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明雨 《人民长江》2022,53(1):61-66
为了揭示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污染特征,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cr)为污染物指标,对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水质、水量监测以及沿程追踪调查.同时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述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特征,估算了入湖污染负荷,并...  相似文献   

2.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具有湖泊水质演变过程复杂、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流域水资源短缺程度逐步加重、湖滨带水生植物自然恢复缓慢等环境问题.分析了近年来洱海水质演变情况.按照新时代治水思路的要求,研究提出了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生态调蓄带末端拦截、外流域补水、优化洱海4~7月水位调度等措施,以加快洱海水生态系统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洱海灌区的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特征,对洱海灌区的污染负荷进行计算和评价,为下一步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依据。结合基准年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及现场查勘,对灌区内居民生活、畜禽养殖、农田面源、城镇地表径流、水土流失污染源的产生量与入湖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基准年2017年洱海灌区污染物按污染源分入湖负荷COD 4 309.36 t·a-1,TN 1 279.24 t·a-1,TP93.28 t·a-1,NH3-N 138.81 t·a-1,除COD主要贡献来源于地表径流以外,其余三个主要污染物均主要来自农田面源;按片区分,主要入湖污染物均来自海北片区。  相似文献   

4.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泊水质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2017年针对入湖污染负荷占比最大且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抚仙湖北岸片区实施了集截污、调蓄、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清水置换、湿地补水建设于一体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并将1179.09亩农田改建为调蓄带湿地。从实施效果来看,调蓄带工程2018—2021年期间减少的TN、TP入湖负荷量分别为245.84 t、28.99 t,调蓄带对抚仙湖北岸片区农田面源负荷削减率均超过81%;从生态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贡献大小来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湿地水质净化>湖滨湿地补水>水资源回用>清洁水资源置换;从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持续提升来看,水资源回用和清洁水资源替换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湖水生态变化状态,为改善其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收集整理了1989~2018年洞庭湖11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对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营养化状态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识别社会经济和水文驱动因子,分阶段对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并提出湖区水环境保护建议策略。结果表明:(1) 1989~2018年,洞庭湖水质下降明显,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从空间演变状况看,富营养状况分布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TN和TP是关键影响因素;经识别筛选,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文变化是两大驱动因子。(2) 1989~2002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关键原因;2003~2007年,洞庭湖水质变化相对平稳;2008~2018年,前期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文变化两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水质下降明显,后期由于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水质呈现逐渐好转态势。(3)对照洞庭湖水质演变分析结果,为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议重点要加强生活污染治理、防治工业点源污染、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强洞庭湖水资源调控。  相似文献   

6.
降雨对沣河水质和污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沣河降雨前后水质的监测,分析了沣河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形成的面源污染对沣河总氮负荷影响显著,硝氮和总氮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硝态氮是沣河总氮污染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主要来自于农田和水土淋溶流失及城市地表径流的硝酸盐氮;非降雨时,农村排放的生活点源是引起沣河COD和氨氮水质污染的根本原因,降雨促使生活点源进入沣河,COD和氨氮在河流水质变化中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其污染主要来自于沣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乡镇企业废水及高校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2020年汕头市4个主要入海河流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5个水质指标,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和污染指数法分析入海河流水质演变趋势及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汕头市入海河流关键污染因子为TN,练江流域以重度和...  相似文献   

8.
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以及对受纳水体的影响两方面综合进行分析;系统归纳了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物以悬浮颗粒物为主,其浓度明显大于城市污水;重金属及碳氢化合物浓度在数量级上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基本相同;COD、BOD5、总大肠菌数、TN和TP都低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不同使用功能的地表降雨径流过程排污状况中,商业区污染负荷最大;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金属主要来自屋顶径流;碳氢化合物和铅主要是吸附在颗粒上,其他污染物浮动性较大。最后分析了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如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大气污染状况、地表清扫状况等。  相似文献   

9.
农村面源污染型湖滨带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中过渡与缓冲区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和设计工艺流程。洱海小关邑湖滨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湖滨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将退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工程实施后,大型水生植物恢复了,水质改善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结构得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洱海湖区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为主要水化学指标,对湖区布设的4个站点进行雨水监测;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释了洱海湿沉降污染物浓度和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湿沉降直接入湖污染负荷量,并评估了其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降水主要集中在6~10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9%~96%;(2)降水中总氮浓度均值为(1.180±0.682) 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072±0.021) mg/L,降水总氮、总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浓度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3)总氮、总磷湿沉降通量7月份最大、5月份最小,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输入量约为183.32 t,总磷约为11.19 t,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入湖负荷占入湖河道年输入的20.01%,总磷占15.22%。  相似文献   

11.
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系统分析了洱海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特点,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洱海的水质保护历史及其措施对我国湖泊水质的保护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洱海水质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污染源以面源为主,湖面降水和内源释放次之,工业和城镇生活的污染贡献率相对较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洱海从1992~2001年富营养化水平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之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洱海运行水位对洱海水体总磷的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92-2001年洱海水质监测数据,得出洱海富营养化的变化趋势;综述了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进程以及近年来对洱海富营养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引水济洱,建设湖滨带湿地生态恢复系统,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之路来解决洱海富营养化问题的思路,为保护和治理洱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具有浅水湖泊的水流特点.受风生湖流形态、环流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性影响,洱海入湖污染物呈现水力停留时间长、输移扩散缓慢、北部湖湾藻类易出现富集等特点,并在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输移扩散过程中不断向湖底累积并形成内源污染,同时洱海水质受雨季降雨径流携带大量点面源负荷入湖及湖泊拦蓄雨季雨污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采样调查水生植物种类、种群现状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基于湖泊形态分析法和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确定了玄武湖最低生态水位,并进一步考虑水生植物的水位需求,制定了水生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态水位调控方案。结果表明:玄武湖水生植物种类丰富但覆盖度不高,为13.2%,沉水植物的覆盖度很低,为2.1%;玄武湖最低生态水位为9.6 m,萌发期水位为9.9 m时,有利于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的萌发,能达成30%的水生植被覆盖度目标;夏季水位为9.8 m时,能保障湖泊防洪安全,控制过度生长的荷花等挺水植物,促进玄武湖总体水生植物的生长与修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在暴雨条件下,流域面源污染对梁子湖水质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结合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以暴雨产生的面源径流和污染负荷作为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边界条件,构建了包含暴雨径流-面源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梁子湖水质模型体系。采用梁子湖水质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为面源模型的误差在15%以内,水质模型误差在20%以内,表明模型能模拟暴雨条件下面源径流和入湖污染物输入时湖泊水动力及水质的动态响应关系。以2010年7月11日暴雨过程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暴雨前后梁子湖水质变化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水质受暴雨及污染物的冲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星海湖存在的湖泊水动力不足与水质恶化等水生态问题,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选取化学需氧量(COD)为水质指标,计算了12种不同水文特征与引水量工况,分析引用不同黄河水量下湖区水动力和水质指标的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引入黄河水能够有效改善星海湖的水动力与水质状况,减小滞水面积,降低COD浓度;在相同水文特征工况中,水质指标COD浓度随着引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其削减率逐渐提高;在相同引水量工况中,丰水年水质指标COD削减率普遍高于枯水年和平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引水量分别为1 400×104和700×104 m3时能够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影响太湖入湖河流水质的23个因素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随时间变化较大的因素为TN,CODMn,TP,石油类,Cd和Pb;以这些因素值为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对轻度污染水质和重度污染水质进行了分类.当支持向量机的参数c为18.95、g为2.09时,局部预测率和全局预测率较高,分别为82...  相似文献   

19.
湖泊水质状况是识别湖泊变化、评价湖泊健康的重要指标,关系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以典型干旱内陆湖泊———乌伦古湖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综合水质指数法(WPASEQI)并结合GIS技术对乌伦古湖湖区(吉力湖、布伦托海)2017年水质状况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乌伦古湖水质类别及状况为Ⅲ类、轻度污染,其中,吉力湖水质类别为Ⅱ类,布伦托海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越靠近湖中心东部区域,以及越远离进水口区域水质污染越严重的基本规律;(2)乌伦古湖水质污染关键超标因子为COD、COD_(Mn)、TN、TP、氟化物,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COD、COD_(Mn)与氟化物指标浓度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似,呈现出吉力湖优于布伦托海、进水口优于湖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TN、TP指标浓度变化差异较小,大体呈现出进水口优于湖心区、布伦托海西部优于东部的特征;(3)富营养物、有机物以及无机物是乌伦古湖水质主要污染来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导致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的影响,白洋淀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通过对白洋淀湖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并运用与湖泊富营养化关系最为密切的Chla、TN、TP、CODMn和SD作为评价参数,采用综合营养指数法确定湖水营养类型。湖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白洋淀为重碳酸类钠组Ⅱ型水的偏碱性湖泊,综合营养指数法确定湖水为中-富营养级湖泊水体。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显示,湖泊污染的主要因子是TP。借助硅藻及其组合分析了湖泊富营养化状况,发现白洋淀硅藻属种以耐营养种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20.43%)和Cyclostephanos tholiformis(25.40%)为组合特征,表明湖泊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环境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