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  相似文献   

2.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3.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4.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乔治.莫兰迪用独特的视角来阐释审美对象,追求造型和色彩的和谐以及空间的归属感。他运用感性符号化了的视觉体验,构建出一种艺术氛围来揭示"虚静"。他的绘画语言表达出了万物为其身,其心亦为万物心,万物与其为一的理想境界。莫兰迪的绘画思想与形而上的道家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羌族被称为群山之颠云朵中的民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民风纯朴民俗舞蹈相对较多.舞蹈作品"对襟"是编导在田野采风时根据羌族民俗舞蹈对襟这一民俗性舞蹈经过编导的艺术加工,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表达羌族男女之间别具一格的恋爱方式。本文就从该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万物的生长发展总是由最初的形态产生,如同胎儿在母体中逐渐生长形成。基于基本形态来衍生出无限丰富的造型。这种"基本"即事物发展的轴心,它不仅是造型的基础,也是变化的依据。由心而生的结构生长造型是艺术造型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艺术想象力具有领文化之先并且超越物质生活世界的精神意义。独幕剧《语?言》是在表演教学——"开发艺术想象力"的章节中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艺术想象力体现在对艺术形象、典型动作、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创作,融入喜剧、多媒体、肢体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矛盾冲突集中在人物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中,矛盾爆发到极致,回归本原"人之初,性本善!"。艺术想象力来源于人的本性,而在艺术创作中,想象需要控制,控制的总开关是想法。  相似文献   

10.
"悲"是一种最高的审美情趣。任何艺术真正可以深入人心的,绝大多数是悲剧性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只有体会到它的悲剧美才能体会音乐的真正内涵。康德曾说"凡是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悲是美学的范畴,只有"悲"能从生活上升到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装饰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的理念中,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美"与"丑"是一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美学范畴,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以丑为美"也是一种别样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12.
周昉与陈洪绶分别是唐、明两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仕女画家,代表着唐、明仕女画的最高成就,呈现了各自所处时代的艺术发展特性。即:唐朝仕女画是以"丰腴为美"的贵族绘画,明朝仕女画是"纤细瘦弱"的文人绘画。本文主要从题材构图、造型比例二方面,比较周昉和陈洪的仕女画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在分析自己科学感受时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就是在追求真理,充满了理性;而艺术和美学就是在创造和研究美的问题,美,往往充斥着神秘的感性。作者认为,求真求美同为人类本能。科学的目的不仅是在追求真理,也在追求美,科学之巅处处闪耀着"理性美"和神秘的"灵感美";而艺术和美学作为完善人类感性认识的系统学科,绝不仅仅在创造和表现感性美,也同样充满了深邃的理性。因为真理和美同在。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探寻自然、社会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价值是一个追问了至少两千五百年的问题。历史的一元价值"美或审美"到了今天这个"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现实语境中又该是怎样的呢?文章从现代人的生活境遇出发讨论了艺术的现代价值在于:与人的遭遇。在人通过艺术活动而与艺术的遭遇中,"公司人"或许可以到回原乡。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艺术意境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和美感享受,本文通过象内之境、境中之意、境内之道三层境界来阐述解构主义艺术意境在室内中的应用,为我国的设计发展提供一种"非常规"的设计观念、意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般的人们来说,艺术可能就只是单单的意味着"美"或"不美",而这样的答案在研究艺术的领域里是不能作为准确答案的。对于艺术来讲也许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因为它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本文旨在对艺术的构成及艺术的相关内容作详细的介绍。关于艺术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艺术的作品、艺术家及艺术的接受几个方面来看。当艺术在艺术品中,艺术显现的更多的是它的欣赏性;当艺术在艺术家手中时,艺术显现的则是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社会价值;当艺术又在艺术接受中时,更多的则是生活中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当我们真正了解艺术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是人的发现时期,书法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成为艺术,尤其是草书更能代表魏晋时代的精神风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魏晋书法的艺术之美以及其中所传达的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18.
戏曲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组合才能推动戏剧情节的进展,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戏曲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动作有他的外形,此外形又必含一定的意义。动作的节奏,主要靠"心劲"来掌握,所谓"心劲",也就是内心节奏。戏曲动作,虽然要有艺术的真实性,但在"真"当中还包括"美"的成份,没有"美"的感觉,还谈不上是艺术真实性。动作要达到"真"和"美",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学会手、眼、身、法、步技巧的运用,使每一个表演动作富有节奏感和雕塑感。在观众中产生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怡养性情,纯洁心灵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以整体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把握,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特别是山水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山水画中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20.
198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查立译,腾守尧校对的。此书收集了康定斯基的四篇论文,即《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和《论具体艺术》,其中《论艺术的精神》与《点、线、面》是比较著名的,也是康氏的美学理论精华,《论艺术的精神》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