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在整体建筑设计中意义重大。由于地震发生难以准确地进行预测,更要应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本文针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层建筑数量居世界第一,且超限高层建筑都分布在高烈度区,同时,我们国家又是地震常发的国家,高层建筑的造型、高度、结构的复杂性超出国家规范、规程规定,其中地震,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它的抗震性能,避免在发生地震时造成高层建筑结构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层建筑结构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注意结构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多层及高层建筑以往的设计经验,保证抗震结构的设计,满足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出发,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设计要求和基本原则、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现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筑地基的选择、高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设计,以及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对策,科学合理的选择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比较多发的自然灾害,并且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需要对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抗震设计采取更多的措施。随着现在我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居住压力开始不断增加,高层建筑成为了现在城市建筑当中的主流,但是高层建筑与中低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在地震当中更加容易被摧毁,所以说我们更加应该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本文当中笔者主要对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袁先明 《四川水泥》2022,(12):100-101+104
目前砌体结构仍然是我国既有校舍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砌体结构主要以脆性材料为主,其刚度大,产生的地震作用较大,材料本身的抗剪强度低,延性差,在地震中的震害尤为严重。针对抗震鉴定报告中指出的某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指标不满足后续使用年限40年的情况,对该教学楼抗震改造加固的设计理念、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并阐明该教学楼抗震改造加固设计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传统抗震已经不满足现代建筑的要求,因此采用隔震设计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底或某个位置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结构振动反应减轻,实现地震时建筑物只发生较轻微的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建筑抗震结构的现状及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进行了了总结,对建筑结构的选择优化、建筑结构的功能优化、建筑结构的尺寸优化、建筑结构的体系优化等优化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从而有效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涛 《四川水泥》2022,(12):79-81+84
材料性能和施工、结构设计和建设现场地质条件等影响着高层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时必须重视。选取具体工程,研究大震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具体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突出,即便存在罕遇地震作用也依然可维持稳定,对结构的正常使用较为友好,有利于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表明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具有可行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王龙熙 《四川水泥》2023,(2):98-99+113
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采用隔震减震措施,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有效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作为抗震策略。常见的隔震技术有地基隔震、悬挂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等;常见的减震技术有:设计无粘结钢支撑体系、采用消能减震装置进行抗震加固、合理布置结构的平面与竖向。另外,科学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和施工工艺,也能实现较好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地震灾害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加了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首先说明了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简单概括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并开始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保证建筑刚度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作用,最后从科学选择结构体系、提升结构延性、加强轴压比和短柱的合理设计、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规范建筑形体及构件的布置规则、做好非结构部件设计、严格重点部位的重点设防、进行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以及选择合适的地基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施工条件、使用要求,确保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要求。还应注意与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了解邻近地下构筑物及各项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标高,确保施工安全。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宜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条件不允许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致由于地基失稳而破坏,或者产生过量下沉或倾斜。  相似文献   

12.
张翔 《江西化工》2014,(4):250-251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抗震设计不仅是要防止建筑物破坏倒塌,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有效地控制其破坏状态。传统依赖结构延性的抗震措施是以一定的损伤为代价减小地震反应,而现代抗震技术是通过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的控制措施,采用各种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使建筑对地面运动和结构本身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更强,可以提高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从考虑建筑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建筑场地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并提出明确建筑布局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价值,注重建筑物的抗震强度考验以及合理规划不规则的平面布置等相关改善建议,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关乎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必须加强对抗震设计的研究,提高我国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本文阐述了抗震设计在建筑中的作用,分析了抗震设计中的要点问题,研究了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会严重威胁人类生活和安全,建筑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不仅需要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更重要地是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当中抗震审计是在计算设计的同时全面分析结构的整体性,该项内容在建筑抗震设计当中占据主导位置。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期间需要全面加强结构延展度,柔韧性以及强度等方面设计改造。  相似文献   

16.
杨礼军 《四川水泥》2014,(11):121-1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科学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也越来越高,抗震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之一,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从而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继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条件和抗震技术施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球板块运动的增强,各个国家都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地震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地震就会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伤害。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提高了对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视,希望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作为建筑企业应对政府号召进行积极响应。经过多年研究和开发,很多先进的设计方法都被应用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而且经过实践证明,现在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高度与规模增加,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也在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美观与质量。文中以高层建筑结构为切入点,分析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提高结构抗震设计水平与加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时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人们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关于该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平这个问题,在许多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地考虑。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是属于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在建筑行业当中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视度非常高。随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不断加深,抗震设计思路和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抗震延性设计要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