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含氨循环水系统的杀菌灭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光 《中氮肥》1998,(3):38-39
我厂的8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扩建工程于1992年建成投产,与之相配套的循环水系统设计循环水流量为5500m‘/h,换热器材质为碳钢和不锈钢,系统补水水质指标情况如下(除PH外,其余单位均为mg/L):总碱度(以CaCO3计)350.ZINa“6·80总硬度(以CaCO。计)245.14,CI--12·00Ca‘”(以CaCO。计)195.45NOI25.giM吕‘”(以*。*O3计)SO.03*O4‘25.91F6z+FEs+0.08SIO,9.95K+0.96pH7.6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补水水质为结垢型。设计处理药剂为碱性有机磷系配方,主要杀菌剂为活性澳、1227及异嘎吱琳酮…  相似文献   

2.
含藻水库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研究了硫酸铝、聚硅酸铝和三氯化铁对含藻水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规律,发现三种药剂对色度、浊度等常规指标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三氯化铁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能力强于硫酸铝和聚硅酸铝;投加混凝剂可导致藻体胞内藻毒素的释放,并影响着胞外藻毒素的混凝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GD-423是以TCMTB为主成分的新型杀菌灭藻剂,该杀菌剂对循环冷却水中的铁细菌、亚硝化菌、真菌特别有效。试验和应用结果表明:GD-423具有高效广谱、杀生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了对多种矿物及其壳聚糖包覆改性后在机械搅拌条件下的除藻效果。测定并分析了改性矿物预处理和混凝沉淀联用工艺对含藻原水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矿物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既能有效地去除含藻原水中的藻类,又能降低藻的光合活性;改性矿物预处理和混凝沉淀工艺在除藻方面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两者联用能有效改善含藻原水水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了PVC/PVDF共混滤膜,对不同配方的PVC/PVDF共混滤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PVC/PVDF共混滤膜在含藻废水处理中的效能。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配方的PVC/PVDF共混滤膜的黏度、机械性能、亲水性能、孔隙率、孔径和水通量性能测试,PVC/PVDF共混滤膜以PVDF质量分数为6%时较佳,研究其对含藻废水的处理效能,PVC/PVDF共混滤膜对固体悬浮物(SS)的截留效率较高,对藻具有很好的截留作用。该方法对海藻废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库等水源地藻类暴发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威胁着居民的饮水安全。超滤可以有效截留藻细胞,但在含藻水净化时仍面临着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低、膜污染等瓶颈。为提升净化效率,氧化预处理耦合超滤工艺在含藻水处理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超滤工艺净化含藻水的效能,综述了氯、臭氧、紫外、过硫酸盐和高锰酸盐耦合超滤工艺净化含藻水的研究进展,对氧化预处理耦合超滤工艺净化含藻水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集混凝—斜管沉淀—超滤于一体的装置在高藻水期对闽江水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超滤一体化装置出水浊度小于0.1 NTU,浊度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CODMn均值为1.40 mg/L,出水UV254为0.024 cm-1,CODMn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57.3%和50.1%;出水细菌含量低于《生活饮用水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细菌去除率大于99%。超滤组合工艺对藻类处理效果优于水厂工艺,藻类总去除率为99.3%。当膜通量下降时,缩短过滤时间、延长反冲洗时间可以使膜通量恢复;当超滤膜出现不可逆污染时,通过CIP清洗恢复膜过滤性能。在高藻水期,水温对膜通量和TMP影响较小,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较大的膜通量运行更节能。  相似文献   

8.
超滤膜处理含藻水,通量下降迅速,通过反冲洗难以恢复,这大大限制了超滤技术的应用范围.试验考察了超滤及PPC强化混凝和超滤联用两种工艺处理含藻水的运行状态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超滤及其组合工艺对浊度、藻类去除效果较好,系统出水中未检出藻类,浊度在0.2 NTU以下,PPC强化混凝.超滤工艺可提高超滤膜的通量及反冲洗效果并能改善出水水质,提高UV254捌和TOC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试验设计了“二氧化氯催化氧化+破乳混凝”原水预处理、“二氧化氯催化氧化”三级深度处理工艺。将化学氧化处理技术、破乳混凝技术与生化工艺相结合,该应用技术将前级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混凝与现有气浮除油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充分地利用了二氧化氯氧化破乳功能,而且消除了多余二氧化氯及亚氯酸根进入后续生化处理工段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微絮凝接触过滤处理低浊度含藻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现场试验,对微絮凝过滤处理生活用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科学的分析,在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取得了实效。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絮凝除藻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除藻方法。天然絮凝剂因其来源广泛、危害较小等特点逐渐受到关注,本次研究选择天然黏土,并将它们与PAC联用以对含藻水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PAC对含藻水体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但是PAC投加量过高时蓝藻去除率会呈下降趋势;高岭土和沸石与PAC的联用有利于蓝藻的去除,它们能够发挥助凝的作用,其中预先投加高岭土的效果更好,250目(粒径0.065 mm)沸石的去除效率更高。此外,水体pH值会显著影响黏土与PAC对含藻水体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工业水处理》2008,28(1):29-29
本发明提供了毒性低、操作方便,即使低浓度也能发挥高杀藻效果的经济的除藻剂及其除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藻的用途     
<正> 藻的种类很多。褐藻的应用,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缺碘会生“大脖病”,医学上称甲状腺亢进。许多化工产品、化学试剂、药品、半导体材料等都需用碘做原料。我国早有制碘工业。从“海带”还可提褐藻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有机物,没有毒性。广泛用于食品、印染、造纸、橡胶、涂料等工业。绿藻种类较多,广泛生长江湖河流,有些有净水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含蜓灰岩和藻核灰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屑,导致测量结果极不稳定,而消解是改进结果稳定性的关键步骤。采用氢氟酸-高氯酸-硼酸溶矿,以硝酸溶液为介质,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含蜓灰岩和藻核灰岩中的锂。结果显示,共存元素不干扰测定,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8.66%~100.75%,精密度(RSD)<1.5%(n=11)。该方法可用于含蜓灰岩和藻核灰岩中锂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实地采样,考察南京本地富营养化情况,在对混合培养体系进行生态观察的过程中,找了两种本地的抑藻原生动物,并描述了这种抑制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原生动物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有两种方式:牧食和寄生,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寄生作用能够直接导致藻类的死亡。两种抑制方式不是普遍同时存在的,牧食现象较为普遍,在整个实验的三个批次中均有出现,而寄生现象则仅出现在第一批次,培养基中富含有机碳源的情况下。原生动物的牧食作用在实验室微生态环境中能够很好抑制藻类的生长,但在自然条件下,则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水流的湍流度可能是其中重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二形栅藻藻渣的蛋白提取工艺及氨基酸组成,在测定藻渣蛋白等电点的基础上考察了浸提液pH值、液料比、浸提温度与时间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由正交实验得出提取藻渣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液pH值12、液料比40 mL/g、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140 min,该条件下藻渣蛋白提取率为40.13%. 所制藻渣蛋白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均衡,可作为理想的人蛋白来源. 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3%. 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分别为82.24, 63.32, 46.66, 77.94, 35.84和74.2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形栅藻藻渣多糖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对高血脂症大鼠饲喂不同剂量的藻渣多糖干预治疗4周后,测定其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以及大鼠体重、脏体指数、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藻渣多糖能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脂TG水平(P0.01)、肝体重比(P0.05)和肝组织中MDA含量(P0.05),提高SOD酶活力(P0.05),而且对大鼠体重和脾脏指数的增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TC、LDLC和HDL-C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结果表明,二形栅藻藻渣多糖具有较好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为二形栅藻藻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铜绿微囊藻的4个不同生长阶段:延迟末期、对数中期、对数末期和衰老初期的表面疏水性(疏水分配法)和表面电性(Zeta电位)进行了测定,并利用0.2g/L的海泡石进行了凝聚除藻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以上4个生长阶段的藻细胞表面疏水性平均为:64%、48%、58%、70%,而凝聚沉降60min后的藻细胞去除效率为:97%、87%、81%和99%,  相似文献   

20.
从大量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微囊藻杀藻荆的先导化合物MS1,当MS1的浓度≥1 mg·L-1时,3 d内使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DS的细胞密度降低90%;MS1对铜绿微囊藻DS、7806、7820生长抑制率的72 h-EC50均小于0.25 mg·L-1,表明其对微囊藻杀灭活性高.而MS1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7120、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舟型藻(Navicula pellicul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生长抑制率的72 h-EC50分别为12.76 mg·L-1、32.3 mg·L-1、3.13 mg·L-1、10.17 mg·L-1和22.4 mg·L-1,表明这几种藻对MS1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即MS1的专一性较强.MS1对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淡水鱼青鳉(Oryzias latipes)死亡率的72 h-LC50分别为1.33 mg·L-1和1.04 mg·L-1,表明此杀藻剂先导化合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毒性偏大.通过对MS1基团的修饰可降低其环境残留期及对非靶标的毒性,通过此先导化合物合成的杀藻剂,适用于景现水体和工业水处理的杀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