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院秋实     
我1952年出生存北京前门北火扇胡同,一岁时,父亲买了一所院子——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3号。院内共有十一间房子,是个民居小院,这里曾是梨园界荣春社的小科班所在地。父亲母亲十分喜欢这个院子,北屋三间房非常明亮,屋中间放着两张沙发,西边放着一张可以抽拉的大桌子以及西式的家具。院子里种满了花草,院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架,秋天时架上长满了葡萄。院落中间放着一个用故宫金砖搭成的小桌,夏  相似文献   

2.
从小到大,每到夏季的夜晚,"呱呱"的蛙声就会不绝于耳.在这美妙的时刻,舒舒服服地坐在院子里的凉席上,一边乘凉,一边听着父亲讲故事,别有一番遐想. 在我的记忆里,对有关"青蛙儿子"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一位母亲怀了孩子,久久不生,生下后怎么又是个马勺一样大的肉球?用刀劈开后还是只青蛙?而且会叫:"爸爸妈妈,我是你们的儿子!千万别伤我."就是这个青蛙儿子,可不简单哩.他用智慧战胜了盗匪,他会扒在牛屁股上吆喝着牛儿犁地,会钻到毛驴的耳朵里赶着驴儿上山.到山里劈柴时,脱下马褂,摇身一变,原来是位英俊的青年.故事的结局,是这位母亲在一位仙人的指点下,乘儿子睡觉时,偷偷烧掉了他的马褂,以致他不能再变回原身.这个故事,倒也印证了丑到极处便是美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3.
捞鱼之乐     
天气越来越热,每到这个季节,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的那条小河里捞鱼的诸多趣事。夏天里最热的当口,小河里的鱼也最多。这时,年幼的我一颗心就像被火灼烧着,开始坐立不安了。"柱子和他爸捞了一脸盆鱼呢,爸,咱也去捞鱼吧?"我和哥轮番在父亲耳边念叨着。终于,父亲活了心,  相似文献   

4.
7月25日,这个日子在我脑子里已经回荡过很多次了.2006年的那一日,记得是我到美国后整整一年的日子,爸爸从中国打来电话,告诉我和妈妈:蒋(维崧)爷爷去世了!此后,每年那个日子来临的时候,总会在电话里听到爸爸谈起要去"看"蒋爷爷.  相似文献   

5.
从敬业说起     
父亲是一名历经两个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小时候,他经常这样教育我:做事如同做人,干工作一定要敬业.于是敬业这两个字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就深深地扎下了根.怎样工作就是敬业我没有理解透彻,到电力系统工作后亲眼目睹了很多的事情才对这些词语有了真正的理解,对这个词的印象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6.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合,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  相似文献   

7.
桡夫子     
<正>第三次从高空向水中坠落的时候,我不可抑制地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叫,因为我瘦骨嶙峋的双腿沉到了冰凉的江水里。接着是第四次、第五次……以后又沉进去了多少次,沉入水中有多深,对于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失去了知觉。醒来的时候,爷爷对我呵呵大笑,然后以不屑的口气对父亲说,他如果连这点儿风浪都过不来,活下去又有什么用?父亲嗫嚅着没有说话,但是我看见父亲的眼里有泪花儿。这个场景,是我第一次跟随祖父和父亲过青滩时留下的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里,每次只要想起,依然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最惊心动魄之处是,这个故事竟然是真实的. 1986年出生的塔拉·韦斯特弗,在十七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美国爱达华州的一座被她的父亲称之为“印第安公主”的大山里.由于父亲的一个执念,塔拉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父亲认为,国家设立的学校是魔鬼的计谋,真正的基督徒只需要读《圣经》,领悟上帝的旨意就够了....  相似文献   

9.
陆平之流这一小撮反党反人民的黑帮,竟敢污蔑我們工农同学是“笨蛋”,是“粗瓷碗”,“绣上花也不好看”。这完全是对我們劳动人民的侮辱。在旧社会里,我們工农受着殘酷的压迫和剝削,吃不上飯,读不上书,就以我家为例吧,在那吃人的旧社会里,我家祖上没有一个識字的,我祖父当了一辈子佃戶。我父亲在旧社会里当工人,因有病被资本家一脚踢出  相似文献   

10.
覃强 《中国水利》2005,(21):58-58
我首次接触中国水利杂志,是父亲在太伟水利工程建设中因公殉职而举行追悼会的那天.祭奠时,工程指挥部周贤倜指挥长从自己挂包中取出一本中国水利杂志,吩咐我把这份杂志烧给父亲.我虽然不解,但仍照做了.事后,我随母亲到指挥部工地宿舍清理父亲的遗物,在父亲的枕边放着一本中国水利杂志.当时我只有12岁,我想这本杂志可能是父亲借来的,于是,我把这本杂志交给周指挥长.周指挥长告诉我,每收到中国水利杂志,你父亲都要借去阅读,他从这本杂志中学到不少知识.这次你父亲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同志的生命而英勇献身,这本杂志就留给你作个纪念吧.  相似文献   

11.
春,人间景     
<正>这些是中国民间的戏剧,节日里经常会有的,特别是在春节。春节表示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开始,"闹春"是在这个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活动,戏剧里所演绎的故事象征美好的生活,祝愿在这新的一年中人们都丰衣足食,万事如意——这是闹春戏剧中原本故事的寓意。2011年的新春,停止了多年的闹春活动又兴起了,这勾起了我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那时候没有太多很方便的视听工具,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没有太多好看  相似文献   

12.
赵剑虹 《山西水利》2011,27(11):55-55,58
岁月太深,时光太浅。穿过岁月的河流,数过时间的年轮,转眼间,我来到水文这个大家庭已经4年有余了。这4年的光阴是我青春里一段美好又难以忘怀的经历。对于水文,从接触到了解,从学习到实践,从无知到感悟,这一路走来,经历让我成熟,水文使我成长。2008年初春,作为一名"幸运儿",我经过了简单的专业培训,正式踏上了水文之路。在此之前,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我甚至连"测站"是什么都不知道。于  相似文献   

13.
当隆重庆祝建国45周年之际,我要说一句肺腑之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这个孤儿的今天。 我出生于大别山区金寨县一户贫苦农家。父亲在我只有一岁多时就牺牲了,母亲在我七岁那年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三叔和其他几位亲人也先后在“立夏节起义”和长征中牺牲。从此,我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有时到这个穷亲戚家呆上三天五日,再到另一穷亲戚家过十天半月。不久二叔回来把我带到他在湖北麻城打长工的地方,我给东家干一些放牛、拾柴之类的小长工活计。我和二叔相依为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相似文献   

14.
魏然森 《山东水利》2009,(3):111-115
大李一直有个愿望——让全村人都吃上自来水。 大李这个愿望始于十年前.那时候乡里组织村支书到渐江农村考察.大李看到人家不仅住上了小楼.还吃上了自来水.心里就一震,暗想,住不住小楼倒无所谓,咱那地方是山区,家家住在山半腰里,比楼可高多了.关健这自来水要是能吃上就好了。一到春天.壮劳力全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老幼病残.挑个水要跑二里多地到山下去.尤其是那些七八十的孤寡老人,没有能力挑水了,就用水壶去提,可怜人啊!  相似文献   

15.
雨夜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时常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竹筒碰撞声。搜寻这声音,我仿佛又看见在骇人的闪电里,父亲那忙碌的身影。他在绑竹筒,系蓑衣,提马灯,戴斗笠。我知道雨夜,父亲和叔叔们要在这风雨之夜里去测流了。昏黄的油灯摇晃着,糊在天花板上的报纸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当最后一缕昏暗的灯光伴随着急切而又轻微的脚步声从门的夹缝里消失的时候,我不敢想父亲和叔叔们乘一叶木舟在惊涛骇浪里与洪水搏斗的身影和雷鸣电闪中映现出一张张苍白脸孔;也不敢去想年轻的阿姨孤独地站在河的对岸高举着马灯,分不清是雨还是泪的眼睛。我睁着眼晴数数,盼望消失的灯光从雨夜里重现。那时潮湿的办公室重又将飘起旱烟管“喇叭筒”那呛人的烟叶味,以及  相似文献   

16.
水的记忆     
我的祖籍是邢台市,旧时称顺德府。打记事儿时起,就知道家乡河多、水多,泉眼密布,亨有"泉城"的美誉。 我的家在牛市街阁外,地处邢台市老城东南方向。从著名的清风楼一直往南走,穿过北大街、花市街,朝东的一条老街道就是牛市街。牛市街是一个慢坡道,越往东越低,过了一条小河,就到了牛市街阁外。顺着这条小河走不远,路南的一个胡同,就是我们住了几辈儿的老院子。  相似文献   

17.
丑娃娃     
莲莲无意中又瞥见墙角里那个吡牙咧嘴的丑娃娃,她冲它做了个鬼脸,接着又生气地嘟起了小嘴。莲莲的爸爸大柱独自蹲在庵棚门口,也在唉声叹气:一个平时挺原则的人,怎么到关键时刻就变了哩,这样做,大伙对你这个书记会咋看,对党的形象会造成啥影响,咋就不想一想呢,糊涂,糊涂啊! 天河乡这回惨了,近一半的房子被洪水冲塌。灾后,许多领导和记者到这里看望、采访,一条条信息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不久,一件件御寒衣被,一批批救灾捐款又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莲莲还记得那天上  相似文献   

18.
花树     
<正>四月游杭州,即使不逛西湖,不寻人文古迹,光那满城的花树就够我心旷神怡的。西湖边的桃红柳绿自不待言,让我更加惊喜的却是小街里巷,山重水复。转身抬头,迎面撞上的那一树繁花,哇,居然在某个私人家宅的院落里。寸土寸金的城市,除非公园或郊区,要移一棵树到院子里,自个儿独享,不是大富豪就  相似文献   

19.
正下堡水文站有个倔老头杜大爷,杜大爷名叫杜宝林,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我初为水文新兵时的站长。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个年头,也是杜大爷年满60岁该退休的年头。我未出生时,杜大爷就已依山而住、以水为伴,此后风风雨雨,与下堡水文站相伴了36年有余。30年前,我作为女儿,跟在父亲的身后,穿过那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陪着父亲工作;10年前,  相似文献   

20.
渭河情思     
李新怀 《陕西水利》2009,(3):147-147
牛年伊始,人们大多数都沉浸在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可陕西家乡二十年不遇的春季大旱却让我牵肠挂肚.我虽然远在5000里之外的新疆武警部队工作,可却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魂牵梦萦,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无时不关注着家乡的消息.我打电话问父亲家乡的旱情,父亲感慨万端地告诉我,如果没有渭河水的及时灌溉,全村上千亩小麦可能会绝收.啊,渭河水,你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的父老乡亲,哺育了我的茁壮成长.我对渭河有着割舍不断的绵绵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