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采用化学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微发泡聚丙烯(PP)材料;通过热力学分析法研究了二次开模距离对PP微发泡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开模距离能有效地控制PP材料的发泡过程,二次开模距离越小,体系的发泡过程越容易自发进行。当二次开模距离L=5.3 mm时,体系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发泡过程不可能自发进行;二次开模距离L=4.3 mm时,PP体系的发泡质量最理想,泡孔平均直径为21.6 m,泡孔密度为5.63×106个/cm3,能够获得泡孔细小、均匀的微发泡PP材料。 相似文献
3.
4.
不同聚丙烯材料共混的微孔发泡成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丙烯(PP)熔体强度低,发泡性能差.将两种PP材料共混来改善PP的发泡性能,研究PP材料性质对共混体系微孔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各种发泡温度下使用纯PP材料很难制得泡孔结构好的微孔材料,而两种PP材料共混以后再进行微孔发泡,泡孔结构得到了改善.与两种相似熔点和黏度的PP共混材料相比,在高黏度的PP中混入少量的低熔点、低黏度PP时,可以制得泡孔结构更好的微孔材料.研究了共混比例对泡孔形态的影响,并从熔体黏弹性和结晶性能两方面分析了泡孔结构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化学发泡注塑成型技术为主线,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微发泡聚苯乙烯(PS)及微发泡聚丙烯(PP);通过流变性、加工性分析了树脂本征特性对PS及PP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特性对气泡的长大和定型过程、气体扩散具有明显的影响;熔体强度越高的材料,阻碍泡孔长大的趋势越明显,所得到的泡孔越细小而均匀;PS具有合适的熔体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MFR),发泡质量较理想,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41.4μm、8.7×106个/cm3;PP(K9026)熔体强度较低,而熔体流动速率过大,发泡质量明显降低,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65.94μm、5.82×105个/cm3。 相似文献
6.
7.
结晶特性对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学发泡注塑成型技术为主线,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微发泡PP材料;通过DSC、XRD技术分析了结晶特性对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特性对气泡的成核、长大和定型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添加滑石粉的改性PP材料结晶特性较差,发泡质量明显降低,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36.98μm、3.29×107个/cm3;添加云母粉的改性PP材料具有合适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发泡质量较理想,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22.09μm、4.76×108个/cm3;能够获得泡孔细小、均匀的微发泡PP材料。 相似文献
8.
9.
通过改性的竹粉,以不同含量加入到聚丙烯中,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微发泡PP/竹粉复合材料,分析了不同含量的竹粉对微发泡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竹粉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直径逐渐减小,泡孔密度逐渐增加,竹粉质量分数为7%时泡孔平均直径最小为22.3μm,泡孔密度达到2.92×107个/cm3,具有理想的发泡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采用ARES流变仪和毛细管流变仪,对线形聚丙烯(LPP)、长链支化聚丙烯(LCBPP)、LPP/LCBPP共混体系分别与纳米黏土的复合发泡体系的动态剪切和稳态剪切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复合体系制备过程中螺杆转速、相容剂含量对复合体系熔体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复合体系的剪切黏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将纳米黏土引入PP发泡体系中可有效改进PP树脂的可发性。复合体系制备过程中,螺杆转速并未对LPP、LCBPP与纳米黏土复合体系的熔体弹性产生影响;随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用量的增加,LPP、LCBPP/纳米黏土复合体系的熔体弹性有小幅降低,但幅度并不显著;LCBPP/纳米黏土复合体系的剪切黏度具有较高的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表观剪切黏度下降显著。在低剪切速率区,LCBPP/纳米黏土复合体系的表观剪切黏度低于LPP、(LCBPP/LPP)/纳米黏土复合体系,但在高剪切区,三者的剪切黏度趋于接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