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凯  韩小旭  韩国强 《辽宁化工》2023,(6):843-845+856
以碳酸二甲酯(DMC)、苯酚(PH)、双酚A(BPA)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芳香族双酚A型聚碳酸酯(PC),选取出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DPC)和酯化熔融缩聚合成PC的工艺流程,重点考察了酯化工序中的酯化温度、酯化时间和缩聚工序过程中的缩聚温度、缩聚时间以及PC切粒方式等控制要点[1]。确定了制备出最优良的PC树脂的几个具体制备工艺条件:第一级酯化温度230~235℃,酯化时间约135 min;第二级酯化温度235~240℃,酯化时间约150 min;第三级酯化温度240~245℃,酯化时间约30 min;缩聚温度250~255℃,缩聚时间120 min。  相似文献   

2.
以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为原料,采用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考察了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四丁基氢氧化铵、碳酸钠、吡啶以及复合催化剂对聚碳酸酯合成反应速率及聚碳酸酯分子量和色差的影响。研究表明,氢氧化钾作为催化剂较适合于聚碳酸酯合成工艺,使用复合催化剂可以得到分子量较高、色差较低的聚碳酸酯。  相似文献   

3.
将非光气法和光气法聚碳酸酯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及力学性能分析,从微观结构的不同解释宏观性能的区别,再通过与ABS共混,研究了两种聚碳酸酯在改性过程中的差异。研究发现,非光气法PC的端基为酚羟基和苯基,光气法PC的端基复杂;光气法PC的分子量分布较宽,其高分子量分子含量更多,光气法PC的简支梁缺口强度优于非光气法PC。另外,通过PC和ABS共混改性发现,非光气法PC在改性加工过程中易分解,热稳定性略差。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聚碳酸酯(PC)的酯交换法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2种不同的预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介绍了该工艺后期缩聚合过程中传热传质等因素对聚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酯交换法生产PC工艺流程简单,不危害环境,改善了操作条件,同时也避免了洗涤、脱盐、脱溶等一系列繁杂的后处理工序。预聚合阶段的反应机理和缩聚反应器的研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进一步提高酯交换法生产的PC色调和相对分子质量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以碳酸二苯酯和异山梨醇为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合成了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温度、压力以及原料配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分别对产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四乙基氢氧化铵(TEAH)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4.75×10~(–4) mol/mol异山梨醇,原料配比1∶1,缩聚温度245℃,预聚压力0.03 MPa,合成产品的特性黏度为34.61 m L/g,数均分子量为12 219,透明度良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碳酸二苯酯(DPC)和双酚A(BPA)为原料,氢氧化四乙基铵(TEAH)为催化剂,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的工艺。其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产物分子量等参数有较大的影响。与以氢氧化钠作催化剂相比,在所得的较优条件下以TEAH为催化剂,可得到分子量较高、分子量分散指数低、熔体流动性好、支化重排产物少、基本无色的聚碳酸酯树脂。  相似文献   

7.
8.
以碳酸二苯酯和双酚A为原料,氢氧化四丁基铵为催化剂,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预聚体,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抗氧剂种类、原料配比等对产物色差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当碳酸二苯酯与双酚A的摩尔比为1.05∶1.00,抗氧剂为K7时,预聚体的色差最小,为0.11。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聚碳酸酯二醇的性能、用途.对原料、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加料方式、加料温度、催化剂与聚碳酸酯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条件.所得产品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双酚A与碳酸二苯酯以氢氧化四丁基铵为催化剂的酯交换反应动力学。根据官能团模型推导出以苯酚浓度表示的积分型速率方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预聚合反应平衡常数,正、逆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和反应热。酯交换反应的反应级数为二级,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为-17.45 kJ/mol,反应活化能为77.170 kJ/mol。探讨了不同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与官能团模型符合良好,可以为后期的实验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研究.考察了不同种类的酯交换抑制剂对其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酯交换抑制剂磷酸二氢钠的质量分数[ω(NaH2PO4)]对共混体系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NaH2PO4,可以提高共混体系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热稳定性;当ω(NaH2PO4)为0.75%,共混体系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聚碳酸酯二元醇的用途、优点及合成方法。综述了使用均相催化剂(碱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碱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剂、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有机胺类催化剂)和多相作化剂(水滑石类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酶催化剂)合成聚碳酸酯二元醇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合成聚碳酸酯二元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酯交换法反应精馏制备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酯交换法反应精馏制备工艺,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羟值和数均分子量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以甲醇钠为催化剂,DMC与1,4-丁二醇以适宜摩尔比,减压精馏阶段真空度控制在700~740mmHg,反应温度不要超过210℃,最终产物的羟值约为56,分子量约为2000。  相似文献   

14.
聚碳酸酯非光气法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聚碳酸酯的酯交换法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其预聚反应动力学,介绍了该工艺中传热传质等因素对聚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二醇(PCDL)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苯酯等用于酯交换合成PCDL进行了比较,指出碳酸二苯酯与二元醇合成PCDL是最具工业化前景的方法.对碱金属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胺类化合物、Mg/Al水滑石、负载型催化剂、酶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讨了两种扩链剂对废旧PC回收料(废旧PC饮水瓶)的扩链改性应用.通过扩链前后聚合物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的比较和分析.研究两种不同活性扩链刺和不同含量扩链剂对回收P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扩链剂RPS-1005能有效地扩展回收PC的分子链,对回收PC有一定的增黏作用,提高扩链改性的效果,扩链后样品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含磷化合物对PBT/PC合金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PBT/聚碳酸酯(PC)在两次升降温过程中熔融和结晶行为的变化,比较了亚磷酸三苯酯、十八烷基亚磷酸酯、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3种含磷化合物对PBT/PC合金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十八烷基亚磷酸酯的PBT/PC合金的结晶温度可达194.0℃,而且两次升降温过程中熔点和结晶温度的变化小于1.0℃。相比亚磷酸三苯酯和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十八烷基亚磷酸酯作为PBT/PC合金酯交换反应的抑制剂,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酯交换反应稳定剂对PBT/PC共混物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亚磷酸三苯酯(TPPi)和焦磷酸二氢二钠(DSDP)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中酯交换反应的抑制作用和对共混物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PPi和DSDP均能提高共混物的维卡温度,但是,在有增韧剂的PBT/PC共混体系中,TPPi会降低其冲击性能,DSDP则不会降低其冲击性能。对抽提分离物做的FTIR和DSC分析结果证实了DSDP是酯交换反应有效的稳定剂。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国内外脂肪族聚碳酸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状况,总结了近十多年以脂肪族二元醇与碳酸二烷基酯为原料,经不同催化剂、工艺条件酯交换、缩聚反应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了酯交换法合成APC的发展途径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一缩二乙二醇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原料,以二丁基氧化锡为催化剂,酯交换合成一缩二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一缩二乙二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及阻聚剂用量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一缩二乙二醇的摩尔比为3.5:1,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及阻聚剂氮氧自由基的加入量分别为一缩二乙二醇质量的3%及0.1%。在此工艺条件下收率可达到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