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大连市既有住区①老年人密集行为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观察、测绘的方法,对大连市既有住区老年人密集行为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既有住区老年人密集行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对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及公共空间环境优化的策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帮助和促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以益阳市单位型住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休闲空间及居民活动现状基础上,研究了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适老化改造策略,以加强多代际间的交流互动,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3.
老旧住区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方面。随着人民物质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保有量也迅速增加,老旧住区交通规划按照当年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居民的交通需求,私家车内部停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西安市,南郊文教区的高校大院作为典型老旧住区,人口基数大且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组织混乱且呈人车混行状态,车位配比严重不足,道路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被私家车大量侵占,所以内部停车问题更加严峻。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调查分析法,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单位大院为例,调研其周边基本状况和内部建筑、人口、动静交通,最终从打造共享街道、保持车位增量、平衡圈内停车3个方面,提出西电大院停车空间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4.
5.
文中从老幼群体的身心需求出发,借助问卷调查、行为注记、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在空间布局层面对老幼交互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得出了老幼共享活动对各类娱乐器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与空间公共性空间交通性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的结论,为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新建住区的布局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影响旅游小城镇空间生产的多种因素和力量中,居民属于不容忽视的力量群体,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旅游小城镇的空间生产。由于外来资本和权利等要素的介入,使得小城镇居民的生存空间变成了具有特性的构建空间,旅游小城镇中居民的经济活动、空间消费、空间功能转换等行为已经对他们产生空间价值发生影响和作用,并且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小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其行为是居民参与研究的重要部分,有必要从居民的行为角度对旅游小城镇今后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婕  陈小芳  谢波 《华中建筑》2009,27(9):131-133
该文根据对武汉市主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33个低收入阶层住区进行的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分析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对居住环境和居住需求的进一步认识,为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昊伦  李妍 《城市建筑》2022,(6):5-8+71
热贡地区地处青海安多藏区,是一个多民族与多种信仰混杂的地区,受当地文化习俗差别与宗教约束的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显著区别于传统汉族居民,在乡村尤甚,并以此对热贡地区乡村社会空间的种类及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深入探究热贡地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本文选取以土族人口为主、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郭麻日村为例,借助时间地理学分析框架,收集居民活动日志,构建当地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模型,解析其社会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热贡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入手,以武汉南湖周边三个住区的公共空间为调研对象,研究公共空间的人群行走滞留情况,分析公共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指出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为该区域相似住区公共空间的整改提供理论依据,重视"人"在空间中的参与性,唤醒部分城市居住区户外场地活力,体现住区及城市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老旧住区逐渐成为城市问题的多发之地,与现代化社会严重脱节。文章针对老旧住区的"易迷路,寻路难"等问题,将合肥市蜀山新村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老旧住区的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完善标志物导向系统等具体改善措施。旨在改善老旧住区的迷路问题,提升老旧住区的人居环境品质,也为今后运用空间句法对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优化改造时代,提升空间品质是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北京东高地生活区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航天社区,位于旧城区。该文以北京“东高地生活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空间行为分析相关理论,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的空间行为规律,剖析了人群对该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分析路网与活动场地的人群行为,总结出目前存在空间构成不完善,设施需求不匹配,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以提升环境品质和发扬该地区航天文化为目的,构建了慢行步道系统,更新已有文化广场活动空间和区域文化节点,提升区域文化氛围,以期为同类型生活区公共空间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贾小艳  刘骏 《福建建筑》2011,(12):19-21
与平地住区相比,山地住区具有鲜明的地形特征,正是这种地形高差变化及走势使得山地住区外部空间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因此,探究山地住区的入口空间特色,需抓住地形地貌这一因素,分析在这种因素影响下住区入口与城市空间及住区布局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空间的多层次构成和各构成要素的细节设计,对今后山地住区入口空间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既有住区人、车行为轨迹的基础上,根据车与人对停车空间使用的功能时间差异性,提出空间"折叠"的思路。从住区建成环境的停车高效、人车安全、健康促进三个目标出发,关注与公共健康密切相关的建成环境要素,探索城市既有住区内停车空间的复合利用模式,为营造人车共生的健康居住环境提供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7)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急剧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多数研究认为封闭住区是空间私有化的表征,削弱了城市机动性,加剧了社会隔离,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街区制政策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方法,研究居住在不同开放程度的保障房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的主观感受,分析其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对住区建成环境和空间共享的需求,回答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又能为国家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蒋敏 《重庆建筑》2015,(4):18-21
住区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构形会影响居民在住区中的认知和行为。三个不同空间结构住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全局整合度和全局选择度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住区空间结构的等级性和可达性,从而刻画不同空间结构带来的不同的意念社区。并且,研究表明公共空间自身的构形也会影响空间的使用,空间句法能够有效地刻画空间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联合国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 市”倡议和当前我国即将进入二胎时代的背 景下,如何在城市住区的郊区化蔓延与高度机 动化的影响下,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的户外 活动空间成为城市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之一。本研究以大连某一边缘住区为案例,首 先,基于实证研究获取该住区不同年龄段儿 童的日常游戏场所选择、游戏出行方式、时间 和频率等活动行为特征;然后,对住区内现 有公共空间的布局结构、服务范围和可达性 等进行调研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获取家 长与儿童对其住区公共空间的认知评价;最 后,探讨现有边缘住区的公共空间布局规划 在儿童适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 利于儿童活动的相应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琰  李志民  王翔  刘鑫 《新建筑》2022,(3):38-42
小学与社区空间关联密切,其边界融合空间存在空间局促、通学承载力差、建设标准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更新提升。文章以通学行为视角切入,对小学与社区边界融合空间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环境行为学、时间地理学等方法进行调研分析,明确小学与社区边界融合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学行为时空制约,运用ArcGIS对人群时空聚集特征及离散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通学行为下的小学与社区边界融合空间时空规律,以提高通学效率和改善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广州市城市生长的背景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人口密度飞速上升,居民开始自发寻找适宜的城市缝隙空间作为其户外公共活动场所。城市缝隙空间对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一部分。文章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城市缝隙空间的实地观察调研,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总结出城市缝隙空间对居民活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城市缝隙空间提供对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住宅政策的转变和住宅行业的发展,我国城市住宅经历了三次转型,每个时期的城市住区空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着重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合肥市代表性住区的入口空间现状,并就住区入口空间使用后的评价结果展开讨论,指出新时期城市住区入口空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