》(原《中国建筑防水材料》)杂志已经走过30年了,期刊从无到有,从季刊发展到双月刊、月刊再到半月刊,并随着行业的发展,叉出版了《屋面工程》和《建筑密封》专刊,内容丰富、质量高,已成为我国建筑防水行业权威的专业刊物、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原名《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3年更名而来,是全国第一本智能建筑类杂志。《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支持,北京《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社承办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刊物。《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为月刊,规格为大16开,成品尺寸210mm×28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