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绘画中,"笔墨"这一语言一度成为其代名词,"色彩"语言却一度遭遇忽视。然而"色彩"和"笔墨"这两种语言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分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来说明"色彩"在传统绘画语言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色彩"的地位一度被抑制,没有较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举例分析当下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成功个案,来说明"色彩"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代表性的一个标志,以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艺术语境下笔墨内涵进行层次划分,把"笔墨"归纳为"器""道""气"和"意"四个方面。前两者为物质层面,它源于对特殊材料的技术把握;后两者为精神层面,主要反映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的是笔墨对材料和技术的超越。有此可知,笔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是中国艺术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4.
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自唐代作为一门独立画科直至五代两宋,特别是在宋代,不论艺术风貌还是笔墨语言无不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米氏云山将笔墨符号凝练为"以点代皴",使绘画上升到"墨戏"的艺术精神高度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一直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圆锥形的毛笔用墨在纸或绢上用线条画出.文人画重视对笔墨的追求,旨在于突出绘画中用笔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这又与书法艺术重视用笔不谋而合,或者应该说其绘画用笔正来自书法用笔的灵感.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相似文献   

8.
盘瓠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而瑶人自认为是盘瓠的子民。五色犬盘瓠形象与瑶族服饰艺术密不可分。盘瓠"狗头人身","其毛五彩",在瑶族服饰艺术中同样体现出"狗头冠"和"犬尾"饰,"好五色衣裳",衣斑布斓的样式与色彩特点。盘瓠图腾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瑶族服饰艺术便是这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一个有着独立体系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中的"笔墨"至关重要。它所具有的特别意味使"笔墨"所成就的美感不能为别的绘画手法所代替,除此之外,中国文人画论中说的"笔墨",并非单指"笔墨"本身,一般指中国文人画所具有的一整套完整的创作法以及其特有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以及它的多姿多彩、共荣共茂,更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X男/女"这一新兴词族越来越流行。"X"在构成成分上较自由,可以是单音节语素、词,也可以是短语;从语义来看,"X"主要用来陈述各种不同情状的人,但要有凸显或相异性才能进入这一结构,"X男/女"主要有隐/转喻、直接特征、仿拟构词这几种理据;该结构有独特的语用色彩,即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其有突出、醒目的作用,语气上则轻松、调侃、幽默等,感情色彩也更浓厚;"X男/女"在使用频率、人群、生命力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是一句足具时代前卫精神的画论,至今对于中国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国画艺术是盛世的时代精神,是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体,其目的是成就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石的七绝诗意境清幽,韵度悠远飘逸,是对其"余之诗"理论的精彩实践,体现了诗人乐颜子之乐的精神理想。这些七绝诗虽为小诗,但承载却极其丰富,特点鲜明,"自有一家之风味"。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再创造。这种由再创造所产生的作品是"情景交融"的,渗透和浓缩着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对美的向往。因此艺术的感人之处首先是以作者的情感为基础。关于"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古代艺术家、文论家早有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明代的焦闳也说,"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魂,  相似文献   

15.
装饰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的理念中,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美"与"丑"是一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美学范畴,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以丑为美"也是一种别样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注重表现人的主体精神,所以中国画有"写意""写心"之说。这种"意"是通过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具体的用墨运笔表达出来的,笔墨线条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又是画家思想情感的流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工笔人物画也遵循这种尚意的审美观,借助于线条这一具体的造型手段,以"形"为媒介来表达主观情感。所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写意用线,是反映作者情感、气质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线条。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终结"问题提出后,面对文学日益商品化的状况,"文学将走向何处"日益成为学者们思考的焦点。"狂欢化"文学的出现,为日渐消沉的传统文学市场带来几股新鲜的气息。"本真"是本文对反映人的心灵的文学作品的一种呼唤。  相似文献   

18.
心象与气韵     
近年来,"心象"一词在中国美术界频频出现,那么什么是"心象"?"心象"和中国画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心象的概念1998年,殷双喜绘画策展时首次提出"心象"一词。之后在美术界,"心象"一词被广泛应用。我们知道"心"在新华字典中的第二层含义是"习惯上也指思想器官和思想感情等",所谓"习惯上"就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人们认为"心"具有人体的思维、感受功能,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脑才是人类思维意识的  相似文献   

19.
按照摄影史的发展来看,后现代摄影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美术的摄影"浪潮般迅速传遍世界各国的美术界。后现代摄影与后现代美术之间的界限已相当模糊,摄影由于有了美术的介入,"构成摄影"或"装置摄影"的手法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后现代艺术领域,表现型摄影已经名正言顺地取得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样式的承认与尊重。在后现代摄影中,"自拍摄影"手法与美术的结合也开花结果,形成了一种和普通自拍手法不同的另类自拍摄影,本文所议这位艺术家森村泰昌,正是如鱼得水地游走于摄影与美术两个领域的自拍型摄影家。  相似文献   

20.
所谓"高学历失业"是指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者失业,是一种知识人群的高层次失业。吉林省作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但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高学历"失业现象存在而且较为严重,本文针对吉林省"高学历失业"的构成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