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是评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是否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标准。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符合农民需要、供需脱节、人才匮乏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以陕西省安康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例探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路径。分别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3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探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乡村文化与先进文化耦合度,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2.
讲好红色故事、加强党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5G背景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传播途径对红色基因进行展现,打破传统方式,完善路径构建,将有助于实现影像传播与红色基因保护二者的共赢。本文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两种方法,研究虚拟现实对中国传统红色基因的影响以及红色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实意义,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路径,倡导利用VR全景新技术,促进5G背景下中国红色基因的影像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CIE 1976 LCHC均匀色空间内对红宝石红色明度、饱和度及色调角进行定量测量,分别阐述三者之间关系,明确对红宝石红色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中之重。短视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于红色文化本身,网红的价值在于流量,将网红与红色结合,既可以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样态,促进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又可以引导网红正向发展,实现更大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提出应借鉴网红传播模式的成功经验,以短视频为载体,结合红色与流量,大胆尝试打造“红色网红”,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反复论证实践,以期为红色文化传播新样态建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在我国有较深的群众基础,是一项可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新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文化媒介应运而生,而动漫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传播载体,就是宣扬红色文化的良好通道。近年来,红色电影和电视剧的热度不断上升,这也为动漫的红色主题提供了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型公共空间与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转换是针对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拓展,主要解决大型突发 医疗事件中应急医疗空间匮乏的问题,提升城市应急功能。 结合大型公共空间的优势,根据大型公共空间转换应急医疗空 间面临的问题,对大型公共空间向应急医疗空间转换的策略开展研究,为提升城市应急医疗空间功能和开展应急医疗活 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的崛起,拓展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开拓了新的存在形态.作为虚拟的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有别于以实体形态存在的传统公共空间,本丈将对网络公共空间的内涵、与传统公共空间相对应的比较优势,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取向、城市取向和家庭取向都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取向和个人取向的增强。本文论述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上升愿景、闲暇文化的时尚化与多元化、新老农民工层级流动的区别、社会结构特征区别,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等问题,并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供给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保证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步,也是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洋  王恒 《科普研究》2009,4(3):34-38
在科技博物馆界,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展览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在讨论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定义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归纳了依据空间结构编制情节和设立展示内容的方法。公共空间是人与环境、人与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交流场所,空间的情节决定了此种交流的内涵。编制公共空间的情节是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有意义的主题、主题的展开方式、能够表达主题的展品、烘托主题的场景、情节或场景的顺序变化等五项元素是公共空间情节编制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总结了公共空间展示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若干展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针对通用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NER)模型在红色文化的实体识别中难以完整准确地进行实体划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BiLSTM)网络模型结合词汇增强和注意力机制方法的改进算法红色学习双向长短期记忆(Red Learing BiLSTM,RLBiLSTM)网络,用于红色文化的NER。对红色文化数据集中的重要词汇进行数据处理,构建一个包含红色文化特征的词表,将词表信息与BERT底层信息进行融合。使用BiLSTM网络和注意力机制考虑上下文和全局信息,并利用条件随机场进行实体识别。实验表明,将改进的算法应用于RedCulture-1数据集上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和传统的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有利于解决红色文化的实体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创造并为之奋斗的先进文化。在融媒时代下,红色文化与影像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通过影像化手段实现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经验性研究为基础,分析红色文化影像传播现状和传播价值,在剖析当前红色影像传播困境的基础上,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环境3大环节提出融媒视域下红色文化影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迅猛崛起,数据科学、神经网络等技术优势凸显。红色网络文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创新红色文学内容、红色文学场景叙事,优化深度文化体验,并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荐和实时监测,构建出智能化立体传播矩阵,推动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刘平 《移动信息》2020,(2):00103-00104,106
随着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服务体量不断增加,有效提升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能力。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老旧方式对于文化信息资源获取能力较强地区群众的吸引力日渐下降,亟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匹配度,发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吸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高职学生而言,阅读素养是其核心素养培养的必备条件。当前,高职学生阅读素养不高,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阅读兴趣匮乏、方法不当、习惯难以养成等普遍性问题,严重制约其他素养养成和综合素养水平提升。这些问题的产生多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及自身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辩证看待,综合分析。鉴于此,高职学生要提升阅读素养,需要学会以“爱读”培养阅读兴趣,以“善读”提升阅读能力,以“勤读”培养阅读的可持续力,进一步促进其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利用开放式标准和协议,基于SOA架构的集成解决方案,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灵活性强的和可扩展的业务综合管理平台是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针对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SOA技术体系架构为支撑平台,利用共享数据中心、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ESB总线、系统集成、面向用户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和移动办公等新型技术,最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在带约束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中提出一种特殊的新问题:假设有两序列Q和C, Q中指定的匹配位置序列I,计算两序列Q和C的最长公共子序列,且这个最长公共子序列的匹配路径必须经过位置序列I。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带匹配路径约束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首先定义带匹配路径约束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模型,其次推出该序列的性质,最后求出带匹配路径约束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的基础算法和快速算法。基础算法和快速算法时间复杂度分别为O(mnt)和O(mn), m, n, t分别为序列Q, C, I的长度。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与科技双重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户需求持续增长,对广播电视工程提出较多要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当前全面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音频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深入分析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工程运行效益。  相似文献   

19.
赵丹  李新宇 《电子世界》2013,(6):170-171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本文以近代至现代为时间截点,分析德国在此时期不同阶段在阅读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在阅读主体、阅读方法、阅读价值观、阅读形式、阅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众多具有年轻化叙事及浓厚时代价值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作重回大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主旋律创作如何通过打破多种文化间的传播壁垒、创新传统内容的表达实现“再流行”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重点研究新媒体时代红色影视作品融合趋势及叙事特点,探索其“再流行”的有效路径。红色影视创作应基于把握历史内涵与时代脉搏、依托多元媒介技术、精准定位受众多元需求等方面讲好新时代主旋律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